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客观第三方研究,为您筛选优质上市公司,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中钢天源业绩怎么样?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中钢天源业绩怎么样(国内建筑工程检测小龙头稳增长可期双极板业务或有惊喜)

中钢天源业绩怎么样

独立客观第三方研究,为您筛选优质上市公司

证券代码:002057 综合评级:A

一、主营业务 评分:75

1、业务分析:公司业务比较繁杂,发展重心以检验检测服务和磁性材料两项为主。第一类,检验检测服务,涵盖工程质量检测、性能测试试验、金属材料检测、高分子材料检测、建筑材料检测等,营收占比17.25%,毛利率高达56.30%,为公司贡献了46.02%的毛利润。在基建工程检测领域,公司是唯一一家实现全牌照、全国布局的机构,检测项目覆盖公路、铁路、桥梁、隧道、钢结构、风电等。第二类,磁性材料业务,公司的产业布局较为完善,包括稀土永磁器件、永磁铁氧体器件以及软磁材料业务。前两者在公司的业务划分中归类为电子元器件,营收占比接近24%,毛利率约8%。稀土永磁器件(产能2000吨,另有3000吨的扩产计划)性能最好,价格偏贵,走的是高端路线,而永磁铁氧体器件(产能2万吨,另有2-3万吨的扩产计划)性价比高,销量大。公司的软磁材料业务被归类为工业原料,营收占比为35.52%,毛利率在18%左右,以四氧化三锰材料为主,主要用于生产锰锌铁氧体软磁。同时,凭借良好的安全性、优异的低温放电性能、放电容量高、循环次数高等性能优势,四氧化三锰是理想的锂电池正极材料。锰酸锂电池在电动自行车领域正逐步形成对铅蓄电池的替代,其在低端的新能源汽车领域凭借价格优势也崭露头角,五菱宏光的mini EV部分产能便采用的锰酸锂电池。目前,电池级四氧化三锰产能5000吨,主要用于锰酸锂、磷酸锰铁锂等电池材料领域,基本处于满产状态,2023年初还有1万吨产能释放;电子级四氧化三锰产能5万吨,主要应用于数码3C领域,并且到2025年还有1万吨的产能增量。除开检测和磁材两项业务外,公司还有7万吨的金属制品产能,营收占比14%左右,主要产品为特种钢丝,应用于汽车、航天等领域,到2025年还有有3万吨的产能扩张计划。同时,公司业已掌握石墨材料与金属材料两种双极板的生产工艺,其作为氢燃料电池中的重要器件能提供气体流道,防止电池气室中的氢气与氧气串通,并在串联的阴阳两极之间建立电流通路,随着氢能源的深入发展,或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公司的销售以直销为主,业务重心仍以国内为主,营收占比超90%。由于公司细分业务较多,因此周期性并不十分明显。未来,公司的增长主要还是聚焦于检测和磁材业务上。

2、行业竞争格局:2021年全球磁性材料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557亿美元,3年复合增长率达9.7%。中国磁材行业空间2020年约1027亿元,并将于2027年达到2357亿元,7年复合增长率达12.6%。国外企业控制了高端市场,我国的磁材行业则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2021年我国磁材销量130多万吨,其中永磁铁氧体80万吨,稀土永磁20万吨,软磁铁氧体30万吨,其他磁体约3万吨。在稀土永磁这一细分领域,几家主流厂商产能规模都已过万吨,公司产能仅2000吨,不具备太强的竞争力。在永磁铁氧体领域,产能上万吨的企业也不多,公司主要的对手有横店东磁(产能17万吨)、龙磁科技(产能3.3万吨)、领益智造、北矿科技(2021年产量5.6万吨左右)等,公司的2万吨产能也具备一定规模优势,与头部企业仍有差距。在铁氧体软磁领域,公司的竞争对手主要有横店东磁(产能4万吨)、天通股份(产能3万吨左右)、领益智造等,公司目前5000吨左右的产能与几个主要竞争对手差距不小。总的来看,公司在磁材行业涉猎较广,在各个细分领域与龙头企业均有一定差距,但公司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横向产业布局,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检验检测服务行业地域化特征较为明显,企业多集中于如建筑材料及工程、环境监测、机动车、电子电器、食品、医学检测等细分领域,跨地域、跨领域经营,市场份额大的行业龙头少。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已突破5万家,营业收入超过4000亿元,年均机构数量增长超过10%,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2%,我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市场。随着市场改革不断深化,我国检验检测市场将呈现快速发展势头,未来5年预计复合增长率达11.0%,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0亿元,其中基建检测领域市场规模预估约1500亿。目前,华测检测、国检集团、谱尼测试、电科院、建科院算是行业内较为知名的企业,每家的市场占有率均不足1%,并且大家深耕的领域也各有不同,清晰的市场格局尚未形成。公司在基建领域的检测业务已经形成了全牌照、全国化布局,在这一细分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3、行业发展前景:近年来,我国磁性材料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产品档次明显提高。碳达峰与碳中和提高了降低碳排的紧迫性,在绿色发展背景下,磁性材料预计需求将持续井喷,尤其是四氧化三锰在低端新能源电池领域具备较高的增长潜力。检验检测服务行业受近年国内政策开放及产业发展的推动影响,迎来快速发展机遇,国内质量检验检测行业市场规模不断上升。尤其在建筑领域,我国的基建规模巨大,而检测市场较为分散,行业内的优质企业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4、公司业绩增长逻辑:(1)全球经济复苏;(2)行业集中度提升;(3)产能扩大。

