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父亲往往是个相当重要的角色,即便不是主角,也会对相关角色的心理、行产生重大影响,而围绕着父亲和子女的关系还可以引发出各种各样的戏剧冲突,从而在推动整个戏剧的发展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父亲问题,对于理解剧中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心理及莎士比亚的伦理观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在此本文提出“父亲问题”,研究内容涉及父亲形象、父子关系等方面,通过探讨典型剧作中的父亲问题,从这一角度来理解莎士比亚的戏剧。

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吗(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1)

一、什么是“父亲问题”

“父亲问题”是个很笼统的说法,“问题”可包含的意义是多样。英文中有Daddy issue这种说法,通常它都被认为是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 or Bernfield Factor)的俚语用法,这里提出的“父亲问题”虽然似为对Daddy issue的直译,但实际上在意思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要明确“父亲问题”的涵义,首先应指出“父亲问题”与“恋父情结”的区别。

在新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由卡尔·荣格提出,是指一种儿童为了占有他或她的父亲,而针对母亲进行的精神性性欲竞争。与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杀父娶母下的反父恋母相对,恋父情结可简括为一种反母恋父的情结。在弗洛伊德和荣格,这种心理总会同“性”联系起来。

在这里所说的父亲问题则与此不同,父亲问题的涵义显然较恋父情结更广。首先,就父亲在子女心中的形象而言,与性的关联并不大,它可能涉及父权等,不一而足,并非所有子女对父亲的心理都能以性来囊括,它应该还有更复杂的意味;其次,就父亲问题还会探讨到父子的关系,这种关系包含引导、竞争、关爱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实际的父子关系中,这些往往是交杂的。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父亲问题正是因莎士比亚对人性把握之精准,诠释之生动,而显得尤为复杂并值得琢磨。出于研究的考虑,这里将提到的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父亲都是在整个剧作中有着重要地位的角色。

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吗(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2)

二、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父亲形象和父子关系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父亲形象并不是固定的和模式化的,相反,他们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特质,并且因为身份、子女个性的缘故,在子女的心中会呈现出相应的形象。

以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为例。这两部剧作上承《理查二世》,下启《亨利五世》,讲述国王亨利四世夺得王位多年以后,已入垂暮之年时发生的故事。虽然剧作名为《亨利四世》,但事实上,它却呈现出双主角的面貌,一个是国王亨利四世,另一个则是他的儿子,今后的亨利五世,哈尔亲王,而且,从整个安排来看,它更像是在为《亨利五世》铺垫,讲述亨利五世从亲王到国王的成长。因此在这上下两部《亨利四世》中,父亲对于儿子的意义和影响就显得格外明显和重要了。

在《理查二世》中,亨利四世是个有野心,并擅长计谋,雄图远略的人。虽然在剧中他看似因情势所迫才从流放途中归国“造反”,但若无长期以来对王冠的觊觎,优秀卓绝的领导才干和谋划能力,他也不可能真正拿到王位。但这种年轻时候的性格到老以后就变得不再成其为优点了。

从客观的现实来看,亨利四世的上位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作为理查二世的堂兄弟,他并非第一顺位的继承人,而且兴兵与国王对战,登基后还让国王惨死,这些都预示着他的王位不稳。所以在成为国王后,他心思缜密的谋划就变成了多疑,面对国内暗潮汹涌的谋逆势力,他不得不随时提高警惕,防着身边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儿子。

在剧中,他是个睿智、固执、多疑到神经质的国王,作为父亲,他显得不近人情,他的多疑杜绝了他和哈尔亲王亲密无间的可能,因此,在儿子心中,这是个严厉、冷淡的父亲。在剧中,王后是缺席的,所以对亲王而言,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就只有这样一个身为国王的父亲,可想而知他起初的叛逆浪荡和这也是有一定关联的。

于是,在他浪荡不羁的时间里,他寻找了另一个“父亲”,福斯塔夫。通常这个角色都被认为是一个喜剧逗趣的存在,这个肥胖的老头总和哈尔亲王混在一起,抢劫、喝酒、骗钱,有着一身插科打诨的好本领,可以说他是相当卑鄙和无耻的。

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吗(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3)

但哈尔亲王却同他关系最好,除了本来混迹市井的原因外,和父亲问题也是不无关联的。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母亲,只能面对亨利四世那样一个父亲,哈尔可说相当缺乏长辈关爱,福斯塔夫在年龄上和亨利四世差距不大,正是哈尔亲王的父辈,于是,他就成了一个父亲的投影,充当了父亲的角色。

在剧作中,他和哈尔亲王的关系是很有趣的,在地位上他们可称云泥之别,但由于哈尔亲王总和他们这些平民在一起打混,福斯塔夫这个长辈就变得对哈尔不敬起来,甚至胆敢调唆亲王和他一起去打劫。但投影毕竟只是投影,并非真正的父亲,哈尔亲王也并非真的一味堕落,随着剧作情节的推进,他与亨利四世,与福斯塔夫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

《亨利四世》的场景基本上在亨利四世与哈尔亲王两边来回切换,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分别展露,矛盾也随着两相的对照而愈发显现,最后随着国内局势的日益紧张,亨利四世身体的日衰,哈尔亲王和亨利四世的父子关系紧张到了一个顶峰,矛盾冲突也摆在了最尖锐的位置。在亨利四世心中有一个理想的儿子形象,具体到现实,就是烈火骑士珀西,与之相对,他认为他“最大的敌人”其实是他的亲生儿子哈尔亲王,他甚至说出“我不知道是否是上帝的意思,因为我做了令他不快的事,他才这样暗中降灾,让我在自己的血统里生下这样一个祸根来报复我,惩罚我,但是你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使我相信你是上天的棍子,是注定了要作为现世报,来惩罚我的过失的,否则就请你告诉我,你这类放纵的下流欲望,这类低级、荒唐、卑贱的赤裸裸的行为,这种无聊的娱乐,这样粗俗的交游,这一切跟你伟大的血统相称吗?跟你这王世子孙的心灵般配吗?”这样长段的,责问的话来。

