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剧团的历程

作者:于慧渊

著名的文化学者钱文忠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到底有什么用,我可真不知道,但没有文化什么也没有,这我可真知道”。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市县,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什么是文化,文化有多大力量,恐怕不是一两句能说清楚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一名长期在外工作的、土生土长的潞城人,不论走到哪里,只要听一嗓子那熟悉的上党落子腔,那浓浓的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潞城是上党落子的主要发源地,而在潞城能代表上党落子最高水平的红旗剧团是潞城市的一个响当当的文化品牌。在晋东南地区乃至山西省,只要一提起红旗剧团,都会不约而同的竖起大拇指。上党落子在潞城市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在城乡大人小孩都会哼几句落子腔。在某种意义上讲,上党落子就是潞城的文化,潞城的根,而使这一古老文化发扬光大,经久不衰,有创造辉煌的是潞城历届党组织的重视、培育和关怀。

潞城市红旗剧团全集(潞城记忆红旗剧团的历程)(1)

文革期间,红旗剧团迎来了第二个高潮。由他排演的上党落子移植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除唱腔为上党落子外,其他音乐、舞类、服装、道具、灯光都和中国京剧团一模一样,曾受邀进京汇报演出,引起轰动。此剧在潞城和周围县身价倍增,深受百姓欢迎。当时在潞城乡,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红旗剧团不唱戏,一唱就是《红灯记》反映了普通民众渴望更多剧目和对《红灯记》的喜欢。《红灯记》还分大红旗和小红旗,小红旗水平低于大红旗,都是学员队队员参演,属于剧团的后备力量,为大红旗培养人才。除《红灯记》外,还有《智取威虎山》、《沙家浜》、《龙江颂》等。”“四人帮”打到后,剧团排演了《小刀会》、《收租院》等剧目,同样深受群众喜爱,当时不论在县城;礼堂还是在乡下戏台演出,看戏群众场场爆满,赞不绝口。

潞城市红旗剧团全集(潞城记忆红旗剧团的历程)(2)

进入新时期以来,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县级剧团纷纷关门倒闭。潞城红旗剧团也面临尴尬境地,演员不能按时领工资,优秀演员纷纷转行走穴,剧团办公场地和排演场破烂不堪,剧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建团以来最严峻的考验。在这关键时刻,潞城市委、市政府果断出台政策,挽救危亡。主要措施是,为优秀演员交足保险和保证工资待遇,每下乡演出一场戏政府补助500元;每排演一台新戏,政府给予一定奖励等等。新政策出台后,极大地调动了编导、演职人员的积极性。短时间内,排练了多台现代戏和传统戏,深受群众喜欢。新编现代戏《大路通天》、《残阳情》,有力的助推了“六村联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复排革命现代戏《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选场,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好教材。新编历史剧《唐宫悦》在各地演出,既宣传了本地的风土历史文化又救活了微子镇冯村潞凤酒厂,使这一个酒厂产品供不应求,为潞城地方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潞城市红旗剧团全集(潞城记忆红旗剧团的历程)(3)

红旗剧团在近六十年的历程中,既继承传统又创新发展,演出了大量的传统戏和现代戏,象《忠保国》、《两狼山》、《搜杜府》、《司马庄》、《反西唐》、《骂殿》、《女中孝》、《红罗山》、《花烛恨》、《青山英烈》、《廉吏风》、《游西湖》、《劈山救母》、《花瓶计》、《秦香莲》、《碧玉莲捉猴》、《红楼梦》、《则天女皇》、《貂蝉》、《程婴救孤》、《青蛇传》、《小刀会》、《于无声初》、《荐才》、《收租院》、《卖苗郎》等。其中《搜杜府》和《荐才》都是参加省里汇演获过奖的。剧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演员,如郝聘芝、李晚喜、李梅、李彩兰、王现才、高改英、徐喜堂、秦翠、原唤兰、王虎成、郝布清、刘志芳、王志民、张永强、李杉、王风风、申支平、原何亮等等。他们为上党落子这一古老剧中的传承、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今上党落子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这标志着一古老文化遗产又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值得庆幸的是,潞城市为发扬光大这一文化遗产,并获成功。大力弘扬文化传统,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全市上党落子票友戏迷电视大奖赛,参加群众空前高涨。我相信,有潞城市委的大力助推,有全市人民的积极参与,就一定能使上党落子这一古老文化在全市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