文中方框内文字均为正文的数据补充,可作略读

·简介:成立日期:2002年;办公所在地:安徽省马鞍山市;

·业务占比:工业原料35.52%(毛利率17.68%)、电子元器件23.55%(毛利率7.88%)、检验检测17.25%(毛利率56.30%)、金属制品14.41%(毛利率15.43%)、其他5.08%、冶金、矿山、机电工程专用设备4.19%;出口占比:7.09%;

·产品及用途:

1、稀土永磁器件:以铁、钕、硼以及少量的添加剂镝、铽等为原料烧结制成的钕铁硼产品,是目前市场主流稀土永磁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节能变频空调、工业节能电机、消费电子、轨道交通等领域。

2、永磁铁氧体器件:是由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或多种其他金属氧化物组成的具有亚铁磁性的复合氧化物,广泛应用于汽车相关电机制造、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新能源、大数据等多个领域。

3、软磁材料及器件:包括四氧化三锰、铁硅粉、铁硅铝粉、锰锌/镍锌铁氧体、变压器等。其中,电池级四氧化三锰主要用于锰酸锂、三元材料、磷酸铁锰锂,基本可以全面替代传统电解二氧化锰在电池领域的应用,电子级四氧化三锰是制备锰锌铁氧体等软磁材料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光伏、电子、家电、5G通讯、电力、充电桩等行业,也可用于光学玻璃、热敏电阻等功能材料;铁硅粉、铁硅铝粉等铁基软磁粉末可用于生产软磁金属磁粉心,广泛用于电子通讯、雷达、手机、光伏发电、新能源汽车、5G新基建、轨道交通等领域。锰锌/镍锌铁氧体以铁红为主成分的磁性氧化物,适用于MHz段高频低功率工作场景,主要应用于电子系统,特别是各种电子变压器、电感器、滤波器等领域。

4、检验检测服务:主要包括金属与合金类材料、线材及其制品、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电线电缆、矿用设备、水泥等建筑材料、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钢结构工程、水利工程、环境工程、人防工程、特种设备、天然气管道、输油管道、航空航天、军民融合、海上设施、港口、冶金、矿山、新能源、进出口等检测和校准服务。热门试验提供电子电气RoHS检测、金属材料耐腐蚀性环境试验、材料疲劳试验、材料燃烧试验、大型支座阻尼器检测、声屏障检测、大型结构抗风揭、可降解材料检测、无损检测、残余应力检测等。

·销售模式:直销为主;

·商业模式:2B模式,客户以工商企业为主;

·上下游:上游采购稀土、电解锰、锌、镍等,下游应用稀土永磁、永磁铁氧体、软磁材料;

·主要客户:前五大客户占比12.47%;客户包括格力、美的、海尔、小天鹅、惠而浦、莱克电气、东贝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东风集团、一汽集团等行业内知名企业。

·行业地位:全球主要的高纯四氧化三锰生产企业,国内大基建领域内权威检验检测机构之一;

·竞争对手:

1、检验检测:华测检测、谱尼测试、国检集团、电科院、建研院;

2、铁氧体软磁:横店东磁、天通股份、领益智造;

3、铁氧体永磁:横店东磁、北矿科技、领益智造、龙磁科技;

