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澄清一点,演义中关于魏延的很多描述都是虚构的。若以此来判断魏延之死冤不冤,则未免张冠李戴。

比如在演义中,在刘备攻打长沙郡时,魏延作为韩玄的下属,手刃领导投靠刘备。而后诸葛亮看出魏延“脑后有反骨”,想要斩杀魏延。

刘备为什么这么器重魏延 脑后反骨的魏延冤不冤(1)

实际上,据三国志记载:(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只记载了魏延带着部队投靠刘备,并没有杀韩玄的记载。历史上韩玄其实活得好好的,他在赤壁之战后投降刘备,仍然担任长沙太守。至于所谓诸葛亮看出魏延脑后反骨,认为他日后必反,更是作者罗贯中的杜撰。

除此之外,演义中关于诸葛亮数次北伐时,与魏延多有矛盾的描述,也是不实的。相反,在魏延和杨仪关系势如水火时,诸葛亮也是惜才,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偏袒任何一方。

刘备为什么这么器重魏延 脑后反骨的魏延冤不冤(2)

那么,既然魏延并无反骨,历史上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在这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下真实的魏延。

先主器重,豪言壮语

汉中之战,刘备击败曹操夺得汉中,战后考虑任命汉中太守一事。汉中是入蜀的重要门户,同时也作为抗曹的前沿阵地,战略地位非凡,必须由一位能力出众且信得过的大将镇守。

当时,关羽镇守荆州,不在考虑范围内。而张飞深得刘备信任,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资历也足以服众。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一定会选择张飞,连张飞自己也这么想。

刘备为什么这么器重魏延 脑后反骨的魏延冤不冤(3)

谁知,最后刘备却选择了魏延。可以看出,刘备对魏延的才能是相当肯定的。而魏延也没辜负刘备的期待,十一年后击败进攻汉中的费瑶和郭淮,大破魏军。

任命之初,刘备与魏延有过一番对话。

刘备:“如今我将守卫汉中这个重任交给你,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魏延:“如果曹操带着全国军队攻打,我请求为大王阻挡他;如果派一偏将率十万大军赶来,我请求为大王吞并他。”

刘备听后很满意,群臣也都认为魏延这番话很豪壮。

不顾大局,身死族灭

虽然魏延勇猛过人,善于作战。但他性格高傲,脾气恶劣,别人都避开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情商很低。只有杨仪不屑魏延,两人之间形同水火。

刘备为什么这么器重魏延 脑后反骨的魏延冤不冤(4)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临终前,他找来杨仪、费祎、姜维,命他们带大军撤退,魏延率部断后,当时魏延不在场。不久,杨仪便让费祎通知魏延撤军之事。

得知丞相遗命后,魏延深感不忿。他认为,既然诸葛亮已死,剩下的人中以他地位最高,应该由他率领大军继续北伐,怎么能就此停止北伐呢?何况他魏延是什么人,要他屈居杨仪(二人关系极差)之下,为其断后,他心里一百个不痛快。

另一边,杨仪等人按照诸葛亮遗命,率领大军徐徐撤退。

刘备为什么这么器重魏延 脑后反骨的魏延冤不冤(5)

杨仪

魏延探得消息,大怒,率领所部抄小路跑在大军前面。一路上,他将栈道全部烧毁,阻碍大军撤退。

他还恶人先告状,上表刘禅说杨仪等人谋反,而杨仪也及时上表说魏延谋反。刘禅懵了,到底是谁要造反。连忙询问大臣董允、蒋琬,二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

更过分的是,魏延占据谷口后,还率军攻打杨仪。

当时情况危急,魏延不仅烧毁栈道,还回击友军。魏军的司马懿可不是省油的灯,如果得到消息前来追赶,蜀军极有可能全军覆没。而这支北伐大军,几乎就是蜀国的所有精锐,一旦被全歼,蜀国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好在最后王平出面,一番嘴遁,魏延的部下也知道错在魏延,便不再听他号令,作鸟兽散。

三国志记载: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

刘备为什么这么器重魏延 脑后反骨的魏延冤不冤(6)

事后,无军可依的魏延被马岱斩杀,杨仪踩着魏延的头颅骂道:“狗奴才!还能再作恶吗?”随后,更是下令诛杀魏延三族。

三国志记载: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这样的结局,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谁能想到这么一员虎将,死后不仅被鞭尸羞辱,甚至被夷灭三族。

魏延死得冤吗?

那么,魏延冤吗?

为了争夺军权以及出于私怨,他违抗丞相遗命,先是烧毁栈道,影响蜀军回撤。后来又诬陷同僚谋反,甚至举兵攻打友军,陷大军于危难之中。这样的行为,与谋反何异?

刘备为什么这么器重魏延 脑后反骨的魏延冤不冤(7)

可能有人觉得,魏延争权也是为了继续北伐,完成先主和武侯的遗志。但请仔细想想,即使魏延的出发点多么伟光正,但他违抗诸葛亮遗命,而后一连串内讧的操作,已经将大军置于极为危险的境地,甚至差点将整个蜀国带入深渊。

尽管魏延无谋反之心,但他的行为已构成谋反之实,他死得一点都不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