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辈辈封侯砚(绛州澄泥砚研制所,2016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长24厘米、宽17厘米、厚4.6厘米)
山西是中国最早生产砚台之地,绛州澄泥砚、泽州澄泥砚有着悠久的历史,享誉华夏。近40年来,山西的工匠致力于澄泥砚的恢复生产,并实现再度辉煌。其中绛州澄泥砚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家驰名商标。澄泥砚作为山西工艺美术族谱中的一宝,在开拓现代产业化的征程中屡创佳绩。
绛州澄泥砚的特点是“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未冰,呵气可研,发墨而不损毫,堪与石砚媲美”。所谓“一匙之水,经旬不涸;一洼之墨,盛暑不干”。对于澄泥砚烧造方法,记录较为详尽的是宋代的苏易简,其在《文房四谱》中载:“以墐泥入于水中,撄之,贮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夹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至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阴干,然后以利刀子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溢墨,亦足亚于石者。”文中记述看似详尽,但对泥料所含矿物质不明就里,且对烧造之法入窑后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北方窑型等亦无体验。所谓稻糠、牛粪搅之,后墨蜡浸入米醋之工艺,多为感言。
▲配漆木盒肝红瓜形瓜瓞纹澄泥砚(清代,长11.5厘米、宽8.5厘米、厚2厘米)
▲配木盒鳝鱼黄螭纹长方形澄泥砚(清代,长19.5厘米、宽12.5厘米、厚5.2厘米)
▲蟾形三足澄泥砚(清代,长32厘米、宽32厘米、厚6厘米)
澄泥砚恢复小组的徐文达对澄泥砚的制作谈了他的看法:“制作要有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地方都可以做澄泥砚。它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合乎要求的泥沙,这种泥沙是从河流中提取的,河流中的泥沙又取决于有适当土壤的流域”,汾河“这些不同土质泥沙,所积淤的大部分是泥沙中的精华,这就是绛州澄泥砚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于澄泥砚发墨问题,他认为,“澄泥砚虽不如石质砚坚牢,但它的再造性、可塑性强,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它所包含的成分及其分子的形态构成的结构,一般较石质砚发墨。‘发墨不损毫’是对好砚台的基本要求。一个是水溶解的好使墨汁润泽,用起来流利而醇厚。还有一个不损毫的问题,不损毫首先要求墨汁滋润,不致暴干硬结。再者,凡佳砚,一般石质中均有不同成分的蜡质而显得柔润,这样才能使笔经常保持湿润,自然就不损毫了。”绛州澄泥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第一,澄泥砚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中数量较多的是氧化硅,还有氧化镁、氧化铝等。第二,澄泥砚本身要注入蜡质,滑润与芒状相反相成,因此澄泥砚就具备了‘发墨不损毫’的条件。”对于澄泥砚的可塑性,“澄泥砚在加工前,原料是个软体,可以随意塑造不同的造型,或者也可以待其阴干以后再进行雕刻。雕与塑的区别是塑有伸缩性,造型可加可减,而雕刻则无伸缩性,只能减不能加。这是与石质砚的另一个区别。”澄泥砚的制作上,“可以照人的意志烧制不同的颜色,而达到砚的另一个方面的性能”。
▲灵龟负书砚(绛州澄泥砚研制所,长24厘米、宽24厘米、厚4.2厘米)
▲蝉荷砚(绛州澄泥砚研制所,长25厘米、宽17.8厘米、厚4.3厘米)
关于澄泥砚的材料,试制组的梁德恒谈到:第一,汾河泥的成分以二氧化硅为主,并含有包括铅在内的16种微量元素。黄丹是铅的氧化物,铅质软而重,延展性好,可塑性亦好,能使砚台手感柔韧、光滑、发墨快,消声和防渗等;第二,成型与烘干,分为揉泥、塑造、雕刻、烘干。他总结澄泥砚的两个工艺流程:一是干法揉泥,之后塑造、烘干、雕刻、磨光、烘干、烧成;二是湿法揉泥,之后塑造、雕刻、烘干、磨光、烧成。揉泥主要是把澄泥中的空气完全排除,不使砚在烧造过程中开裂。由于澄泥的特点是细腻,组织较严密,适宜阴干,也可采用技术条件进行加热烘干。此外,烧成温度对砚的影响极大,控制温度是关键。澄泥砚的颜色取决于烧成温度和气氛。澄泥中有微粒状的铁化合物存在,烧成后呈玫瑰色或红色;若有微粒碳酸盐类存在,那么烧成后的颜色就不会加深。烧成后的澄泥砚,需出窑后不等回潮,涂上蜂蜡,再烘干,待蜡渗入,打磨后再涂蜡。
本文摘自《山西三宝》,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文字来源:书-《山西三宝》
编辑:杨萌
图文审核:郗宝宝
欢迎文房四宝爱好者投稿:sxwfsb@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