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明白聘问之礼,先要明白西周时期对于土地疆域层次的划分。

《周礼·夏官·职方氏》:“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为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春秋吴国南蛮(春秋人物故事九)(1)

地方千里的是王畿。以王畿为核心向外方五百里是侯服,侯服之外五百里是甸服,甸服之外方五百里是男服,男服之外方五百里是采服,采服之外方五百里是卫服,卫服之外方五百里是蛮服,蛮服之外方五百里是夷服,夷服之外方五百里是镇服,镇服之外方五百里是藩服。

其实看完这段,觉得就是那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天子和诸侯们以及诸侯之间不可能长期不往来。而会盟也不是总会有的活动。于是在没有会盟的时候,往往互相派遣卿大夫聘问,以联络感情。周天子要按规定定期巡狩天下,诸侯们也要按规定朝见天子。

周天子安抚诸侯国的办法:“岁遍存,三岁遍覜tiào,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谕语言,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十有一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岁王巡狩,殷国。”

春秋吴国南蛮(春秋人物故事九)(2)

每一年,周天子派使臣普遍慰问一次诸侯。每三年派使臣普遍看望一次诸侯。每五年派使臣普遍探视一次诸侯。每七年集合诸侯国的象胥(翻译官)告诉他们语言,协调他们的辞令。九年聚集诸侯国的乐师和史官,告诉他们文字,让他们听到并学习声音。每十一年颁布瑞节的样式,统一度量单位,修正诸侯国牢礼的僭越,修治法度。每十二年周天子巡狩天下,或者在附近的诸侯国接见所有诸侯来朝。

诸侯的朝贡礼节则是:侯服一年一朝见,贡上祀物,就是祭祀用物;甸服两年一朝见,贡上嫔物,就是接待宾客的用物;男服三年一朝,献上器贡,尊彝之器;采服四年朝见一次,贡服物,就是缝制祭服的材料;卫服五年一朝,贡竹、木。要服六年一朝,贡珠玉龟贝。九州之外就是蕃国了,每一代新君继位就来朝见一次,贡上他们最宝贵的物品。

以上这些都是周礼中关于天子与诸侯之间往来的职官之职责的规定,真正施行起来未必是这个样子。实际上天子与诸侯之间如何聘问到现在已经失传不可考。《仪礼》中的聘礼所记录的是诸侯之间聘问的礼节的各种规矩细节。周礼是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复杂到极其烧脑。

春秋吴国南蛮(春秋人物故事九)(3)

《春经》经文中关于鲁隐公元年的聘问其实就是非常简略的一句话:“十二月,祭zhài伯来,非王命也。”

祭伯,是周天子的上大夫,祭是他的采邑,以采邑为氏,伯是他的字。三传里提到这件事时,动词用的都是“来”字。《左传》这次对这件事反倒没有多的解释。《公羊传》和《穀梁传》解释得比较清楚。

《公羊传》解释“来”的意思是“奔也”。就是表示这是祭伯私下的行动,不是周天子下令让他来的。如果是周天子下令,那么动词就应该用使,使其出使的意思。既然是私下的出奔,为什么不明说是出奔呢?因为就是前面开篇的那些大段解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然都是王所有的疆域,就用说出奔,出奔就有境外的意思了。

《穀梁传》也认为祭伯这种行为是不正当的。如果是正当的聘问行为应该叫作“朝”。或者有种说法,小国来访叫作“朝”,大国来访则叫“聘”。正当的朝聘言语、行为、用物都有严格的规定。王之卿大夫、诸侯之卿大夫都不能有私自的聘问行为。那么类似于聘弓鍭矢、束修之类在正式聘问时的礼物就不可以拿出来用。

春秋吴国南蛮(春秋人物故事九)(4)

其实写完这些,觉得如果从《周礼》、《仪礼》、《礼记》来看,当时的社会是非常理想化的社会。正因为太理想化,所以难以实现。而庞大、繁琐的礼制系统一旦被有所违背,那么崩塌起来也是很快的。礼乐治国,本身就太理想化了。孔子及儒家本身不是能治理国家的。但这不防碍后世以孔子和儒家为利器治国。

#创作挑战赛#

沅汰,《沅汰博物馆》主编,历史作家

主要作品:《博物馆里的汉字》、《博物馆青铜器名称汉字解读》系列,《青铜铭文里的西周史》,《晋国霸业》,《梦回春秋》,《春秋人物故事》,中国古代《古国迷踪》系列。

《高澄传》、《南北乱世之三国霸业》、《情探泰陵》、《胤禛二十七年》、《龙凤传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