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学习这件事,也是我考虑比较多的。孩子学什么?怎么学?学了以后对未来有什么样的帮助和影响?

这些问题的解答真的很重要。

浅谈三字经中的勤学(三字经里的家教心语)(1)

第五条,《三字经》说,“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很多人说,孩子一出生就需要早教,需要幼教,用大孩子的学习方法对待小孩子,一定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你有没有想过,人生本是一场马拉松,虽然说可以全身心学习的岁月有限,可这段时间是为了孩子成人和老年以后的生活定下一个基调。所谓3岁看大,6岁看老。人生是幸福、辛苦,还是蹉跎,总会有以前家庭教育的影子。但是,孩子怎么教?他们真的懂吗?

浅谈三字经中的勤学(三字经里的家教心语)(2)

对于教,我是这样认为的。六岁以前,可能我们大家都认为孩子还小,随便怎么教都可以。真是这样吗?我们经常说的,“孩子还是糊的”。真的是“糊的”吗?这可不一定。其实,他们心里明白着呢。

幼儿专家曾说过,“孩子6岁前,游玩应该是他们获取学问的主要途径,过早地给孩子学习,其实是一种悲痛”。六岁以前的孩子,学还是不学,一切都以兴趣为主。六岁以前,强调的是教育的耳濡目染,而不是死记硬背。前几天,我看到孩子班上的英语老师在阳光明媚的白天竟然关着一群幼儿园孩子在读外语,学单词。居然还在微信群发了视频给家长看,好像在炫耀自己的教学效果。老师那种极不标准的口音和没有个性差异的教学,让人看了很不舒服。如果她们真有心教孩子,应该是去大自然陪着孩子们认识树叶,沙子,小蜗牛,然后告诉他们这些玩意怎么读,而不是满堂灌。这种在幼儿园发生的可笑做法,我只能理解为老师们在混时间,完成任务。更可笑的是,很多不明就里的妈妈们还在群里面不断地点赞。

浅谈三字经中的勤学(三字经里的家教心语)(3)

在家里,虽然我也会教孩子古诗和算术,但多数都是以娱乐为主。比如翻唱古诗,边听古诗边做游戏等等形式。这样孩子一边跟你玩,一边记忆,他们也会开心很多。强迫记忆,或者古板的记忆只会提前透支孩子对于学习的动力,导致后期厌学情绪的产生。

孩子不是我们用来彰显自己能力的手段,而是他们能够自在自为的快乐生活。曾有领导在我面前炫耀自己的孩子,5岁就能写一手好字,7岁班上的黑板报都能掌控自如。我当时虽点头觉得这孩子还不错,但后面查阅了一些资料,就发现了一些问题。

浅谈三字经中的勤学(三字经里的家教心语)(4)

根据儿童发育情况来看,写字根本上是孩子入小学以后的事,不宜在幼儿期就倡导。(我就在想,这么小的孩子就有一手好字,“莫非……你家孩子早熟?”)依据儿童生理发展规律,6岁前的幼儿,尚未能从事精密的作业活动,而且难以区别类似的文字。另外,幼儿手部的骨骼肌肉未发育成熟,不适合耐久用力的动作。还有就是这时期幼儿写字时,他们更多的不是专注于认字,而是盯着笔尖转,或者画出来的颜色能否美观。故而,音乐、写字等技巧性训练,只会禁锢孩子思维,且会对孩子未来发展不利,切不可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硬来。这种硬来,可能正在透支孩子学习兴趣的未来。

幼不学,老何为?我认为,幼儿不是不学,而是怎么去学?怎么在让他们有兴趣的前提下去引导,从而拓宽他们的意识接触范围,然后才能不断激发其学习的潜力。到老了,自然涉猎广泛,一发而不可收拾。

浅谈三字经中的勤学(三字经里的家教心语)(5)

我认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经典文集就是个很好的教材,所以在孩子五岁左右,我会通过引导孩子阅读四大名著连环画和图画古诗、算术等方式涉猎熏陶,让孩子的思维更加开阔。这种文化瑰宝,才是让孩子思想深邃的宝藏。

阅读,方能博古通今,方能打开孩子心灵世界的大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涉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