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我买了两箱变蛋寄回去了,您们收麦时吃”,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二十多年前收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二十多年前收麦(收麦的记忆)

二十多年前收麦

“妈,我买了两箱变蛋寄回去了,您们收麦时吃”。

“不要,不要,就会乱花钱,今年的麦子已经收完了”。

“啥?收完了?我前两天打电话,还没收呢”。

“今年干旱,联合收割机好使,八亩地的麦子一天就收完了”。

每年麦收时节,我都要给爸妈打电话问收麦情况,或买些速食寄回去,怕他们忙起来,没时间做饭。

每个麦收的日子,我都会梦见故乡的一片金黄。在那个落后与贫困交加的年代,没有走出麦田的父母,用滚烫的汗珠和弯曲的脊梁,搭起一座让我远离悲苦的桥梁。

真是今非昔比,以前七八亩地的麦子最快也要半个月才能收到家,现在一天就解决了。

每当听到布谷鸟叫,思绪便随着“布谷布谷”回到了那个难以忘却的麦收时代。

记得那时候,大人们都是趁天不亮,就下地去割麦了。麦子经过一夜的浸润,潮潮的,割起来得心应手。一块地的麦,通常都会赶到日头出来时就割完了。如果在日头正烈的时候割,麦粒会炸到地里。

我们家割麦,都是一大家子在一起,叔叔家、伯伯家,我们三家合起来,有十几个劳力,人多力量大,干起活来不那么累。我那时还小,只能充当个跑腿工,送水、送饭。

那时侯,也没农用三轮,拖拉机等拉麦工具,只有地排车可帮助运送麦子。地排车在今天很少见了,怕要绝迹了。地排车车体是木制的,两侧是车帮,前有两个车把,下有一轴,两端各有一个车轮。这是当时主要的运输工具,基本上家家都配有这种工具。收割好麦子,捆成个,在地排车上摆好,用绳勒住,往麦场运。那时的路不好,坑坑洼洼的,运麦子不容易。如果麦子勒不好,装麦个不均称,不扎实,说不定会翻车。

麦子运到场地,要卸下,往往卸于一处,成堆成垛。压麦的周期较长,收麦那个时间段,天气又易阴晴不定,说来雨就来雨。人手多的人家,可摊开晾晒。麦场是早预备好的,得半亩多地,平整好,用碌碡(石滚)滚压结实,方可使用。

麦子都收割完,才开始集中摊晒,压场。给牛上套,拉着碌碡,一圈圈地滚压麦子。压好,把麦秸秆挑于一处,堆成垛子,把麦粒集成一堆。趁有风时,扬场,这样才得到干净的麦粒。压场是个硬活,耗时颇长。一场的麦子全压完,需很久。天有时下雨,麦子受潮,常常发霉。人力什么都无法改变,只寄希望于老天。

那时一个麦季,差不多一个多月。后来生活有了改观,爸爸买了一台拖拉机带动的收割机。最初的收割机比镰刀先进,开过去,后面就躺倒一大片麦子,齐齐整整的,只需人们捆成个,节省不少时间。

再后来叔叔买了一台打麦机,不需压场了,直接打麦子。,打麦子的效率比较高。需几个人配合,才能运行。有拿麦个的,有取开、续麦子的,有扒弄麦粒、麦糠的。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帮忙打麦子,打麦子一般都是放到晚上,不那么热。我和堂姐、堂妹,几个小孩站在堆好的卖垛上帮忙向下扔麦个,才开始还感觉挺好玩的,你争我抢,干劲十足。那时候打麦,会把一块地的麦打完才能收场,通常会打到后半夜,如果地块大的话,还会打通宵。我们几个小孩干到一半就受不了了,又热又痒又困,麦芒扎的浑身刺挠。那时感觉这是天底下最苦的差事,我暗暗发誓,我一定好好学习,争取走出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几年后,收割机改进的更科学,都能直接出干净的麦粒。收割满机仓,倒至大包上,人工装袋,装车(路修的更宽更平,行车极方便),直接运往家里。用爬梯上到屋顶,晒上几天,就可入屋保存。

以前一个多月的麦季,现在只需几天。听妈妈说,这两年更省事了,收割机收完,留够自己吃的,其余全卖掉,有人专门来地里收。人再也无需忍受太阳长久的暴晒,再也不用担心麦粒发霉了。

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参加工作后离家远,再也没有参加过夏收。在我的记忆中,家乡人最忙、最苦、最累的时候莫过于夏收了。头顶烈日,脚踏炙土,身子躬行在田间劳作。那一镰一刀,不知要滴落多少汗珠子在焦灼的土地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能深深体会到,都是那些勤劳的父老乡亲。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镰刀、地排车、碌碡……都成为记忆,成为历史,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它们已成为历史的烙印,镌刻在我的脑海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