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不是因为1300年前唐朝才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很多人或许还不了解永济市,这座山西省的县级市。

鹳雀楼因何出名的(偏移原址复建白日依山尽)(1)

永济历史厚重,城市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的蒲州古城,传说是五帝之一的舜帝的都城。有名气的鹳雀楼,也在这里。

最初的鹳雀楼并不高,但位置特殊,因此景致也好。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卷十五中写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鹳雀楼建设于北周时期,最初是一座瞭望塔,因为黄河边上嘴尖腿长,毛灰白色的鹳雀鸟而得名。当时建筑水平不咋地,这三层的鹳雀楼高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后来,鹳雀楼于金代毁于战火,至明初时,鹳雀楼地基依旧可见,后来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

最可惜的是1959年,因建设三门峡水电站,蒲州老城居民搬迁,并没有得到很好保护的老城遗址成为一些人寻宝基地,古老的城砖剥揭殆尽,只剩城坦土胎轮廓依稀可见。

鹳雀楼因何出名的(偏移原址复建白日依山尽)(2)

千呼万唤中,1997年12月31日鹳雀楼复建举行“奠基开工仪式”,山西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而此前,人们一直在探讨:鹳雀楼原址究竟在哪里?鹳雀楼究竟当年长什么模样?

应该说,这时候的不仅仅是永济的人在动脑筋,全国都动了起来,最后,人们在明代《重修黄河石堤记》中得知,明世宗嘉靖四十一年(1562),黄河发大水,鹳雀楼沉入了滩涂之中,这一埋,就是500多年。幸好,在《蒲州府志》里保存有鹳雀楼的附图,如今的模样就是根据这个来的。

鹳雀楼因何出名的(偏移原址复建白日依山尽)(3)

虽然模样找到了,但位置具体在哪里?

很多人说,蒲州城的西城楼上悬挂有鹳雀楼的榜匾,楼就在老城里面,但应该感谢我们严谨的专家学者,考证出蒲州古城西南的黄河岸畔是鹳雀楼原址。

但是,为了有更好的景区效果,也迎合最新的区位,最终确定了新的鹳雀楼地址:在原址向西5华里的地方。

更结合新址周边的情况建设了目前的鹳雀楼,外观三层,内分六层,总高73.9米,远远超越了当年的高度。

鹳雀楼因何出名的(偏移原址复建白日依山尽)(4)

如今,鹳雀楼景区2002年9月26日开始接待游人,并已经成为了4A景区,规划面积3300亩,包括名楼游览区、黄河风情游览区、山水游览区和康乐游览区,黄鹤楼成为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景区门票60元。

但是,很多来这里的游客,除了慕名登上鹳雀楼,走遍其他地方的并不多。而鹳雀楼上,主打的依旧是王之涣的那首诗。

吃古人的老本,没有创意的景区。或许,也只有2003年,获得的中国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可以骄傲一下了。

鹳雀楼因何出名的(偏移原址复建白日依山尽)(5)

最后我们要补充一下,据说当年,王之涣作诗《登鹳雀楼》的时候,是在他赴京赶考途中,当时王之涣从今山西绛县出发,由于过河无望,随取道蒲州,此时的他,路程过半,意气风发,登鹳雀楼,随有千古名句。而今,太多的游客来这里,缺少了意境,当然感觉索然无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