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特色年俗(松江人这么过传统节日)(1)

元宵

上海的特色年俗(松江人这么过传统节日)(2)

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这天晚上称“元宵”。唐代有观灯风俗,故又称“灯节”。古时于街衢广场扎彩牌楼,搭龙门架,满缀灯彩,举行盛大灯会,镇上人家门前都挂各式彩灯。龙灯、马灯、八仙灯、花灯、鸟灯等百灯,齐集叶榭、张泽出灯,并有荡湖船、高跷及江南丝竹吹奏表演。连续出灯有半月余。

古时元宵节,农家用糯米粉做很大的“稻库圆子”和“花苞圆子”,点香烛,敬天地,预祝花好稻好。晚饭后,叫小孩点上柴把火在自家田里“坍癞子”(害虫)。

雨水

农历雨水日,已婚女子备罐炖肉(罐头炖的猪蹄),打竹伞回娘家孝敬老人。婚后没有怀孕的女子,回娘家时穿红裤子,以示催子吉祥。

惊蛰

民间又称“雷祖节”。此日若有雷声,农家认为是丰收之兆,以为雷声吓跑了虫妖。此日又是观音生日,不少善男信女进观音庙烧香。农家有祀灶、持斋、吃面习俗。

春分

农历春分之日,家家户户摘青裸草,捣碎取汁,拌以少许石灰调稠,加入糯米粉,制青团吃。

上海的特色年俗(松江人这么过传统节日)(3)

百花生日

农历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民间又称“百花节”“品花节”和“花朝节”。此日,农家采集百花扎在竹竿上,并缠以红纸条,称“护花符”,叫男童持“护花符”在田头场角走动,并采百花插在女童头上,意盼女孩长大后有“花容月貌”之美。此日,农家均用白米、玉米爆米花,以示丰收大熟之意。夜间,各家门前挂上各种花灯,男女老小穿上花衣裳,串门去邻家观花灯,主人则用自制的花茶待客。

立夏

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夏季的开始,故称“立夏”。这天是农家称体重日,大人小孩都称。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当午日。村民都做糯米粽子吃。早上用艾蓬、菖蒲挂于大门与房门旁边,说是能避邪。午饭必吃咸蛋、黄鱼、荠菜、韭菜芽等菜肴,正午喝雄黄酒。并在小孩额头上用雄黄酒写“王”字,门角、猪圈、牛棚处洒雄黄酒,并用艾蓬、苍术、柏枝等烟熏。妇女用零碎布头制作各式五色香袋,内藏香料挂于小孩胸前和床帐里,说是挂了可以避邪。中药店也有制成虎头形或八卦形的雄黄香牌出售。此节今只吃粽子,其余皆除。

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为天贶节。民间有“六月六,鸭蛋晒得熟”“六月六,猫狗畜牲浴一浴”“六月六,家家晒红绿(衣服)”等俗语。禁止小孩到河中洗澡,洗了会生猪狗臭病(狐臭)。时值盛夏,人们忙将箱橱内的衣被翻出曝晒,以防日后霉烂、虫蛀,此习仍沿用至今。

观云节

农历七月初七为观云节,又称“乞巧节”。相传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俗称“七夕”。此日清晨,姑娘们以凤仙花瓣染指甲。正午,姑娘们盛清水一碗,在水面上放绣花针一枚,视碗底水影,如宝塔形者聪慧,如弹花杵者愚鲁。黄昏时家人共坐庭院纳凉,吃瓜藕,仰视牛郎织女星渡银河。姑娘又观秋云变幻,称之“看巧云”,穿绣针于新月下,以穿过者为巧女,称之“乞巧”。并舀酒同饮,说是“可免疾病”。

此日,还有用油氽巧果或油酥饺馈送亲友的习俗。小孩们夜捉纺织娘(叫哥哥)喂养。

瓜斋节

农历立秋之日,本地又为“瓜斋节”,民间有吃绷瓜(青皮绿肉雪瓜)、黄瓜等习俗。此日举行赏瓜、品瓜活动,以推广新瓜种。

中秋节

上海的特色年俗(松江人这么过传统节日)(4)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韦庄《送李秀才归荆溪》诗:“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古时用糕饼水果,焚香点烛斋天拜月。农家做南瓜塌饼吃,所用糕饼称之为“月饼”。此日外出人员必须归家团聚。

观潮节

农历八月十八为观潮节,俗称“潮头生日”,此日是全年潮位最高之日,称为“八月黄胖潮”。民间有黄浦观潮、祀潮习俗。谓祀潮可消除水灾。

重阳节

上海的特色年俗(松江人这么过传统节日)(5)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名“重九”。旧时有钱人家外出登高饮酒,意能增阳避邪。老弱病残和贫苦人家无力外出登高的,即蒸米糕吃,称为“重阳糕”(高)。糕上插黄、蓝、黑纸剪的三角旗。

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为十月朝。时值新谷登场,农家制糯糕尝新,并献祠堂祭祖,有“秋报”之意。

冬至

农历冬至之日。俗称“冬至大于年”。此日,家家户户用丰盛菜肴祭祀祖先,为祭祖日。

腊八

上海的特色年俗(松江人这么过传统节日)(6)

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八节。农家都会煮“腊八粥”。据说腊八这天,是抗金英雄岳飞被捕进京之日,百姓悲痛异常,无心做饭,就把米菜同锅煮粥食之。

通讯员:叶之音

编辑:韩佳怡

上海的特色年俗(松江人这么过传统节日)(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