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里,宋朝的几人都和他关系匪浅,或是出自他门下,或是受过他的提携,可以说他就是北宋文坛的老大哥。

他在词方面,虽然继承了唐五代艳丽的风格,但也有所创新,他的一首《朝中措·平山堂》直接影响了后来苏轼豪放词的创作。

不过从词派上来说,他还是属于婉约派的。

他有一首代表作,第一眼觉得好美,读着读着却想哭。

这首词名为《踏莎行·候馆梅残》

欧阳修的短诗(欧阳修的这首词)(1)

“离愁别恨”是诗词中很常见的一种题材。

这种题材,要么就是写闺中思妇的愁苦,例如刘方平的“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李白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李清照的“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道尽了思妇的满腔愁苦。

要么就是写游子思乡念亲的哀愁,例如岑参的“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温庭筠的“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李觏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眷念写到了极致,引起千年的共鸣。

可是欧阳修的这首词不一样,上半阕是从游子的角度来写,而下半阕又以思妇的口吻来抒发情感,等于一首词便写尽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恨,令人肝肠寸断。

欧阳修的短诗(欧阳修的这首词)(2)

词的上半阕写的是游子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产生的羁旅之愁。

开头三句从视觉、嗅觉、触觉三方面,写尽了春光的美好,令人心醉。

客舍旁的梅花已经凋谢,溪边的柳树刚刚长出嫩绿的枝叶,碧绿的青草散发出淡淡清香。

山路上,游子跃马扬鞭,春风拂过,送来阵阵幽香。

这是多么令人流连忘返的春光啊,可是游子的反映呢?

这三句看似写景,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其实隐含着词人无限的哀伤,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意象,残梅、细柳、春风、青草,是春天的常见之景,但是它们在诗词中却有着特殊的含义。

“梅花”让人想到了南北朝陆凯的“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细柳”容易联想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草薰风暖”和江淹《别赋》的“闺中风暖,陌上草薰”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这迷人的春景,实际无一不是象征着离愁,是景语也是情语。

欧阳修的短诗(欧阳修的这首词)(3)

接着的两句承接上一句的“摇征辔”,转写游子在旅途中的感受。

一个“愁”字便足以说明他此时此刻的心情。

原本这样大好的春光,他应该和家人共赏,然而如今他却是在外漂泊,心中怎能不伤感呢?

离家乡越远,他的心中就越是愁苦,就那滔滔的江水,连绵不绝,无穷无尽。

这两句词不禁让我想起了南唐后主李煜。

他在《清平乐》中曾言“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愁渐远渐无穷”意境差不多。

“迢迢不断如春水”则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颇为类似。

李煜去国离家,他的情绪也和大多出门在外的游子差不多。

当然欧阳修笔下的游子,比起李煜当时又少了一分国破家亡的沉痛感,但是离家别亲的那种愁苦依然令人肝肠寸断。

欧阳修的短诗(欧阳修的这首词)(4)

接着下半阕,词人又转向写闺中思妇的情状,同样令人潸然泪下。

开头两句“寸寸柔肠,盈盈粉泪”将闺中思妇饱尝相思之苦的那种悲痛写到了极致。

也许她已经很久没有收到丈夫的来信了,她不知道丈夫在外是否安好,心中充满了担忧和思念。

她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泪水,这泪水既饱含了她对丈夫的挂念,也是她内心孤苦的写照。

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怨情》,“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只是欧阳修这里的思妇少了一分怨恨,多了一分思念。

但是却同样写出了古代独守空闺的思妇内心的愁苦,令人不忍卒读。

欧阳修的短诗(欧阳修的这首词)(5)

接着的“楼高莫近危阑倚”一句很耐人寻味

“楼高危阑倚”,本是多么熟悉的一幕啊,温庭筠在《望江南》中写到“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晏殊有词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可是词人这里却说“莫近”,这是在叮嘱思妇不要登高望远,这是为什么呢?

最后的结尾两句揭晓了答案,“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因为即使思妇登上高楼,倚着栏杆,眺望远方,看到的也不过是杂草丛生的平原,在那原野的尽头是重重的高山,而她所思念的游子在那崇山峻岭之外。

既然什么也看不到,那么登楼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可是古诗词里的思妇她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吗?她们自是懂得。

明知无望,却还是傻傻等待,这样的思妇令人同情也令人感动。

欧阳修的短诗(欧阳修的这首词)(6)

全词从游子写到思妇,层层递进,将离愁别绪写到了极致,令人肝肠寸断。

刚读这首词时,第一眼觉得好美,读着读着却想哭,不知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呢?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