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四方的海云庵旁边,有一条淡水河流经,地方上的正式名称为"杭州路河",它与杭州路并行,发源于北岭山,到四方火车站南铁路桥,然后过海岸路入胶州湾。四方河在海云庵分叉,一条支流经海云庵东侧,一条支流经海云庵西侧,两条支流把海云庵夹在其中,这条河被当地人俗称"四方河"。

四方河相对应的,两侧各有村庄,隔河相望,叫做下四方村、上四方村,上村在东,下村在西。史料记载,四方村出现在明朝初年,始迁为滕、王、徐三支,后来有刘、柳、张等姓迁入,四方村最多的姓氏,要数徐、刘、滕、王四个家族,其中尤以滕姓居多。

翻阅徐、刘、王三家族谱,皆记载祖先系从云南迁来,只有滕姓家族的族谱中,没有明确的种族来源。今天来说说下四方村和滕姓家族。

青岛岳姓祖籍是哪里(青岛滕姓从哪里来)(1)

老四方的滕姓,来自云南还是省内?

四方村虽然因河相隔,有上下之分,但是最初的滕姓仍然作为一个家族,直到第六代开始才分成两支,因此两村滕氏有共同使用一个族谱的惯例。

民国十五年版的《即墨滕氏族谱》,是在滕氏十三世孙滕文江主持下编修的,其中开篇序言中,记载道"世代变迁,岁月久远散处流寓不可胜计,故吾邑滕氏不知迁自何年,亦不知迁自何处",不得不说,这对于一个庞大家族来说,是个遗憾的事情。

通过各种史料对应考证,关于滕氏起源以及四方滕氏的变迁,大概有这样的记载:

一种说法是,滕姓是黄帝后裔,上古时期黄帝赐封天下,"黄帝有二十四子,赐土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于滕",这个记录,在古代典籍《史记》、《国语》和明、清、民国多版本《滕县志》中均有收录。

另一种提法,滕姓因国得姓,源于武王伐纣之后,封赐皇室宗亲及有功人员,其中的文王第十四个儿子,也就是周武王姬发的弟弟,被封于腾地,作为诸侯国存在。滕国旧城在今天滕州市郊。

四方村的滕姓,是从云南还是滕州迁徙至此,年代日久已经无从考证。可以知道的是,滕姓在四方的立村时间是明代永乐初年,村中军户和民户并存,直到青岛中期,才逐步发展起来。

青岛岳姓祖籍是哪里(青岛滕姓从哪里来)(2)

实业兴起,改变四方村生活状态

四方村不仅临河而且靠海,村民多以渔猎农耕为生,过着简单的自然经济生活。这种生活状态,直到上世纪初年的德国人来到胶州湾,才发生重大改变。

史料记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年,德国人已经开始着手在胶州湾大搞铁路实业,当时的德华山东铁路公司,在四方村一带投资近160万马克,创建了近现代化的工厂,称为"胶济铁路四方工厂"(今天的中车四方机厂),1900年动工,1903年投产。

初建的工厂厂区外,北侧有大片的水泊和湿地,是冬季河流干涸时倒灌形成。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胶济济南铁路局在北侧建了一座公园,地方称为铁路公园,四十年代日本二次侵占胶州湾时,更名为"四方公园",后被划入四方机厂厂区内。

各种实业工厂出现,势必需要大量的劳工,附近的四方村居民成为首选,而村民们对这些洋人也不排斥,因为他们给的薪资,远远高于捕鱼、种地的收入。很多村民由此完成了从农民向工人的身份转变。

胶州湾日德战争后,日本人成了胶澳第二任殖民者,他们也看好了这片临海区域,在四方村附近,先后投资修建了大康、隆兴等多家大型纱厂,还有供应能源的四方发电所。除了四方村之外,还有更多青岛近郊或周边地区的人来这里打工。这为四方村带来的第二份收入——"房屋租金"。很多闲置多年的老屋派上用场,这种场景一直持续到七七事变前后。

青岛岳姓祖籍是哪里(青岛滕姓从哪里来)(3)

退潮赶海,四方村人的传统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投入,给四方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即便生活状况发生改变,但是四方村最初"靠海吃海"的生活方式依然如故。解放后的五十年代,湖岛、沙岭庄一带后海,海产资源仍然非常丰富,四方村的村民享受美味很方便,甚至很多"街里"的老青岛,也都会到后海寻找优质的海鲜产品。

四方村村民们吃海鲜从来不用钱,只要固定的时候"赶海"走一趟,带回来的各色海鲜,除了够自己吃,剩余的还能售卖补贴家用。这也得益于当时干净的海水环境。赶海,是四方村人的典型生活方式,每到农历初一、十五,是跌大潮的时候,经过兴元街前往湖岛赶海集的村民又多又热闹。

来到海边,村民们就把竹篮悬挂在脖颈上,走进水里,用脚边踩边试,有经验的很快就能找到想要的"猎物",蹲下身子抠出来,放入竹篮中,不多时就能捡到大半篮。海产种类也很丰富,挖蛤蝲、钓虾虎,还有杂色小鱼、螃蟹、海螺、海胆、海星等等,每次都收获颇丰。

青岛岳姓祖籍是哪里(青岛滕姓从哪里来)(4)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头条号"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欢迎注名转发,不接受搬运式抄袭。文章相关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侵权即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