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李杨的一部《盲山》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盲”系列的三部曲之一,它同样刻画了底层人物的种种不幸,但更侧重于对拐卖妇女这一社会议题沉重而深刻的解读。

他用最低的电影成本,最少的演员储备,和基本为零的道具,深入偏远地区的村庄,拍摄了一个“被卖进大山的女性”。

整部影片女主角一直在尝试出逃,甚至当孩子落地后依旧带着对大山之外的期望,这种期望在影片结尾被迫分成了两种岔路口。

电影盲山豆瓣网评价(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1)

国内版本的结局是变相的“大团圆”,主角被警察救出大山,留下不足两岁的孩子;国外版本更血腥也更真实一些,女主手起刀落结束了丈夫的生命,画面戛然而止。

国内版本是透过盲山看到的希望,而国外公映版本则有着更复杂的因素,回归到《盲山》电影本身来说,它讲述的不止是“拐卖妇女”的议题,更重要的是围绕在议题周边的几种盲目:大山的盲,人心的盲,以及法治的盲。

这也是《盲山》里的三种形态,盲山是大山深处未开化的蛮荒,盲心是被同化被恶化的因果,盲法是现代文明被原始生存削弱的无奈。

01 大山的盲:落后蛮荒与先进文明的对抗

电影的开端就是一段又长又曲折的山路,刚从大学毕业白春梅就在一辆毫不起眼的蓝色拖拉机上,跟随两个明面上经营草药生意,背地里贩卖人口的老乡走向了大山深处。

白春梅被当做物品贩卖给了当地的农民黄德贵,成为落后村庄的又一个被拐妇女。在这个原始的蛮荒之地,大部分人都以动物的本能生活,没有法律,没有情感,只有最基本的生存满足,例如吃饭与繁衍。

在经历被强暴毒打胁迫,用铁链拴住,求助无用,刀片自杀的种种危机下,白春梅并没有服从于生活的绝境,而是在被抢救回来后伺机而动,一次又一次策划逃跑,她的逃跑之路也是贯穿全片的主线。

电影盲山豆瓣网评价(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2)

白春梅的第一次逃跑还未跑到村口便被人拦了下来;第二次翻越了大山因没有钱搭车再一次失败;第三次跑到镇上坐上汽车后却被丈夫和村民拦截……

在白春梅被拐卖策划的几次出逃里,离不开盘桓的山路,影片当中的“路”是作为写实和意象的结合体,一方面路是实体的,它连接着深山与外界,另一方路也是虚拟的,联结大山的原始蛮荒以及大山外的现代和文明。

在实体和虚体之间,白春梅的逃跑之路充斥着希望和绝望,这一点也是整个影片意图呈现的一点,当白春梅依靠自己的力量第三次失败后,她开始寄希望于外界的帮助,而乡村教师黄德仁的出现,恰如其分的点燃了白春梅再一次的希望。

然而,乡村教师黄德仁在这里所展示的是知识分子软弱的一面,他也许真的喜欢受过大学教育的白春梅,可这种喜欢带有内在欲望的驱使,因此他与白春梅是没有什么深厚感情根基的,也就无所谓能够理解她自身的经历与苦难。

电影盲山豆瓣网评价(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3)

影片里白春梅屡次问他什么时候带她逃走,黄德仁选择的是一再回避和模糊的态度,他既没有准备周全的计划,也没有英雄的胆量。因此,当偷情东窗事发后,黄德仁选择的是抛弃白春梅而保全自己,他独自背着行囊,悄悄的离开了他一直想要离开的大山。

影片的最后,白春梅的父亲终于收到了女儿寄出的信件,并带领两个警察来到这个偏僻的山村,讽刺的是警车还未开出村口就被村民们堵截,这些原始未开化的村民不怕警察的枪口,也不怕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他们天生的蛮劲就连现代文明也示了弱。

在影片里,两个警察的对话十分有深意“这里被拐卖的妇女这么多,为什么她们都逃不出去?”

