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只是我自学摄影的学习笔记,希望能有高手指点迷津。

在学习摄影前,总想着把看到的美景全部纳入到镜头内,尽最大可能客观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到照片中,而对一些摄影作品断章取义、任意裁剪实景的行为嗤之以鼻。后来别人告诉我,摄影是减法的艺术,而绘画是加法的艺术,如果照片真实记录环境影像,而不加控制,可能会杂乱无章、没有主题。我似懂非懂,直至近日学习了以下课程,原来的思想才算产生了动摇。

前人摸索出的艺术理论和经验总结,当然要学习和尊重,只是看不惯一些人出于某些目的,把小溪拍成河流、十几朵花拍成花海、小水潭拍成湖泊的现象,这已经不是艺术的问题了,是骗子,是套路,是不诚信不道德的作为。所以我认为,真实再现当时场景、一张照片包含多样内容,只要准确地把信息传递给读者,作者就算完美完成了任务,其它一切就交给读者去评判吧。

摄影画面构图实验总结(摄影构图及前景)(1)

下面就说些专业摄影人的理论,人家说得也很有道理,主流的东西还是要认真学习的。

摄影构图,就是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到底应该怎么安排呢?这里有必要先说一下主体和陪体。

主体是画面中表现主题思想的主要对象,是画面的趣味中心和视觉中心。看到一副摄影作品,我们要明白作者想要传递的信息,读出画面背后的灵魂。

在一张画面中,一般只有一个主体, 多数情况下也比较容辨别,从位置、用光、实虚等方面可以初步判断,再一个,通过作品的名字也比较容易找到主题思想,因为作者的命名,就是整幅作品的点睛之笔,是从作品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也是画面的灵魂,是用来帮助观众正确理解画面的。

与主体相对应的就是陪体,它是和主体有情节联系的次要表现对象。一般有以下几种作用:陪衬主体、均衡画面、推动情节发展、对主体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如果陪体和主体没有联系,或没有以上的作用,就可以删除不用,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就象舞台表演,摄像机镜头就对准C位,把主体表现清楚就行,其它陪体演员,就不会关注太多,而一些无关的人、物,一般就不会进入镜头。

主体的安排,有八种常见的经典用法。分别是中心点式、九宫格式、水平线式、垂直线式、斜线式、曲线式、放射线式、三角形式。

摄影画面构图实验总结(摄影构图及前景)(2)

构图方法,不仅是这么几种,还有很多,也不是不能突破,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遵守为好,便于训练和提高,一旦你能成为名人大家,有了足够影响力,那时的突破就没人批评指责了,而是叫“引领潮流、发展创新”,所以说,只有业内顶尖高手,才有资格不遵守规则,一般人,还是老老实实地学习吧,能学懂学通也就不错了。

中心点式构图,就是把主体放在中心点。

九宫格式构图,就是把主体放在四个点的任意一个位置。同时还要注意主体的方向性,特别是运动的人或物,不要面对画面的边线,那样会给人一种紧张感和压迫感。

摄影画面构图实验总结(摄影构图及前景)(3)

水平线式构图中,水平线一般指天际线、地平线、水际线、路、桥等。比如拍蓝天草地的美景,想表现蓝天白云,可以把水平线放在下三分之一处,如果想表现草地上奔马羊群,可以把水平线放在上三分之一处。只是要注意,端平相机,做到横平竖直,不能让水平线及景物倾斜。

在拍摄公路、大桥、街道等线性很强的题材时,可以采用这几种构图方法,增加画面的延伸感和空间感。山坡适合斜线式或对角线式构图,婉转的山路适合曲线构图,雨伞适合放射线构图 ,有些山脉适合三角形构图。

具体采用哪种构图方式,关键要看物体的线条走向,做到点、线、面的相互结合和协调。所以,平常还须培养我们的摄影眼,提高审美水平,增加知识积累。摄影技术,只是记录美景的手段,而摄影艺术,则是培养我们发现美的眼睛。另外,只有见多识广,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摄影画面构图实验总结(摄影构图及前景)(4)

下面再说一下前景和背景的处理和应用。

前景,也就是主体前面,或者说是主体到镜头之间的景物。为了照片能达到某种效果,我们需要增加前景。前景,首先要和主体有关联,并且具有“补充说明、渲染气氛;加强透视、突出主题;均衡、装饰画面”的作用,如果单纯为了加而加,而没有实在意义,无异于无病呻吟。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前景不能和主体叠在一起或混在一起,色彩或光线亮暗也要有区别和对比,否则层次感表达不出来,更不能遮挡主体,并且还要有助于主体的表达。

前景,有时会与构图产生冲突,此时可以前后左右、远近高低变换角度或移动机位,要学会灵活处理。

说明式前景,对主体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比如拍大海,加个椰树前景,可能是在海南;加个异域风情的建筑,可能在国外;拍人像时,加一枝桃花前景,就知道了拍摄的时间。

摄影画面构图实验总结(摄影构图及前景)(5)

要增加画面的纵深感和立体感,可以使用引导式前景。栈道、小桥、道路、山坡等,都有明显的线条走向,这样就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由近及远,突出主题,还能增加透视感。引导线如果接近画面的四个角,要比在“中部”插入的引导效果要好,也更符合人们的审美习惯。线条在中间插入,会给人一种“断头”的感觉,如果放在四个角,则会有无限延伸的想象空间。

