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至今已有五千多年,其中古典文学就是其重要载体之一。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文化的就是《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以及《水浒传》这四本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即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四大名著也是不少人的必读书目。为延续“四大名著”的传承,在建国之后,涌现出不少根据四大名著原著而改编的影视剧,翻拍四大名著更是成为时代主流之一。

中外十大名著排名(六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1)

▲四大名著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事务百废待兴,包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弘扬传统文化以及提高人民文化素养,人民出版社决定在历史典籍中挑选六本代表中华文化的优秀作品。由于当时出版条件有限,人民出版社就先印刷了我们所熟知的“四大名著”。这四本名著一经出售,很快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好评,其他出版社见状也纷纷跟风印刷,就这样,“四大名著”在民间广为流传,而另外两本名著被世人遗忘在脑后,以至于如今人们只知道“四大名著”。

中外十大名著排名(六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2)

▲《聊斋志异》梅三娘剧照

这两本被遗忘的名著就是《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事实上,这两本名著的内容大多涉及批判思想和鬼神之说,即使印刷出来,也不一定会被人们广泛接受。其中《聊斋志异》最令人头疼,这本书里大多都是描写鬼怪、人妖、人鬼相恋的故事,对于当时的人而言,从青少年长远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中国传统思想影响来看,这本书是不能被广泛推广的。《儒林外史》则是因为内容多偏向对社会、人性的讽刺,不像《三国演义》那样传递的都是保家卫国这样正能量的思想,因此也不一定能广泛传播。

中外十大名著排名(六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3)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雕像

青少年就像刚画完线条的素描画,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对是非黑白的判断没有明确意识,因此这两本书若是广泛发行,势必会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这也是这两部名著会被剔除的重要原因。就这样,六大名著“瘦身”变为四大名著,分别是怀金悼玉的《红楼梦》、英雄无畏的《水浒传》、斩妖除魔的《西游记》以及烽火狼烟的《三国演义》。不过这并不代表《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这两本著作就没有艺术价值和可读性。

中外十大名著排名(六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4)

▲《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剧照

《聊斋志异》又称为《鬼狐传》,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著的一本文言短篇小说集。这本书共有五百篇,内容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爱情故事,占据全书的一半以上,故事中的人物大多都是勇于反抗封建礼教,追求自由恋爱的形象;二是抨击科举制度,作为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受害人,蒲松林非常有发言权;三是揭露当时社会的腐败以及封建统治社会下,人民困苦不安的生活。表面上看,这本书的内容都是人妖、人鬼相爱等荒诞不经的故事,但实际上表达的却是作者对于封建礼教的不满以及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心愿。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中外十大名著排名(六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5)

▲吴敬梓纪念馆

至于《儒林外史》,则是由清代吴敬梓在乾隆年间创作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作者一方面是批评封建礼教和腐朽的科举制度,号称“学而优则仕”的学子们,穷其一生考取功名,却仅是将其当作获取金钱的敲门砖。吴敬梓在书中辛辣讽刺那些学子打着求取功名的幌子求取金钱,败坏读书人气节的现状。另一方面是对贪官污吏的批判,一边丧心病狂的压迫剥削老百姓,一边却标榜自己两袖清风,实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中外十大名著排名(六大名著为何变成四大名著)(6)

▲范进中举场景绘画

鲁迅先生曾评价《儒林外史》:“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意思是说,这本书所有故事情节几乎找不出一个主干,主角总是在不断变换,但反对封建礼教制度、反对科举制度的思想却是一直贯穿其中。这部小说是由无数篇小短文交替形成的长篇小说,一字一句对于人物的刻画淋漓尽致,字里行间充满了讽刺意味,整本书的内容堪称是“鬼斧神工”。

参考资料:

《中国古典文学》《吴敬梓评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