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纷纷的清明雨冲刷着

墓碑上的铭文

多少人的姓名

却已被悄然涂成黑色

想起近一年来去世的浙大老师们

小编感事怀人,不禁潸然泪下

在此列述往事故人,以寄托哀思

谨献给:白正国、杨贤强、陈天洲、陈桥驿、陈锡臣与王梦仙、张万礼、范绪箕、戴华平、童克锦、刘茂森、叶旭东、齐汝成、叶兆杰及曾在浙大传道授业的先师们

也请同学们一起怀念与追忆我们的老师

(注:正文排名按姓氏笔画为序)

白正国

数学科学学院

2015年1月27日凌晨,浙江大学数学系白正国教授在杭州的家中逝世,享年100虚岁。

白正国是原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导,在射影微分几何的曲面论方面有着独创性探索。白正国教授一生,培养了7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们中大部分为各大院校乃至国内外数学专业的佼佼者。

1916年12月17日,白正国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他从小数学成绩出色,高中时,自学了微积分与射影几何,对严济慈的《几何证题法》和Salmon的“ConicSections”特别入迷。

1936年,白正国报考国立浙江大学数学系。1943年,白正国被浙江大学聘为研究助教,所谓研究助教,就是不用教书,集中精力搞好科学研究。竺校长聘白正国为研究助教,这是浙江大学的唯一的一例。

1946年,浙江大学迁回杭州,白正国讲授面向研究生开设的高等微分几何课和主持的“讨论班”甲、乙等课程。这期间听过白正国课的学生,有中科院院士谷超豪与王元,美籍数学家杨忠道教授等。

白正国的学生、浙江大学数学系教授沈一兵回忆道:“我们的论文,从前期准备,到开题,他都认真指点,写完后,还逐字逐句帮我们修改。但先生坚决不让我们在论文上加署他的名字,有的同学加上去,他都会划掉。”

母校五十年故地重游感言(音容犹在惠泽永存)(1)

【从左至右分别为叶彦谦(后任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白正国、方德植(后任厦门大学数学系主任)、苏步青】

1958年杭州大学新成立,白正国任杭州大学数学系主任。同年,浙江师范学院与杭州大学合并,定名杭州大学。白正国参与合并后的数学系的领导工作。

1991年白正国先生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白正国先生被浙江大学聘为终生教授。

杨贤强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一生事茶,勤勤恳恳,大师风范。”他的学生们这样回忆恩师。

2016年3月4日,杨贤强因病在杭州逝世,享年78岁。

杨贤强是我国茶多酚研究奠基人,为茶多酚的开发应用和产业化奉献了一生,被称为“茶多酚”之父。祖籍广东、生于越南的杨贤强通过高考进入了浙江农业大学茶学系就读,从此跟茶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硕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科研,再也没有离开过华家池校区。

母校五十年故地重游感言(音容犹在惠泽永存)(2)

【杨贤强拿着手机专心致志地拍贵州茶园的茶树】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杨贤强偶然看到了关于自由基研究的报道,他敏锐地意识到茶叶中的茶多酚结构能大量提供对抗自由基的物质。经过不断的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了这一猜想。如今,国内外第一种获批准生产的茶多酚药物已投入生产。

杨贤强培养了很多茶学领域的专家。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茶学系教授王岳飞硕士和博士的导师都是杨贤强。王岳飞说,他的父亲去世得早,杨贤强待他如子。1992年到1995年王岳飞硕士期间,每个月都能收到导师50块钱的补贴。

退休后,杨贤强仍时刻关注茶多酚研究的发展,还取得了茶叶深加工方面的多项专利。就在离世前,病痛中的杨贤强仍欣然应邀为青年教师们讲课,他还将全套讲稿课件留给了青年教师,希望帮助他们学习成长。

陈天洲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2015年7月26日,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陈天洲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逝世,年仅44岁。他在去世前留下遗嘱,捐献全部个人遗产,设立“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陈天洲基金”,用于资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在校学生。

