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锦衣卫》讲述了洪金宝饰演的大明庆亲王,因被贬边疆,不得入关,意图谋反的故事。电影中的庆亲王虽属于虚构人物,但苦居边疆的痛楚,却和历史上的明朝庆王很相似。

朱栴[zhān] 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个儿子,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洪武二十四年(1391 年),被册封为庆王,封地庆阳(今属甘肃),是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先到封地庆阳,洪武三十四年(建文三年)(1401年)就藩宁夏。正统三年(1438年)薨,享年61岁,被明英宗谥曰“靖”,故史称“庆靖王”。

一、年少英武,颇受器重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五月戊戌,刚刚被封为庆王的,14岁的朱栴,便与肃王、辽王、谷王、宁王、岷王六王,练兵于临清,“训练军士,各置护卫”。朱元璋对朱栴也是寄予厚望,特意下诏曰:昔君天下者,禄及有德,贵子必王,此人事耳。然居位受福,国于一方,尤简在帝心。第十六子栴,今命尔为‘庆王’,分茅胙土,岂易事哉!朕起自农民,与群雄并趋,难苦百端,志在奉天地,飨神祗,张皇师旅,伐罪救民,时刻弗怠,以成大业。今尔固其国者,当敬天地在心,不可逾礼,以祀其宗社山川,依时飨之。谨兵卫,恤下民,必尽其道。于戏,勤民奉天,藩辅帝室,允执厥中,则永膺多福。体朕训言,尚其慎之。”

明朝藩王们的那些荒唐事(明朝藩王那些事儿之镇守塞上江南的庆王朱栴)(1)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召代王、肃王、辽王、庆王、宁王来朝,这是朱栴就藩后第一次入京朝见。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庆王与哥哥肃王成为妯娌,“册指挥孙继达女为庆王妃”“册指挥孙继达女为肃王妃”。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授权管理庆阳、宁夏、延安、绥德诸卫军务,负责镇守塞上疆土。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三月,召肃王、庆王归朝。朱元璋规定各王府均设亲王护卫指挥使司,共三护卫,甲士少者3000人,多者至19000人。由于年纪轻且手握重兵,庆王对王事如军务、屯田、发展畜牧业等,都能兢兢业业,应该说在朱元璋洪武一朝,庆王是有一番作为,生活也是很愉快的。

二、奏请徙国,终不得愿

永乐靖难登基后,考虑到兄弟感情,刚开始对庆王朱栴还比较照顾。明实录中,朱栴有五次进京面见永乐皇帝的记载,“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九月己丑,庆王栴来朝” “永乐三年九月,庆王朱栴来朝,宴于华盖殿,赐其从官宴于中右门”“庆王朱栴还国宁夏,赐宴如初至,赉予有差”“遣使赐庆王朱栴西洋布以及兜、罗、锦、被”等。

但是,朱棣究竟是专制君主,为了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他的手段,威胁他的权力,对各地封藩之王“防闲过峻,法令日增,出城省墓,请而后行”。亲王一般就在城里不许出城,甚连出城省墓,也要请示批准之后才许成行。虽然庆王朱栴也好学有文,忠孝出天性。朱棣非常赞赏,令庆王每年可以到韦州透夏。但是朱棣还把贴身太监分别派到全国各地对宗室进行监督。派遣内官太监为庆王筹备建造新王府等,来监视庆王,庆王此时的处境也大不如洪武朝。到了后三朝洪熙、宣德、正统时期,都是后辈当皇帝,宁夏边事又紧张,加上有人告状,皇帝对庆王行动限制更严,也不那么尊重,甚至是冷淡,庆王的日子变得更不好过。

明朝藩王们的那些荒唐事(明朝藩王那些事儿之镇守塞上江南的庆王朱栴)(2)

大明宣德皇帝,朱瞻基同志

《明实录》记载“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三年(1428年)、宣德五年(1430年),朱栴多次上奏‘洪武中自庆阳徙居韦州,洪武三十四年十二月复令移居宁夏。宁夏卑湿,土碱水咸,请仍居韦州。’上覆书曰:‘承喻欲移韦州,非敢违盛意。但嗣位之初,国家之事一尊皇祖之旧,不敢辄有逾越。叔祖且仍居宁夏而往来韦州,庶免人言。’”每次,宣德皇帝都小心翼翼地回复,婉言相拒,他说不是我敢违背你的“盛意”,只是因为这是皇祖定的规矩,不敢稍有“逾越”,请他还是仍然居住在宁夏,而可以往来韦州,避免别人说闲话。宣德七年(1432年),庆王朱栴奏请入朝,宣德皇帝以“叔祖春秋高,道路跋涉不易。诸叔祖及伯叔多欲来者,皆已谢却,今独从叔祖之言,众将谓何?”,意思是你年纪大了,而且路途遥远,况且别的藩王也不能来朝,不能只给你开绿灯。宣德十年,庆王朱栴奏请移居内地,宣德皇帝以“恐致人疑骇,有所不可”,再次婉拒。皇帝不许,庆王也只能认命了。

