在这个空前的新时代,王阳明的“心学”必定会大放异彩没有比这样的一个学问更适合鼓舞这个时代的人们了这是一本关于王阳明的传记,通过讲述王阳明一生的辉煌传奇,为读者剖析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独特威力以前读过几本有关王阳明的书,大同小异,各有千秋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身边事上应用佐证心学,解读心学,应用心学,以期知行合一,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启示:明心致良知,要从事上磨?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启示:明心致良知,要从事上磨
在这个空前的新时代,王阳明的“心学”必定会大放异彩。没有比这样的一个学问更适合鼓舞这个时代的人们了。这是一本关于王阳明的传记,通过讲述王阳明一生的辉煌传奇,为读者剖析了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独特威力。以前读过几本有关王阳明的书,大同小异,各有千秋。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身边事上应用佐证心学,解读心学,应用心学,以期知行合一。
在当年的不毛之地贵州龙场,王阳明因祸得福,虽遭贬责远赴龙场,担任一个小小驿丞,却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情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循内心的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将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
作者认为,阳明心学简易明快,无论是它的思想,还是表达思想的语句都让人一目了然,这也许也是阳明心学一经出世,便引起极大反响的原因之一。听上去,阳明心学似乎人人都懂得,但是极易被我们忽略。凡事从心上去发现唤醒,从事上去磨练实现。这样的理论人人能学,拿来即用,并不需要穷首皓经、苦学格物。提纲掣领,就像是抓住了人生的方向盘,可以指引我们去到良知指引的任何地方。
王阳明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良知,良知能明是非、知善恶。只要按照良知的指引行事,自然而然的就知道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人生之路是清晰明了的。
书中有很多王阳明的事迹、以及与弟子之间的对话。传记加入了一些承前启后的描述性文字,语言更加通俗易懂,比起《传习录》更好读。也许有关阳明心学的解读,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良知自在人心,这是作者的一家之言,不同的读者理解的程度不同,收获也不一样。
阳明心学对普通人也是大有裨益的。王阳明曾说过,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我们人的七情六欲遮蔽了我们内心的良知,因此要通过从事上磨——致良知,行正事,方能知行合一,抵达一种超然状态。
阳明心学让人信服的地方也就在于,它是一种灵活的理论,不仅讲究说,还讲究做。它直接揭示了一个“心即理”的真相,“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因此,众人只管致良知即可。
身随心动,心随身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
他并不把致知格物分开而来,一念起,良知心起,行之动也开始了。
书中叙述的许多事迹,虽然有事后总结牵强附会的嫌疑,但是能与阳明心学相契合、相呼应的。阳明心学也是强调实践的,就是“事上练”,因为没有一件事情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懂一万个道理,不去做,道理就是死的。必须要在事上去磨练:“存天理去人欲”。
书中有一处让我印象深刻:
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皇帝却窜出来抢功,他也只好屈服,于1520年农历七月十七献上修改版的平定宁王报捷书,把评叛的功劳都记在朱寿大将军(朱厚照)、张忠、许泰、江彬等人身上,自己屈居功臣第二梯队。有弟子就问他,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为何还心系皇上,这是不是良知的命令?这个问题突然把王阳明问住了。他平日里教导弟子要为了心中的良知,勇敢去拼,不能退缩,否则就违背内心了。
但是现在,如果王阳明知行合一,按道理应该对皇上和周围的权臣吐口水、鄙视一番,然后拒绝他们厚颜无耻的抢功要求。
那王阳明为何妥协了呢?
王阳明思考了很久才回弟子:“应视功名利禄如浮云,要勇敢地去做事,不必计较事成之后的荣耀。有荣耀是我幸,无荣耀是我命,这就是良知给我们的答案。”
这话有点像现在常说的“尽人事,听天命”,平定叛乱是作为臣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在王阳明心中是天理,所以他在这“事上练”,然而平定之后,论功行赏,他委屈自己,将功劳让给别人,也是他的良知。不过,这中间也有无奈的成分在里面。
在功名利禄面前,能不动心的少,即使还未得到,大家都趋之若鹜的去考取功名,以期荣华富贵、已经幻想。王阳明这是已经立下赫赫战功、安邦定国了,能出让这份荣誉,这内心得多么强大。
不过,据说,他在平叛宁王之后,在家里修了很大的宅院,至于巨额财产来源是不是从这次平乱中得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致良知”是一个听上去那么简单的道理,但是是王阳明多少次读书思考,考察历史经典,对比佛道儒三家思想,多少次生死一线才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真要学得一二,也必然是要经历一番苦难方能领悟,绝非读几遍想几遍就能懂得的。
良知虽然人人都有,在每个人心中,良知也从很多事情中体现出来。我们学习阳明心学,不仅得了解他本人知行合一的心迹、事迹,也得了解他所处时代的历史环境,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眼下的新时代,结合自身的实践,不让良知沉睡在心中,而是要唤醒它,让它的能量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发散出来,形成巨大的力量,让我们彼此都更好。
王阳明说自己的“致良知”三个字是圣门正法眼藏,能规避灾难、看淡生死。我深以为然,若我们普通人言行举止皆能符合这三个字,则无惧于未来、无愧于天地、无悔于人生。等于道破了天机,一切行为都在天理之中,近乎天人合一了。
这境界,和《万物简史》里的灵性阶段一样了,境界太高,要修炼到这层境界,这必须要长期坚持致良知才行——难的是表里如一并持之以恒。
作者在后记里说:
“恐怕到今天,很多人都在围绕着他的心学理论打转。依我之间,王阳明的心学不是理论,而是生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
如果围绕着阳明心学的理论打转,就成了朱熹主张的到外面去“格物”而获得“天理”,这可是王阳明反对的。
因此,学阳明心学只是第一阶段。而向内求真,找到唤醒良知,与自己较劲,从事上磨练才是正道。
附: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理性思考,感性生活,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我是纳兰明心,一个喜欢思考、勇于尝试却依旧在拼搏的普通人。我相信艰难的岁月只会让我们更加强大,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