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论语精华50句及解释?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论语精华50句及解释(论语学习笔记235)

论语精华50句及解释

【原文】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

子张问怎样做才算是明察。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有如切肤之痛的那种令人恐惧的表述,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查的了。暗中挑拨的坏话和令人恐惧的表述,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有远见卓识了。”

孔子今天很大方,买一送一。子张问明,他不但回答了“明”,还赠送了一个“远”。但内容是一样的“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做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你就可以说是既“明”且“远”。明:明白、明察。远:远见。明之至,明智的最高境界。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浸润之谮,谮(zèn):谗言,诬陷,说人坏话。这是说像水那样一点一滴地渗进来的谗言,不易觉察。比如老婆的“枕边风”,比如你非常喜欢的下属在你耳边经常不经意地说某人的坏话。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这些都会慢慢改变你的看法。朱熹注:“浸润,如水之浸灌滋润,渐渍而不骤也。谮,毁人之行也。”肤受之愬:愬(sù):本意为恐惧的样子。这是说有如切肤之痛的那种令人恐惧的表述。朱熹注:“肤受,谓肌肤所受,利害切身。如易所谓‘剥床以肤,切近灾’者也。愬,愬己之冤也。”朱子的意思是对方描述自己的冤情让你有如切肤之痛。朱子点评:“毁人者渐渍而不骤,则听者不觉其入,而信之深矣。愬冤者急迫而切身,则听者不及致详,而发之暴矣。二者难察而能察之,则可见其心之明,而不蔽于近矣。此亦必因子张之失而告之,故其辞繁而不杀,以致丁宁之意云。”

孔子说:“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可谓远也已矣。”《季氏》篇中孔子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视思明”,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明”的意思是清楚明了,看清楚也是明智的一部分。如果能做到“九思”那就一定是个明智的君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追求道的路途是遥远的,是要花费毕生精力的,“死而后已”就是“远”。杨氏曰:“骤而语之,与利害不切于身者,不行焉,有不待明者能之也。故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然后谓之明,而又谓之远。远则明之至也。书曰:‘视远惟明。’”(《论语集注》)杨氏引用《尚书》的话“视远惟明”来解释“明”与“远”的关系,“明”的最高境界就是“远”。

来说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

孔子说,像水润物那样暗中挑拨的坏话,有如切肤之痛的那种令人恐惧的表述,在你那里都行不通,那你可以算是明智且有远见卓识的人。可是这两种情况我们一般人都难以做到。心机之人的谗言总是在你不经意间轻轻挑拨,让你看不出挑拨的痕迹。让你有切肤之痛的表述直接让你感受到恐惧,你都来不及去了解详情实情就被带入了情绪之中。这两种不同的影响我们决策的方式,都很容易让我们远离真相而做出错误的决策。这就是“不明”、“不远”。

《增广贤文》说:“来说是非者 ,便是是非人。”爱说别人是非的人就是搬弄和制造是非之人,没事儿来跟你述说别人是非的人,他便是个是非人。这是提醒我们无论对方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影响我们,只要是涉及到“是非”,我们就要警惕,别上了别人的道。这种人要么就是喜欢在背后议论他人是非之人,要么就是歪曲事实,煽风点火,图谋不轨之人。谗言总是被包装得非常漂亮,而人又都具有先天性喜欢听信谗言的缺点。身居高位者,大道理听多了,讲多了,已经具备了免疫力,谗言小话是平时不太能听到的,往往会乘虚而入,让你不得不信。比如,古代帝王宫殿中的太监和宠妃往往能得到比肱股之臣多得多的信任。别说是帝王,我们每个稍稍有点地位的人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所以,我们经常说孔子是火眼金睛,把人性的这地爱情讲得透彻明了。他是告诫我们要防止身边信任的人的谗言,也要防止老奸巨猾者的倾情表演。正所谓“谣言止于智者”。

子张之问

《论语》中关于子张的记载很多,子张这个名字一共出现了24次,并且第十九章还直接以《子张》为篇名。但子张在其所在的时代并未进入“四科十哲”的名单,也就是说子张不能被认为是孔子的大弟子。乾隆三年编了个“十二哲”,把子张和朱熹拉进了哲人的名单。我们在第27章《多闻阙疑,多见阙殆》中介绍过子张。子张这个人性情偏激(“师也辟”《先进》)、做事过头(“师也过”《先进》),子张为人还不咋地,师生对他的评价普遍不高。子游说他虽已是难得之人,但还没有做到仁。(“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子张》)曾子说他外表堂堂,可是难以和他一起做到仁的。(“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张》)由此可以看出子张在修养仁德方面还有很多的欠缺。

从《论语》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子张修养仁德的功夫还很欠缺,但他还算是个很喜欢发问,比较爱思考的学生。子张问的问题涉及到修行的方方面面,自己没有搞懂就会深究而不放弃。如: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对这个问题还穷追不舍,接着追问“何谓五美?”“何谓惠而不费?”“何谓四恶?”(《尧曰》)《论语》中还记载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为政》)子张问孔子对令尹子文和陈文子的评价,并追问他们算不算得上仁。(《公冶长》)“子张问善人之道。”(《先进》)“子张问崇德辨惑。”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颜渊》“子张问行。”子张问“与师言之道与?”(《卫灵公》)“子张问仁于孔子。”(《阳货》)

道客村曰:

浸润之谮不为动,肤受之愬亦不行;

君子远离是非者,修行仁德曰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