三、屡受诬告,晚年悲凉

晚年的庆王朱栴,思念故土不得归,又逢其人生最大的苦主,宁夏总兵官史昭。

  史昭上告朱栴:“将官朝见”、“赐酒迟留”、“遣使往返,不由驿道”、“沮止边务”、“尽占草场”等等“类此非法”之事。宣德和正统皇帝责斥了史昭,以拒虏不力而暂时降了史昭的官职,但是,皇帝也提醒朱栴注意改正,朱栴心里害怕也气愤。此外,史昭先后三次进京上告庆王府“调马造甲”准备造反,虽然皇帝没有相信,但对朱栴精神上应该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史昭还拘收庆王朱派往贺兰山烧炭的人,不容烧炭,王府护卫指挥出城牧马回城,又被史昭守门军士鞭打辱之,这种奇耻大辱,更是让大明亲王朱栴颜面无存。

  正统三年(1438年),朱栴请徙国躲避史昭,明英宗没有答应。在经历了永乐八年(1410年)五月正王妃孙氏不幸病逝、永乐十九年(1421年)十一月朱庶长子静宁郡王朱秩焘去世的悲痛,正统元年(1436年)四月,庆王朱的第五王子、庆王府岐山王朱秩炼,又突然去世,年仅21岁。庆王先后丧妻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无情的打击让庆王崩溃。

明朝藩王们的那些荒唐事(明朝藩王那些事儿之镇守塞上江南的庆王朱栴)(3)

宁夏八景之黄沙古渡

他的内心非常痛苦,思念亲人,怀望故土,病魔缠身,几乎绝望。他在《长相思·秋眺》一词中写道:“水悠悠,路悠悠,隐隐遥山天尽头,关河又阻修。古兴州,古灵州,白草黄云都是愁,劝君休倚楼。”《捣练子》又写道:“风阵阵,雨潺潺,五月犹如十月寒,塞上从来偏节令,倦游南客忆乡关。”尤其是《行香子》一词:“五十之年,华发盈颠,得平安,感谢苍天。无忧无虑,即是神仙。有数厨书,万钟禄,万丘田。光阴似箭,冬冷春暄。尽今生,所事随缘,从他汗筒芳臭流传。但饥时饭,渴时饮,困时眠。” 这些都是朱栴思乡和悲愤的真实写照,正统三年八月(1438年),历经洪武、永乐、建文、洪熙、宣德、正统六朝的庆王,悲愤交加 “以疾薨”,葬于韦州罗山。

明朝藩王们的那些荒唐事(明朝藩王那些事儿之镇守塞上江南的庆王朱栴)(4)

朱氏家庙诉说着先祖曾经的辉煌

四、工古文学,成就斐然

朱栴撰《宁夏志》是宁夏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地方志是“官修政书”,一般由地方官担任总纂,邀请当地学者撰写,地方官基本上不写一个字,而为当地学者集体制作,非个人着作,但是,朱栴《宁夏志》是才子王爷庆王本人亲自撰写的专着,作为一个地位显赫的亲王,亲自挥毫撰写地方志,实属罕见,或者说是绝无仅有。因为在明朝各代百位亲王中,庆王朱栴撰《宁夏志》,此外,再无其他王爷亲自撰写过地方志。朱栴作为明朝亲王“”帝王胄子“,能够”孜孜勤学,寒暑不辍“,亲自撰成《宁夏志》,意义重大而深远。

朱栴“天性英敏,问学博洽,长于诗文”,有宁夏八景的咏题诗歌存世,曰:贺兰晴雪、 汉渠春涨 、月湖西照、 黄沙古渡、灵武秋风、黑水故城、官桥柳色、梵刹钟声。此外,庆王的书法也是名闻遐迩,“其草书清放训雅,绝无俗碍,海内传重,视为珙壁”。

明朝藩王们的那些荒唐事(明朝藩王那些事儿之镇守塞上江南的庆王朱栴)(5)

贺兰山下西夏王陵,韦州罗山明王陵

庆王朱栴独居边塞,数次奏请徙国终不得愿,庆王系宗亲子孙对明朝廷积怨甚深,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导致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安化王的起兵叛乱。《锦衣卫》里庆亲王的故事,隐约地牵出了明朝庆王的历史。走在银川,穿梭在鼓楼东南、新华街,是否还有人能想起这位在银川市居住了36年,在宁夏居住了45年的才子王爷?幸有宁夏大学白述礼教授所著《大明庆靖王朱栴》,对大明庆王一脉在宁夏的历史进行了系统梳理。让我们知道宁夏不仅仅有西夏的记忆,也有大明庆王建藩守边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