这个问题也是影片的核心:遥远的蛮荒山路,知识的软弱和无用,现代文明法制的退缩,这些都是逃不脱的根本,所谓的白纸黑字在一个未开化原始的地方,则意味着脆弱。

02 法制的盲:怎样打破蛮荒,用更野蛮的方式

影片有两个结局,国内版本的结局是变相“大团圆”,由于村民的阻挠警察没有第一时间救出白雪梅,而是选择身穿便衣突袭,最终成功救出了大山里的所有被拐妇女,但是她们的孩子却不得不留在那里。

在这个版本中,有两名妇女跳下警车回归大山,因为她们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孩子,影片的最后是白雪梅脸部的特写镜头,她趴在警车的窗口上回望,不知是在看着孩子还是这座曾经禁锢她的大山,她的眼神内充满了对生命的困惑和迷茫。

电影盲山豆瓣网评价(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4)

而海外公映的版本,更血腥也更真实一些,在村民的阻挠下警察最终离开村庄,黄德贵知道白父想带走自己的妻子,在黄德贵和白父的争执中,白雪梅手起刀落结束了丈夫的生命,画面在她空洞的眼神中戛然而止。

这两种结局难分好坏,它们的共同点是主人公最后的心理状态:无论是离开大山还是杀死丈夫,她所面对的心理压力是同等的;不同的是结局一是通过外界打破禁锢离开大山,而结局二是通过自己的方式打破了大山多年的压迫。

我个人倾向于第二个版本,因为它更接近《盲山》的真实案件,在最初毫无渲染的版本里,故事中的女孩就为了逃离大山杀死了自己的丈夫,最后女孩被判故意杀人罪处以死刑。

这才是血淋淋的真相,所以《盲山》的第二层寓意是法盲,到底是拐卖人口的人错了,还是为了正当逃跑而杀人的人错了,在真实新闻里都没有得到的答案,在电影里自然只能处理的更加模糊,而这种模糊性就是法制的盲目。

电影盲山豆瓣网评价(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5)

如果我们从这种盲目性来看待白雪梅杀人的举动,就很容易理解她当时奔溃的心态,逃跑的希望一再锐减,而希望的背后总隐藏着绝望,积年累月的压迫一时全爆发了出来,这种精神压力是需要一种比村庄更野蛮的方式去打破的。

因此当白雪梅挥刀砍向丈夫的时候,她并没有意识到她自己的盲目,长期生活在退化的村庄里,白雪梅俨然已经被这种落后所同化,从一个大学毕业的高级知识分子,到现在的眼盲心盲,这是一种最真实的不幸,即:文明和原始只差了一线之隔,这个底线就是法制。

03 人心的盲:难以逃逾的不是山,而是人心

与《盲山》对应的另一部电影是《嫁给大山的女人》,同样是叙述了一个被拐卖的女性山菊,前者是不甘于命运一再逃离大山,后者是臣服于命运嫁给了大山,尽管结局不同其实两者都有些相似之处。

可以说《盲山》就是《嫁给大山的女人》的前半生,山菊和白雪梅一样,在被拐卖后也经历了哭闹、逃跑、自杀等绝境,她们都在努力寻找办法逃离大山。

最终白雪梅找到了解脱的方式,而山菊则彻底被大山同化,不仅没有再怨恨这里的村民,反而心甘情愿留在大山任教,将下半生奉献给了大山。

电影盲山豆瓣网评价(豆瓣8.5盲山大山的盲)(6)

然而,那些被拐妇女的真实经历是怎样的?

以山菊的原型人物邵春艳来说,在被拐卖后她遭到了非人的折磨,被强暴被毒打,几次逃跑最终也没有成功,并嫁给了大自己6岁不识字的羊倌,最后生下了两个孩子后,再也没有想过要离开大山。

白雪梅和山菊代表了被拐卖的两种女性:一部分像白雪梅一样,在经历漫长的希望与绝望之旅后要么成功逃离,要么堕入非理智的境地成全自己;一部分女性像山菊一样,被孩子牵绊而陷入内心的困局,索性忘记个体的自由成全他人。

文章的最后,我想回到前文所说的问题上“为什么那些被拐妇女大多逃不出去?”

一是大山的盲,现代文明在这里被削弱了;二是法制的盲,对与错没有办法凭借单方面决断;三就是人心的盲,在这里不仅善与恶的界限变得十分模糊,追求个体价值和自由之路成为了一种不正当的诉求。

这就是《盲山》,记录了那个年代真实的恶行,也记录了这个恶行下所有的无奈。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不是来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将这些问题都聚焦在一部影片里,让大众去思考好坏善恶,给后世的人以深刻地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