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朋友见到过竹子开花,在古代,有“竹子开花,赶紧搬家”的说法,意思是竹子一旦开花,预示着灾难即将来临,要赶紧搬家避难。但是在现代人的印象中,竹子有观赏、食用的价值,在诗词中也是坚韧的象征,可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说法呢?
我们先从吃讲起吧。
竹笋炒肉
第一次听说这道“菜”,约摸是在小学三年时,那天我特别皮,一大早起床就开始作死,妈妈被我吵得不胜其烦,跟我说:“你再不听话,中午就要吃竹笋炒肉了哈”。
我吃过回锅肉、红烧肉,还第一次听说竹笋炒肉,作为一个吃货,听说一道新菜,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为了中午能真的吃上竹笋炒肉,我开始了狂风暴雨般的作死。
后来如你们所想,我确实被“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年幼的我,第一次理解到了成年人的交流方式,真是蛮不讲理!
除开竹笋炒肉这道假菜,竹子还可以做很多真菜,最简单且最好吃的当然是炒竹笋,春有春笋、东有冬笋,搁少量油和盐,轻轻翻炒几下,像我这种无辣不欢的人,吃竹笋的时候,也绝不加辣,就爱它特有的清香味,简直不要太好吃!
吃笋拥有至少2000年以上的历史,早在《诗经·大雅·韩奕》中就有关于吃竹笋的记载:
“其籁伊何,惟笋及蒲。”
意思是(这道菜)为什么这么鲜香?因为其中加了嫩笋提鲜!
即便是现在,每次回到乡下老家,也会找几个伙伴一起去山上挖笋子,很好玩儿,但是也很累,但享受那个过程,累完了回到家就能吃上最鲜嫩的竹笋,值了!
诗中的竹子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竹子就在其中,竹子可不光是一道美味佳肴,在古代文人眼里,它更是有着君子一般的品质,它一生修长挺拔、刚正不阿、品格坚韧,常被人看作是高雅人士的象征。
诗人在咏物时,爱以竹子为对象;在言志时,也喜欢用竹子作比喻;在赞美友人时,更喜欢把人比作竹子。
比如那首我们都熟悉的课本诗《咏竹》,清代诗人郑板桥所作,就是一首咏物诗,盛赞竹子历经磨难、坚韧不拔的品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唐朝白居易在跟他的好友元稹即将离开时,写了一首送别诗《赠元稹》,赞美元稹内心如古井之水,不起波澜,又如秋天的竹竿一般,高风亮节:
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后来这句诗还被苏东坡化用,在送好友钱穆父离开时,作《临江仙》,词中说: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还有唐朝张九龄、杜甫,宋朝范成大、王安石等大文豪,都曾作过咏竹诗,无一例外,都是赞美竹子潇洒处世的魅力、和坚强不屈的品质。
竹子开花,预示着灾难?
竹子开花,赶紧搬家,这是一句俗语,古人认为,竹子开花,往往预示着水灾、旱灾、虫灾,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社会,也没有大棚温室,人们靠天吃饭,这三种灾难对于农耕来说,都是灭顶之灾,辛辛苦苦耕种一年的心血全都白费了。
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大面积的饥荒,历史上很多农民起义,都是源自农民吃不饱饭,导致饿殍遍野,最后天下大乱。古人认为,这是统治者不圣明,是上天对民间的惩罚,所以每当遇到灾荒,皇帝都会祭天,并大赦天下以感天地。
我从来都没见过竹子开花,昨天专门问过我父亲,说他小时候,在乡下山中的竹林中,见到过竹子花,但也没有发生过什么灾难、饥荒。那为什么古人会有这一说法呢?
这根竹子的生长特性有关,竹子是一种无性繁殖的植物,它比较含蓄,不像其他植物一到花季就忍不住绽放,而竹子一定要生长到足够的年限,才会开花结果,有说法是竹子60年一开花,不论是否准确,但至少说明了竹子开花确实很少见。
其实,竹子开花意味着它的生命走向终点,竹子是花中君子,它深知夕阳无限好,所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才用尽全力,绽放开花,然后迅速干枯死去。竹子花叫做竹米,因其形状似米,竹米可以食用,也可以作为种子,种下后能长出新竹。
但是,竹子每次开花,都是一大片,在古人看来,这就跟瘟疫一样蔓延到整个竹林,所以古人每当看到竹子开花,就会将其砍掉。但大片大片的竹子死去,靠天吃饭的古人就认为是天时不好,引起了对饥饿、灾难的恐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竹子开花,赶紧搬家”的俗语,灾难要来了,自然是要搬家去一个竹子不开花的地方,那里没有灾难,才能好好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