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和孔子一样,不仅是思想家,也是公认的教育家,朱熹是倡导和推行书院教育的代表人物。书院起源于汉代的精舍,唐代发展成为书院,但这时的书院并不是聚众讲学的场所,而是官方的藏书机构。北宋以后书院逐渐向讲学和研究学问的机构演变,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朱熹的教育现实意义和自己的理解(书院教育的重要推行者)(1)

朱熹

朱熹是一位把"教师"当成终生职业的大学问家。朱熹把民族的忧患寄托于教育拯救,将教育作为一生的追求,并且认为教育的最好平台就是书院。朱熹一生创建了寒泉精舍、晦庵草堂、武夷精舍、考亭书院4所书院,修复了著名的庐山白鹿洞书院、长沙岳麓书院等3所书院,并先后在54所书院讲学过。这里仅介绍下朱熹亲自创办的四所书院:

寒泉精舍

寒泉精舍是朱熹创立的第一所书院,也是朱熹创建书院和书院讲学的重要开端,为朱熹创建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母亲祝氏去世,朱熹将母亲安葬建阳崇泰里后山寒泉坞。次年在墓旁筑室,匾额为“寒泉精舍”。何谓“寒泉”?《诗经•邶风•凯风》:“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后世以“寒泉”喻子孝其母。

朱熹一边为母守孝,一边读书著述,开始了长达六年的寒泉著述生活。完成了《资治通鉴纲目》《西铭解》《伊洛渊源录》《程氏外书》《近思录》《宋名臣言行录》《太极图解》《通书解》等著作。

宋淳熙二年(1175年)正月,吕祖谦从浙江东阳来访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个半月。他们共同研究北宋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四人的著作,为他们学问之浩瀚精深所折服,感其“广大闳博,若无津涯”,初学者不易把握理学要义,于是精选622条,辑成《近思录》,史称“寒泉之会”

朱熹的教育现实意义和自己的理解(书院教育的重要推行者)(2)

武夷山响声岩崖刻记载了吕祖谦与朱熹等共游武夷山的事迹

云谷晦庵草堂

朱熹创建的第二所书院,位于南平市建阳区崇泰里云谷庐峰之巅。朱熹寒泉著述期间常往返于五夫与寒泉精舍,路过云谷山发现景色怡人,便委托弟子蔡元定在山上建三间草堂作为歇息之所。淳熙二年(1175年)云谷晦庵草堂落成,朱熹作《云谷记》赞此地“旷然者可望,奥然者可居”,希望能在此“耕山钓书,养性读书,弹琴击缶”,后朱熹将讲学中心转移到晦庵草堂。

寒泉精舍与晦庵草堂的共同特点是规模小,设施简陋,且均建在山野荒僻之处,远离市井喧嚣。而此时为朱熹考亭学派的萌芽时期,故从学门人仅22人,且从学时间先后不一,故平常日子大概只有二、三人而已。

朱熹的教育现实意义和自己的理解(书院教育的重要推行者)(3)

今武夷新区云谷风景

武夷精舍

武夷精舍,建于宋淳熙十年(1183年),地处武夷山隐屏峰下九曲溪畔,是朱熹创建的第三所书院。朱熹在此著书立说、倡道讲学,一些著名的学者如蔡元定、黄幹、詹体仁、真德秀、李闳祖和叶味道等近百人,都曾就学于武夷精舍。武夷精舍相对于此前的寒泉精舍、晦庵草堂,不仅书院的创建日臻完善,书院讲学也进入了成熟阶段。同时,武夷山也逐渐成为朱熹理学发展和传播的中心,后人称之为“道南理窟”。

朱熹的教育现实意义和自己的理解(书院教育的重要推行者)(4)

武夷精舍

从淳熙十年到绍熙元年(1183-1190年)的8年里,朱熹大部分时间均在此讲学授徒或开展学术讨论。在此期间,朱熹先后完成著作《易学启蒙》、《小学》、《周子通书》、《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等,同时,还创作了《武夷精舍杂咏》、《诗集传》、《武夷棹歌》等诗。

朱熹的教育现实意义和自己的理解(书院教育的重要推行者)(5)

武夷山“道南理窟”题刻

在武夷山,朱熹将读书、讲学融入品茗、琴歌、酒赋、悠游山水之中。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天,朱熹带领门人弟子畅游九曲,写下脍炙人口的《武夷棹歌十首》组诗,画屏般地展示九曲溪的旖旎风光,成为传响武夷山的千古绝唱。

《武夷棹歌》十首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

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二曲亭亭玉女峰,插花临水为谁容?

道人不复阳台梦,兴入前山翠几重?

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桑田海水今如许,泡沫风灯敢自怜?

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露碧㲯毵。

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

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

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无故心。

六曲苍屏绕碧湾,茅茨终日掩柴关。

客来倚棹岩花落,猿鸟不惊春意闲。

七曲移船上碧滩,隐屏仙掌更回看。

人言此处无佳景,只有石堂空翠寒。

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岩下水萦回。

莫言此处无佳景,自是游人不上来!

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

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

朱熹的教育现实意义和自己的理解(书院教育的重要推行者)(6)

《武夷棹歌》之一曲

朱熹的教育现实意义和自己的理解(书院教育的重要推行者)(7)

《武夷棹歌》之九曲

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是朱熹创建的第四所书院,也是他创建的最后一所书院。地点在建阳三桂里考亭村宋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遵照父亲遗愿在考亭建新居,次年在宅东面建“竹林精舍”,后改为“沧洲精舍”,有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淳祐四年(1244年)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匾额,沧洲精舍遂改称考亭书院。

朱熹的教育现实意义和自己的理解(书院教育的重要推行者)(8)

沧洲精舍

书院以《白鹿洞书院揭示》为学规,招收弟子,教化人才,传播理学。四方学子不远千里前来考亭求学问道,许多理学家慕名到考亭与朱熹切磋学问,研讨学术,形成了著名的“考亭学派”。期间朱熹完成了理学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礼仪集传集注》《楚辞集注》《辩证》《后语》等。

朱熹的教育现实意义和自己的理解(书院教育的重要推行者)(9)

考亭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