4、稀土永磁:金力永磁、中科三环、宁波韵升、正海磁材、大地熊、英洛华;

·行业核心竞争力:1、产品性能指标;2、规模与成本优势;3、客户忠诚度;

·行业发展趋势:1、第三方检测市场空间大,增速较快: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已突破5万家,营业收入超过4000亿元,年均机构数量增长超过10%,营业收入增长超过12%,我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最具潜力的检验检测市场。未来5年预计复合增长率达11.0%,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0亿元,其中基建检测领域市场规模预估约1500亿元;2、第三方检测市场集中度有待提升:我国检测行业还处于发展阶段,行业集中度还比较低。以几家大型上市检测企业为例,如华测检测、国检集团、谱尼测试,每家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1%。国家已多次发文鼓励检测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测公司。未来,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3、磁性材料市场发展空间大:2021年全球磁性材料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557亿美元,3年复合增长率达9.7%。近年来,我国磁性材料应用水平明显提升,产品档次明显提高。碳达峰、碳中和提高了降低碳排的紧迫性,在绿色发展背景下,磁性材料预计需求将持续井喷。据知名市场调研公司测算,中国磁材行业空间2020年约1027亿元,并将于2027年达到2357亿元,7年复合增长率达12.6%。

二、公司治理 评分:70

1、大股东及高管: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持股比例为33.42%;最大单一股东为中钢资本,持股比例16.25%,股权质押率为47.17%。高管年龄集中在40-59岁之间,薪资集中在40-115万元之间,高管及员工持股比例为1.7%,对于国企而言,激励水平尚可。

2、员工构成:以生产和技术人员为主,2021年人均营收207万元,人均净利润14万元,在行业中属于极高的水平。

3、机构持股:前十大流通股东包含2家公募基金,受主流资金的关注度一般。截止2022年上半年,公司股东人数35398户,持股集中度呈现集中趋势。

4、股东责任(融资与分红):上市16年,累计融资21.19亿,累计分红3.15亿,分红表现欠佳。

·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3.42%;股权质押率:0%

·管理层年龄:40-59岁,高管及员工持股:1.75%

·员工总数:1517人( 529):技术544,生产680,销售82;本科学历以上:668;

·人均产出:2021年人均营收:207万元;人均净利润:14万元;

·融资分红:2006年上市,累计融资(6次):21.19亿,累计分红:3.15亿;

三、财务分析 评分:70

1、资产负债表(重点科目):公司账面现金充裕,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例偏高,需要多加关注,存货占营业收入比例在合理区间内。固定资产7.42亿和在建工程2.10亿,说明公司仍在快速扩张当中,有息负债约5.08亿元,偿债压力不大;合同负债0.31亿,负债率约为37.21%,整体资产结构还算健康。

2、利润表(重点科目):2021年,营收同比增长54.76%,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23.56%,主要系四氧化三锰业务订单饱满,产销两旺,另外检验检测业务增长也较快。2022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4.96%,归属净利润同比增长89.43%,主要系检验检测业务发展态势良好,四氧化三锰产品发展态势强劲以及公司投资收益大幅增长。

3、重点财务指标分析:公司近几年的营收和净利润规模均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净资产收益率波动较大,主要系净资产规模大幅增加。2019-2021年毛利率呈现下滑趋势,主要系低毛利业务占比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随着原材料价格回落,毛利率有望反弹。2019-2022年上半年,公司期间费用率呈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因此净利率下滑主要系营业成本增加所致,随着原材料价格回落,净利率已经呈现大幅回升。近几年的总资产周转率整体亦呈现下降趋势。

·资产负债表(2022年H1):货币资金11.02,应收账款11.73,应收款项融资3.43,预付款0.55,存货3.85,其他流动资产2.77;长期股权投资2.44,固定资产7.42,在建工程2.10,无形资产2.09,商誉0.46短期借款2.62,应付账款8.67,合同负债0.31,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0.24长期借款2.22,股本7.59,未分利润7.98,净资产27.63,总资产49.67,负债率37.21%;会计师审计费用:105万元;

·利润表(2022年H1):营业收入14.27( 24.96%),营业成本10.91,销售费用0.24( 8.46%),管理费用0.74( 6.58%),研发费用0.81( 39.07%),财务费用0.01(-70.41%);净利润1.98( 89.43%);

