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黄河心不死是谁说的话(不到黄河心不死)(1)

“不到黄河心不死"被人们用来比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也被人们用来比喻不到实在走投无路的境地仍然不肯死心。

这是一个历史俗语,原话应该是“不到乌江心不死”。说的是楚霸王项羽自刎于乌江的故事。

乌江,就是现在的乌江浦,在安徽省和县东北。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这件事情:说的是秦朝末年,刘邦、项羽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最终推翻了强大的秦王朝,之后,他们之间又进行了长达5年的楚汉争战。

公元前204年,垓下一战,刘邦采用韩信十面埋伏的计策大败项羽,项羽所带的江东八千子弟全军覆没。

项羽被逼无奈只得率领残军退至乌江之畔,又陷入了刘邦的四面楚歌之中,手下军士听到来自故乡的楚音,纷纷而逃。

情势危急之际,项羽的追随者,乌江亭长为他准备好了一条渡船,对他说:“大王,江东虽小,也还有几千里土地、几十万民众,在那里足以称王啊。请大王赶快渡江吧!”

然而,项羽此时已自感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人未亡心已死,他没有听从乌江亭长的劝告,而是演唱了一首“霸王别姬”的悲歌,在乌江边自杀了。

“不到乌江心不死”这句俗语由此而来。

那么“不到乌江心不死”为什么传成了“不到黄河心不死”呢?

其实一直传到明代,“不到乌江心不死”的说法都没改变。如明代大作家凌蒙初在他的《拍案惊奇》卷十五中就有这样一句:“恁地说来,也还有些志气,我道你‘不到乌江不死心’,今已到乌江,这心原也该死了。”这说明至少在那个时候人们还这样说。俗语的演变大约在明代以后,有人说黄河的知名度远比乌江高,把这句话里的乌江改成黄河,人们的记忆会更深,便移花接木,把“不到乌江心不死”改成“不到黄河心不死”了。以讹传讹,便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