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时候感觉到秋天来了的呢?
也许,是秋风吹到脸上,丝丝凉意之时吧。
古人感受到秋风时,会怎么说呢?
在唐代,有一位诗人,看到院子里的落叶,感慨之下,写下一首秋风诗,结尾三个字,后人赞赏千年。
诗名《秋风引》,全诗曰: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诗的作者是刘禹锡。
刘禹锡是中唐诗人,年轻的他,胸怀大志,他参与王伾、王叔文主导的“永贞革新”,一心想除掉弊政,找回大唐的荣光。
可是,改革并不顺利,在既得利益者的反扑下,“永贞革新”只持续了一百多天,就宣告失败。
作为参与者,刘禹锡被贬到偏远地区做司马。
这一年,大雁南飞,落叶满地,远离家乡的刘禹锡,勾起了思乡之情。
于是有这首《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
秋天,总是悄悄来到身边,这一天,刘禹锡感慨:秋风不知道从哪里吹来。
秋风,是想家的号角。
那一年,唐代诗人张籍客居洛阳。
他是安徽人。
忽然,洛阳城里吹起了秋风。张籍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欲寄家书意万重。
他想家了,心中有亿万种情感在涌动,想给家里写一封书信。
秋风像一个使者,报告着季节的转变,提醒着游子们,要归家了。
张籍是这样,刘禹锡也是这样。
看着突然而至的秋风,想家的情绪,自然而然地冒了出来。
萧萧送雁群。
秋风吹动着树木,送来了一群群的大雁。
在自然界里,大雁有一个习性:春天北去,秋天南往。
大雁从不失信。
望着天空上飞过的大雁,又一次,飞往南方,从不失信,可自己呢?
又有多少次失信,没有按时归家。
刘禹锡很无奈。
他想归家,可是,身为贬官,却不是想回就能回呢?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朝来入庭树。
秋风送走了大雁,来到庭院中,吹动着树叶。
黄色的树叶,不复夏日的青绿,像苍老的自己。
恍然间,才发现时光一点一点地流逝了。
枝头的黄叶飘飘摇摇,落了下来。
落在了刘禹锡的脚边,他更加伤感了,更想家了。
落叶飘飘摇摇的样子,像一位无根的浮萍,飘荡在异乡的土地。
孤客最先闻
秋风来了,刘禹锡环顾四周,无人伤感,只有自己独自愁苦。
原来,愁苦的,孤独的人,是最先听到秋风的。
此前的130多年前,杜甫的爷爷杜审言和刘禹锡有过同样的感慨。
杜审言25岁中进士,人生有一个很好的开始。
可是,好的开始,没有好的结果。
此后,他一直担任县丞、县尉这类的小官,十分失意。
宦游二十年后,思家的心情越来越强烈。
某一年,他在江阴当一个小小的县官,春天来了,他格外敏感,写下名句: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只有那些离乡背井、奔走在仕途上的人,才会对季节的到来,物候的变化而感到惊讶。
刘禹锡也是如此,所以,他说:孤客最先闻。
“最先闻”三字一直受到后世学者的激赏。
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咏秋风必有闻此秋风者,妙在‘最先’二字为‘孤客’写神,无限情怀,溢于言表。”
清代黄叔灿《唐诗笺注》:“谁不闻而曰‘最先闻’,孤客触绪惊心,形容尽矣。若说‘不堪闻’,便浅。”
是啊,只有远离家乡的孤独的人,才会对季节的变换最敏感。
因为时光流逝,让人着急,因为孤独在异乡,更想念家乡。
唯有家乡,能治愈一身的风尘。
人,越是没有什么,就越是敏感。
离家千里万里时,最怕秋风,勾起乡思。
独守空房的女子,看到成对的鸟儿,也会生气。
一个人住的时候,点点轻寒,就让人着不住。
刘禹锡就是如此。
明明是写秋风,却句句是写乡思。
也许,在尘世中,得了一身风霜之后,只有家乡能抚平心中的创伤。
秋天,是想家的季节,也是回家的季节。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回家,愿每一个人都“处处无家处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