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关于知识的认识(道德经与认知升级)(1)

引言:道德经讲的并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而是通往这个境界的路径——认知升级。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秒;常有,欲以观其徼。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德经》第二讲


上一讲的一个读者留言,把《道德经》称为“相对论”,这个说法对错且不说,至少是有助于我们去理解《道德经》的。

有和无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矛盾统一的关系(矛盾统一用我们古人的话叫做相克相生,后面会多次用到)。恶便是善的无、愚便是明的无、勇便是惧的无。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这段话,我们来举个例子:

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国家的经济突然开始高速增长,探究背后的原因,发现一年前该国政府出台了大幅减税的政策,这个政策导致了经济的起飞。


减税政策出现在经济增长之前,从无的角度看,它不属于一产二产三产、不构成GDP的任何科目。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此处的“天地”并不是狭义的天和地,而是我们所观察研究的事物。后面的“万物”也是一样。

另一方面,减税政策确实导致了经济增长,所以从“有”的角度,它是经济增长的因。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强调高手应该“因而不为”,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因果关系,并把这个因做好,从而导致好的结果。但是因为别人并没有建立这个因果关系,所以会认为这个高手啥也没干(“无为”)。


笔者认为,道德经论述的重点就是如何升级认知。有的角度和无的角度,都可以帮助我们认知升级。

故常无,欲以观其秒;

当我们去解释经济增长,某君说经济之所以增长,是因为第一产业增长了、第二产业增长了、第三产业也增长了,这种解释就不能算作“无”的视角。因为三个产业的增长都是表面的、可直现的,不是背后的、本质的原因。我们抛开表象,探究背后,找到减税政策这个更深层的驱动力,就叫“无,以观其妙”。妙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背后的原因。“常无”,就是从更深层、更未知的角度分析问题。

要补充说明的是,整个社会的认知都在升级,当减税和经济增长的逻辑已经被世人所知后,便不可称之为“无”的观点了。我们需要不断的探索未知,扩展自己和人类认知的边界。

常有,欲以观其徼。

当我们得知减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后,从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范围去研究这个影响,这就是“有”的视角,就是“有以观其徼”。“徼”是事物演进的过程的意思。“常有”,就是从更大范围(更长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更多的因素)分析问题。


两者同出而异名

不管从无的角度、还是有的角度,分析的都是同一个问题。角度不同,而本质统一。

同谓之玄

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不管从有的角度看问题,还是从无的角度看问题。都需要研究变化。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研究有和无相互转化的过程和原因,是我们提升认知的关键。转折点,是找到更深层原因的关键点。

回到前面的例子,分析经济停滞转变到经济增长那个时点发生的事情,是我们找的减税这个原因的入口(“妙之门”)。

变化是不会停止的,减税带来的经济增长效果也必定是有限的,当经济增长再次陷入停滞,就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时点。

在一个小男孩的心里,他的父亲都是伟大的。忽然有一天,他开始觉得父亲很平庸,就是这个小男孩长成少年了。后来的一天,他再次认识到了父爱的伟大,就是这个小男孩成熟了。

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牛顿的三大定律完美的解决了物理世界的所有问题(人们只知其有,不知其无)。正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了牛顿力学的有效边界(发现了牛顿力学的无),升级了人类的认知。


补充:修身就是认知升级

芒格说:“拥有一个观点的前提是你最能否定它”。可见他一辈子都在升级自己的认知。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洽的认知世界,往往是那些你不能接受的东西,通过努力去理解它、接受它,最后实现了认知的升级。换言之,就是这个一开始让你难以接受的东西让你认识到了自己认知的边界,然后通过把原来的“无”部分变成了“有”,扩展了自己的认知边界。

所以我们要感谢那些在我们身处绝境的时候,再踹我们一脚的人,是他们给我提供了升级认知的机缘。是为逆增上缘

很多人把《道德经》所描述的内容理解为“一种至高的境界”。诚然,能写出道德经的人,一定是掌握了认知升级的方法,并且多次完成升级的,一定是境界很高的人。

但道德经本身所说的是认知升级的一般规律,不管我们自己的境界如何,只要我们计划走认知升级这条路,都可以从《道德经》里获得正能量。

换言之,道德经讲的并不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境界,而是通往这个境界的路径——认知升级


后记:

有的读者会说,这样讲《道德经》似乎太平常了。不太符合读者心理“玄妙高深”的既有认知。这里解释几句:

1、《道德经》所说的分析方法,在2500年前人类智慧启蒙的阶段是比较先进的,在两千多年的时间中,这些方法已经逐步进入日常,这就是《道德经》对后世的影响。

2、如果《道德经》因为太难懂,没有影响到后世的认知和实践,那么它就如玛雅文化的神秘符号,不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3、这就像一个人,装装神秘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但是最终还是看能不能给别人带来价值。《道德经》无疑在造福世界和制造神秘感两方面都达到了巅峰。

4、不能够成为常识的知识,就无用!所以,认知必然伴随着神秘感的垮塌。

5、马哈西说:认知比相信崇高


欢迎继续关注《道德经》第三讲: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