陈天洲是丽水青田人,1990年进入浙江大学混合班学习。1998年获浙大计算机应用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2006年起任浙大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他在计算机体系结构、软硬件协同设计等方向发表论文100多篇,获专利50多项。

母校五十年故地重游感言(音容犹在惠泽永存)(3)

【陈天洲老师在授课】

陈天洲是浙大的民间BBS飘渺水云间(即88)的创始人之一,并是BBS上single(光光)板的首任版主。他一直践行独身主义,当被问及如何消解单身的寂寞,他的回答是:“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科研与工作之中,我在实验室的时间超过任何一位学生,男人应该像一座大山毫无畏惧。”

2011年陈天洲被查出罹患胰腺癌,他与病魔顽强抗争,曾在网上发帖子鼓励网友:“抓紧时间,多学习多些干货,做强人。等生病了,主要精力就不能放在科研上了。”在病重期间,他仍坚持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发表了多篇计算机和医学领域的论文。在治疗间隙,他坚持来学校工作,离世前一个月,陈天洲还抱病参加了一个学生的答辩。

他在罹患癌症后由计算机转向研究医学,专心研究胰腺癌,术后准确计算胰腺癌的5年期、10年期存活率,2篇论文在国际著名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上发表。

陈天洲生前曾在一篇题为《激越厉天皆青年》的文章中写道:“愿终身教人修身,成大事功,有真气节,矫世风立正气,树我百年计算机事业。”这句话正是他传奇一生的写照。

陈桥驿

地球科学学院

2015年2月11日,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辞世,享年93岁。

陈桥驿,原杭州大学地理系教授,现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当代杰出历史地理学家、郦学(对郦道元的《水经注》的研究)泰斗,我国当代著名的宁绍史地研究权威。

母校五十年故地重游感言(音容犹在惠泽永存)(4)

1923年,陈桥驿生于浙江绍兴,出生于书香家庭的陈桥驿,自小即从祖父那里听《水经注》的故事,十来岁就醉心《水经注》。并且这一醉,就醉了一辈子。他研究历史地理学、郦学、地方志、中国古都等等,成就卓著,许多专著和论文被翻译成外文介绍到国外。

陈桥驿在积极致力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仍不忘初心,满怀对家乡的热爱。陈桥驿择空做起对宁绍平原、鉴湖运河水系、城市聚落等的研究,为家乡的发展建设提供了历史文献依据。

就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陈桥驿先生还在审阅《绍兴三江新考》初稿。这篇文章先生看到了最后一次住院前,还没有看完,他对女儿、女婿说,“实在看不动了”。去世后,先生用的铅笔,仍夹在这篇稿子的书页之间。

陈锡臣 王梦仙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2016年3月3日,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退休教授陈锡臣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杭州,享年103岁。同年1月7日,其妻王梦仙在家中安详去世,享年102岁。他们的儿女遵照两位老人的意愿,将二老遗体捐给了浙江大学医学部

陈锡臣与王梦仙夫妻同为江阴人,青梅竹马,携手百年。1934年,陈锡臣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成为竺可桢的得意门生,王梦仙于上海淞江女中毕业后到纱厂当会计,后来成了小学老师。他喜欢体育、足球;她喜欢文艺、话剧。沪杭邮路上的那一封封书信,便是他们互表的情愫。

母校五十年故地重游感言(音容犹在惠泽永存)(5)

【陈锡臣、王梦仙夫妇】

抗战爆发后陈锡臣随浙大西迁,后在大西南湄潭农学院担任助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作物标本区”。而王梦仙则从上海西行去重庆抗战救国,一路饥病交迫,到重庆时已盘缠用尽。陈锡臣接到她的电话后,立即向校长竺可桢借了路费疾奔重庆,将她接了过来。从此,她便成了他妻子。王梦仙说,这是他这辈子最浪漫的事

1939年陈锡臣大学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历任原浙江农业大学农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等职。他长期从事小麦生态、栽培和育种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主持培育了“辐32-2”、“辐32-3”、“嵊太”、“浙农大105”等优良小麦新品种,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在此期间,王梦仙一直陪伴着他。