·核心指标(2019-2022年H1):净资产收益率:9.92%、11.54%、9.02%、7.20%;每股收益:0.24、0.30、0.30、0.26;毛利率:26.95%、25.77%、22.69%、23.57%;净利润率:9.93%、10.34%、8.26%、13.88%;总资产周转率:0.71、0.68、0.67、0.29;

四、成长性及估值分析 评分:70

1、成长性:公司主要的发展发向集中在检测服务和磁材行业,两者均具备不小的市场规模。在检测领域,公司深耕于基建方向,该市场空间大且集中度低,公司拥有全牌照、全国性布局并且拥有国资背景,为来有望成为行业龙头。而磁材领域,公司在永磁铁氧体、稀土永磁以及软磁铁氧体均有布局,具有横向的产业链优势,在碳中和与新能源的加持下有望取得高速成长。

2、估值水平:根据公司特点赋予20-30倍估值。

3、发展潜力:公司的业务发展发向均有不错的前景,尤其是检验检测业务毛利高,市场集中度低,成长空间巨大。未来,公司市值有望向200亿发起冲击。

·预测假设:营收增长:20%、20%、20%;净利润率:10%、10%、10%

·营收假设:2022E:31;2023E:37;2024E:45;

·净利假设:2022E:3.1;2023E:3.7;2024E:4.5;(即达到条件时对应市值,须根据实际数据调整)

·影响公司利润核心要素:1、GDP增长速度;2、原材料格波动;3、产能;

·市盈率假设:20-30倍

·2024年估值假设:90-135亿;当前估值假设:45-70亿(基于25%/年收益预期);价格区间:7.5-9元/股(未除权、除息);

五、投资逻辑及风险提示

1、投资逻辑:(1)检验检测服务和磁材行业快速发展;(2)检测行业集中度有较大提升空间;(3)四氧化三锰下游市场空间具备一定想象力。

2、核心竞争力:(1)规模优势;(2)销售网络优势;(3)技术领先优势。

3、风险提示:(1)宏观经济风险;(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3)应收账款风险。

·核心竞争力

1、科技创新和应用优势

公司拥有一批有经验的技术专家,在磁性材料、金属制品、煤化工、矿山水泥及冶金装备等多个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实力,其中1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截至2022年上半年,公司拥有专利431项,其中发明专利102项;软件著作权14项。公司累计主导制订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14项;参与制定国标14项,行标4项。

2、平台建设及市场品牌优势

公司拥有国家金属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磁性材料及其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6个国家重要创新平台,8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同时,公司是国内权威的金属制品检验检测机构、全球主要的高纯四氧化三锰制造商、国内位居前列的永磁器件供应商、我国国防军工领域重要的金属制品研发制造企业和国内主要的芴酮产品出口商。

3、管理优势

公司各级管理团队年富力强,具有资深的行业背景以及丰富的管理运营经验,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行业动态;同时公司积极实施股权激励、岗位分红、项目分红、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维度的中长期激励,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保证团队的稳定性,使得公司具备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风险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可能会给公司运营带来不利影响。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原材料的采购价格大幅波动在短期内可能会对公司产品成本带来不利影响,如不能够及时向下游传导,则可能导致公司盈利水平降低,但整体风险较小。

3、应收账款风险

公司部分业务板块客户汇款周期较长,随着销售收入的持续增长,应收账款规模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对公司资金周转速度和经营性现金流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风险可控。

六、公司总评 (总分72.25)

中钢天源是一家国务院国资委控制下的企业,业务较为繁杂,目前公司的战略聚焦于检验检测业务与磁材业务。在建筑检验检测服务领域,公司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在未来的发展中公司有望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这块儿业务虽然营收占比不高,却为公司贡献了不少利润。而磁材行业上,公司在永磁铁氧体、稀土永磁和软磁材料上都有布局,虽然细分领域与龙头企业有一定差距,但胜在产品种类较全,在十四五期间有大量扩产计划。在四氧化三锰这一细分领域,公司全球主要的生产厂商之一,未来或在低端锂电池领域有一定建树。综合来看,公司的业务大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分散的业务不利于估值的提升,未来市值成长更多依靠业绩。

评级标准:AAA≥85、AA:77-84、A:70-76;BBB:60-69,BB:55-59,B:50-54;CCC及以下≤49

郑重声明:评级及评分仅为个人观点,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证券买卖建议,对任何人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信息,欢迎关注川谷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