在主题前面加一个门框、窗框,或其它建筑物的框架,将被摄体框起来,把观众的视线约束到框内的主体,就叫做框架式前景,也可以说是框架式构图。如果前景加的过大,不但会影响主题的表达,也会影响画面的美感。

还有种朦胧且具有诗意的拍摄手法,就是把主体周围的景物虚化成半透明状态。这与大景深的清晰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境和风格。拍摄方法就是小景深、长焦距、大光圈,拍摄距离在不影响对焦的前提下尽大可能拉近,距离越近,虚化效果越好。也可以拿些花草树叶遮挡在镜头前面,不仅能虚化,还能遮挡一下不太理想的拍摄环境。这种主题周边半透明的状态,更具有柔和之美和仙气,也是构图的一种高度。但如果虚化不好就会形成大片色块,看上去就会比较生硬。

摄影画面构图实验总结(摄影构图及前景)(6)

前景可有可无,背景却是躲不开的。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尽量压缩背景的空间,来增加前景。

背景的作用和前景一样,都是为了突出主题,为主题服务的,如果背景起不到一些有益的作用,就可以变换角度或调整机位躲避开或用主体遮挡,实在不行就虚化掉。

为了让背景突出主题,可以从色彩、明暗亮度或线条形状上形成较大的对比和反差,把明亮的主体叠在阴暗的背景上,把深色的主体叠在浅色的背景上,就能够突出主题了。如果两者的颜色和光线相近,就容易融为一体,不但失去了层次感,纵深感,还容易造成视觉错觉。比如:人站在塔前合影,弄不好,塔尖就长到人的头上去了;人站在山前拍照,天际线就卡在脖子上了,很是难看。

适当的留白,也能创造画面的意境,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这在古代水墨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一山一树一鸟,大面积的留白,让人意犹未尽。

摄影画面构图实验总结(摄影构图及前景)(7)

实际上,学会了拍摄构图,无形中也提高了你对古画的鉴赏水平,真的是相通的。拍照,是在相机取景器中摘掉与主题无关的景物,而绘画是在空白的材料上去增添内容,构图和构思的道理一样,都是为了主题突出,精简画面。只是,绘画的难度明显更高,类似于“花钱容易挣钱难”的道理。

对背景的处理,首先是抓住背景特点,对主体进行补充说明,交待主体所处的环境,然后是求简洁,不能拖泥带水,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还要与主体形成对比关系,来突出主题。

对比关系,主要是指主题与陪体或背景的对比,如:大小、虚实、疏密、繁简、远近、轻重、枯荣、动静、新旧、冷暖、古今、明暗、色彩、热闹与冷清、保守与开放,贫穷与富有,高矮与胖瘦,柔与钢等,来增加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许多影视作品中,为了突出表现主人公的“善“,常用另一个人的”恶“来对比展开;为了表现一个人的”勇敢“,常用另一些人的”懦弱“来对比。

摄影画面构图实验总结(摄影构图及前景)(8)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构图方式,无论如何处理前景、背景,都要做到画面的均衡,正确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使画面取得总体布局上的稳定,达到视觉上的心理平衡,不能给人一种“一头轻、一头重”的感觉,并力求简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丰富复杂的景物在同一个画面中,要做到统一而不矛盾、分散而又相互联系、均衡而又协调,一切都围绕在主题周围,为主体服务。如果一个男人上身穿着西装、下身牛仔裤、脚蹬旅游鞋在公园拍照,就会很难看,虽然真实,但作为艺术作品来说,就算是失败的,如果一个乞丐蓬头垢面、这身破烂装扮,则会起到突出主题的作用,有些事,还真不好说。

简单总结一下,在拿出相机准备拍摄之前,脑海中要先有构图意识,想拍什么?想表达什么主题?线条走向和纵深等元素怎么安排?如何取舍?在哪个位置取什么角度等。再一个就是学会变换角度,平拍是绝大多数人的默认方式,常常表现得平淡无奇,可以深蹲或趴在地上尝试一下,也可以换个位置寻找合适的前景或背景。我一般是远近高低多拍摄几张,回家再选,这种方式有些费电,续航能力不强的相机就要慎重些。

摄影画面构图实验总结(摄影构图及前景)(9)

老生常谈一下《饥饿的苏丹》,也许对摄影会有更深的理解。摄影师凯文.卡特,发表在《纽约时报》上,凭此作品获得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画面的大意就是,即将饿死的苏丹女童跪倒在地,秃鹫在不远处等待猎食。作品引起了国际社会对苏丹内乱和饥荒的关注,也有不少人谴责卡特的残忍,没有去救助这个女孩,不久,作者自杀。

这张照片采用九宫格式构图,女童和秃鹫位于左上、右下两个点上,空旷荒芜的环境显示了大地的干旱,也让主体更加突出,飞禽的强势与瘦弱的孩子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视觉冲击力,深化了主题。

作品从艺术的方面讲,技术含量并不高,但从新闻摄影角度看,包含的信息和表达的主题,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实际上,在拍摄现场,女孩的母亲就在不远处领救济粮,卡特用减法只截取了这一小部分画面来表现主题,没想到遭来无数攻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