母校五十年故地重游感言(音容犹在惠泽永存)(6)

2013年浙大、浙农大师生给二老过双百寿辰。王梦仙说:“他心里想的着你,不会讲出来,不会行动……对的,性情不主动。他不可爱……是可靠。”陈锡臣则在一旁慢慢拧干热毛巾,递给她擦脸。

张万礼

电气工程学院

2016年1月13日,张万礼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在杭州逝世,享年85岁。

1931年,张万礼出生在浙江嵊州的一个小乡村。1946年,张万礼考到杭州市高级中学。第二年,他加入共产党领导下的秘密外围组织Y.F.(新民主青年社),成为该组织最早的一批成员之一。

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杭州。受组织嘱托,张万礼发奋复习,考进浙大,成为浙江大学电机系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学生。张万礼由于为人诚恳、政治坚定,进入浙江大学后迅速成为了青年学生团体中的革命带头人,并担任学生党支部的支委。

大学毕业后张万礼留校成为浙大电机系党政、教学双肩挑的骨干力量,历任浙大电机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系党总支副书记。1984年,张万礼受调任离开浙大,赴中国计量学院,担任副院长、党委常委,参与并见证了中国计量学院从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的历史进程。

母校五十年故地重游感言(音容犹在惠泽永存)(7)

【张万礼老师(右二)和他的妻子(左二)】

出于对母校的深深眷恋,张老于1986年提出申请,希望回到浙江大学继续任教,张老的愿望得到了时任浙江大学校长韩祯祥的支持。回到浙大后,张老把精力全部投入到教书育人中,直至离休。

范绪箕

航空航天学院

2015年11月21日,范绪箕先生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1914年1月5日,范绪箕出生于北京。1935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期间,他师从世界航空科学泰斗冯·卡门教授,与钱学森五载同门。

母校五十年故地重游感言(音容犹在惠泽永存)(8)

1945年,范绪箕在浙大开始筹建航空工程系。当时抗战刚胜利,学校经费非常短缺,物质条件十分匮乏。范绪箕作为系主任,一面大力聘请专家及技术员,一面积极筹建实验设备。为建造浙江大学3英尺低速风洞,当时没有参考样板,范绪箕就自行设计图纸,亲自把关审核;缺少经费,他就自己出资千方百计搞材料,发动大家自己动手加工。浙江大学航空系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在国内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1952年,范绪箕奉命主持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校航空系合并及筹建华东航空学院的工作,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兼教务长。1955年,范绪箕被评为一级教授,成为当时我国航空院校中唯一的一级教授。1980年,他就任上海交大第36任校长。

1984年,范绪箕卸去上海交大校长职务,却并未放下科研事业。从那时起三十年来,范绪箕每天坚持工作6小时以上:72岁开始研究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在高温应力以及断裂疲劳、振动、损伤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92岁和96岁分别完成两篇高水平论文。他挑战了“人类从事科研年龄的极限”,100岁高龄时仍在辅导学生从事研究,梦想着,如何将纳米等热防护材料技术应用到神舟飞船上。

范先生曾经在2013年答记者问时说:“抛却过多欲望,保持纯净的心,专注于热爱的事业,工作让我快乐、健康、充实。”先生正是这样做的,他一生致力于他热爱的事业并为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

2015年4月19日,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系教师戴华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逝世,享年46岁。2015年6月18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童克锦同志因病去世,享年79岁。2015年6月23日,原浙江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所长刘茂森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省立同德医院逝世,享年78岁。2015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系统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求是特聘教授叶旭东不幸逝世,享年49岁。2015年11月20日,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退休教师齐汝成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79岁。2015年12月23日,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叶兆杰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母校五十年故地重游感言(音容犹在惠泽永存)(9)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

看完前辈们的事迹

他们的音容笑貌

他们的悉心教诲

仿佛就在身边

我们不会忘记前辈们对教学科研事业的奉献

也将在他们铺就的教育科研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

来源:浙江大学微信

今日编辑:孙雨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