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小岗子”这三个字,就会勾起许多老大连人的亲切记忆。

历史上的“小岗子”,确实承载着大连早期的鼎盛发展。早在1899年8月,沙俄政府曾颁布一纸《暂行关东州统治规则》,那里提到在青泥洼建一个“达里尼”特别市。还将全市划出三个行政区域,分别为“欧州区域”“行政区域”和“中国人居住区域”。其中的“中国人居住区域”就位于当今的青泥洼桥及裕景中心以西地带。因区内北京街一带地势高于其他市区,其形状犹如一座小山岗,因而得俗称“小岗子”。正因如此,“小岗子”就成了“达里尼”市中国人居住区的代名词。

西岗区未来规划 西岗区的前世今生(1)

1901 年 9 月 15 日,达里尼商港规划平面图

1899年8月1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向财政大臣维特发布了关于建设自由港达里尼(大连港)的敕令。并指明在其附近建设一座命名为“达里尼”的城市。

为此,东清铁路公司收买了东西青泥洼等村落的3300公顷土地,作为商港和城市的建设用地,就此拉开了大连市开埠的序幕,同时也确定了三大区域的划分。

欧洲区:东临大连湾,西与西公园(劳动公园)相邻,北与行政区有桥(现胜利桥)相联,南至南山山麓,占地约4.14平方公里。

行政区:现胜利桥以北。全市的行政中心坐落在广场的北面,而各机关则散在附近街道两侧。其余地段为铁路、轮船等单位的家属住宅区,占地0.44平方公里。

中国人区:位于“小岗子”四周,地势高低不平,离城市中心区较远,交通不便。需要说明的是,沙俄对该区虽做了规划,但没有做实质性的工作,只是划出一块地方供中国人居住、生活和活动,使之与俄国人隔离开来。当时中国人数十倍于俄国人,然而所规划的中国人区域用地仅为欧洲区的1/4左右。

随着1901年沙俄初步完成大连港的建设,以大连港为贸易中心之地位日益加强,港口附近建立了船渠厂。相继建成的还有制材厂、砖窑、石灰厂、盐场、麦酒酿造厂、自来水工程等。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大量山东、河北等地的民工汇聚而来。中国人区到1902年已达到2万余人。

此后,沙俄将东清铁路延伸到大连,直通俄国境内伊尔库茨克。从此,大连成为沟通欧亚两洲的海陆交通枢纽、东方的一大贸易港。随着海陆交通的发展、开发建设的加速,一大批早期的中国民族资本家以及投机商云集而来,全市工商业户很快达到500多家,粮食、绸布、杂货以及服务行业一应俱全。一时间,“小岗子”区内商铺林立。

西岗区未来规划 西岗区的前世今生(2)

位于小岗子的松山寺

1904年5月,在日俄大战中,日军占领了“达里尼”市。随后,日本军政当局发布辽东守备军第3号令,决定从1905年2月11日起将“达里尼”依谐音改称为大连。自此,开始了日本对大连四十年的统治。在此期间,“小岗子”变名为西岗,开始了它殖民地城区的盛衰哀荣。

西岗区未来规划 西岗区的前世今生(3)

日本殖民当局发布第三号令,自 1905 年 2 月 11 日起, 将“青泥洼”改称“大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