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爷,被人尊称“八贤王”,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三侠五义》和《万花楼》的人物。熊大木《杨家将传》中的“八王”署名是宋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后世的杨家将评书、戏剧中的“八王爷”则大多署名赵德芳,这是宋太祖的另一个儿子),太祖临终前传位给其弟赵光义,赐其子赵德昭金锏一把,朝中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曾多次救杨家将众人。《杨家府演义》中的“八王爷”署名是赵德崇(这是宋太宗长子赵元佐的原名)。
八贤王为什么不做皇帝?因为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曾允诺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说是将来如果登上天子之位,等自己死后要传给弟弟。不曾想,这句话还真就被赵光义记住了。也就成了后面“烛光斧影”事件的伏笔。于是太祖暴毙之后,赵光义继位,成为宋太宗。当时天下众说纷纭,说他是弑君篡位。总之宫中内外,各种说法都有。当时的皇后贺氏,领着太祖之子赵德芳,上殿质问太宗。
也许是太宗也觉得有愧于他们,于是便赐给赵德芳一柄金锏,让他代替太祖一系监察朝事,戏中词句如下:孤赐你金镶白玉锁,加封你一亲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晋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参王,下殿不辞王,再赐你凹面金锏,上打昏君,下打谗臣。正是因为这句戏文,才有了八贤王的称呼,和那柄让奸佞谗臣们谈之色变的金锏。这个角色虽然是虚构的,但也是当时老百姓们的一种心声。
八贤王最后怎么死的?
历史上真的有八贤王赵德芳这个人吗?真实的八贤王是怎么死的呢?让我们下一下史料。据《宋史·宗室传》记载:太祖有四个儿子:长子德秀、次子德昭、三子德林、四子德芳,但长子和三子幼年夭折,因此,宋太祖一脉中长大成人的儿子中,实际上只有次子燕懿王德昭和四子秦惠康王德芳。
由此对号入座的话,戏曲或电视剧中的八贤王指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赵德芳。但历史上的秦惠康王赵德芳在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就病逝了,死时才23岁。他无论在生前或死后从未被封为八贤王,更没有像戏曲或电视剧中的八贤王赵德芳那样历经太祖、大宗、真宗、仁宗四代皇帝。再看他与其他著名的历史人物关系:民间流传极广的“杨家将”的老令公杨业也是在赵德芳死去五年后才战死,因此,赵德芳何来替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告御状?一代名相寇准于公元980年才考中进士,981年被派往归州巴东任知县,赵德芳和寇准见面的机会几乎为零,更不要说是破格提拨了;至于“包青天”包拯,999年才出生,而此时德芳已经死去了十八年了。
由此看来八贤王赵德芳的故事,是百分之百的虚构的。但是任何一个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的产生,总有其深层次的根源和背景,八贤王原型的产生也是这样。这或许与宋朝初年发生的一起疑云重重的宫廷事件有密切相关——
976年11月,身体一向健壮的赵匡胤突然驾崩。对于他是如何死的,史书记载相当模糊。据历史记载,赵匡胤死时在场的是宋皇后,宋皇后当时曾指使王继恩去召赵德芳。可是王继恩并没有去找德芳,而是径奔赵光义府第,于是赵光义随王继恩一同来到停放赵匡胤遗体的寝殿。宋皇后一看来人不是德芳而是赵光义,便一切都明白了,不得不对赵光义说:“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的回答是“共保富贵,勿忧也”。看来是赵光义自知理亏,才作了这个共保富贵的允诺。
赵光义继位后,表面上确实给予太祖的次子德昭和四子德芳很优厚的待遇和特权,如任命德昭为京兆尹,官职虽低于宰相,可在朝会时的席位却在宰相之上。但实际上赵光义对德昭和德芳这两个对他潜在威胁的侄子始终心存戒备。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北伐幽州时,一天夜间,一件偶发的事情使军营中惊扰不安,军士到处寻找太宗却不知其踪影,慌乱之间有人提出立德昭为帝,而德昭对此事全然不知。太宗获悉后十分恼火。班师回朝后,德昭向太宗建议按论功行赏时,太宗听后勃然大怒,大声训斥道:“待你当了皇帝之后,再赏赐他们也不算晚!”这话的分量太重了!这不是公然怀疑侄子有篡位的野心吗?悲愤难忍,回到府中就自刎而死,死时年仅2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