这一场可说是《亨利四世(上)》里最为激烈和明显的一场父子冲突。但同时,这场也是个转折,在亨利四世怒极的斥骂下,哈尔亲王宣誓要与父亲口中所谓优秀的烈火骑士对决,证明自己其实是可堪重任的,是父亲的好儿子。

需要注意的是,亲王与福斯塔夫也有场非常精彩的对手戏,这发生在哈尔亲王应诏去王宫的那场戏之前,这是一场貌似滑稽的戏中戏。表面上这是又一次亲王和福斯塔夫的胡来逗趣,但实际上,他们之间的关系正是隐隐借由这场戏得以展露。

在这场戏中,先是由福斯塔夫扮演亨利四世来责问哈尔亲王,在这里,福斯塔夫的滑稽、不知分寸可见一斑,他扮作国王,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对亲王说,就和福斯塔夫做朋友,赶走其他的人。这一段并未显出太多的矛盾,还是以福斯塔夫的搞笑为主,但接着,两人进行了身份的转换,亲王扮演了国王的角色,而福斯塔夫扮演亲王。

福斯塔夫依然延续他那吊儿郎当的性子演出着,又一次以亲王的身份宣称应当留下福斯塔夫做朋友,而赶走其他人,他甚至说“不要逼他跟哈利分手——若是把丰满的杰克赶走,便是赶走了整个世界”。但这里亲王的回答却是意味深长的,他说:“我要,我偏要。”在中文可能体会不到那微妙的含义,英文则不同,在英文原文当中,他说I do, I will. 这就很可以琢磨一番了。I do, 是以他所扮演的亨利四世说的,即会赶走福斯塔夫;而I will, 则预示着将来,是以亲王自己的身份来说的,即在未来,当哈尔亲王终成亨利五世后,一定会赶走福斯塔夫。

哈尔亲王对身边的市井小民们一直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且也深谙福斯塔夫的品性,只是因为年少,对玩乐和父爱的渴望让他和福斯塔夫一直保持着亲近的关系。但这种影子一般的父子关系,随着真正的父子关系的缓和,甚至和解,最终只会走向分裂。

在《亨利四世上》的结尾,亲王遵照自己的承诺,与烈火骑士决斗并取胜,但在这件事上,福斯塔夫竟斗胆以欺骗的方式窃据亲王的战果,宣称是自己杀死了烈火骑士。这是非常荒唐的,也让亲王对福斯塔夫彻底失望,并进一步坚定了最终赶走福斯塔夫的决定;同时,因为战胜了烈火骑士,显示出了应有的能力,亨利四世对亲王的态度也有所和缓,然而,国内的战事仍未得平息,需要国王操心的事还有很多,在最后,我们可以看出,国王虽然对哈尔亲王已有所倚重,但他一生多疑所积下的难以化去的孤独感仍在,他为国事焦虑,也并没有与儿子实现百分百的彻底和解。

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吗(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4)

从父子关系的发展来看,如果说《亨利四世上》是开头与转折,那么《亨利四世下》 则是高潮和结尾。在《亨利四世下》中,哈尔亲王和福斯塔夫的类同父子的关系基本已宣告结束,基本上只是亲王念着一点旧情让福斯塔夫过上了还算得意的日子,但和上部相比,他已经不再和福斯塔夫那样亲近了,然而福斯塔夫却还做着他那“赶走其他人,留下福斯塔夫”的梦,自认为哈尔若是成了国王,自己便能随侍左右,觅得好职位。而另一段真正的父子关系,则随着亨利四世身体的衰朽而发生着较快较大的改变。国内危机并未完全解决,亨利四世忧心忡忡,日益走向死亡,他几度中风晕倒,在他最后晕倒的那一次,哈尔亲王和他的父子关系有了又一次激烈的冲突,而这次冲突关乎王权,可以说是最厉害的一次矛盾冲突。

在国王晕倒期间,亲王拿走了王冠,并戴在了自己头上;等到国王醒来后,怒不可遏的国王在言语间流露出了最深切的怀疑和恐慌,他认为亲王的行为是篡位,认为亲王在继位后将会招来那些市井间的狐朋狗友,将国家弄得一团糟。然而亲王却自陈心迹,他了得的口才在这里得以展现,以一长段的剖白打动了父亲,当然这番话的成功同亨利四世自身的衰弱也不无关系,在最后亨利四世能倚靠的其实还是儿子,所以,在听完了亲王的说辞后,亨利四世选择了相信。从怀疑到相信,父子关系在这里得到了较为彻底的和解。而接下来,亨利四世在毫无保留的信赖下对哈尔亲王的谆谆教诲,对其未来行政的教导,让人体会到了这个国王在最后对儿子的一番真诚的父爱,随着他的死亡,父子关系可以说得到了最彻底的和解。

在这以后,哈尔王子听从父亲的教诲,也的确按以前所说的那样做回了自己本来的面目,作为一个合格的王位接班人,在即位前扫清了所有的障碍。其中之一,就是福斯塔夫。在福斯塔夫单方面的得意愈甚,甚至为哈尔的登基狂欢不已时,哈尔赶走了福斯塔夫,决绝而彻底地赶走了福斯塔夫,随着亲生父亲的逝去,这个影子父亲也随之离开,哈尔不再需要这样一个逗趣的角色跟在身边了,他需要的是带着父亲死前对他的教诲,成为一代明君。这两段父子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关乎了哈尔亲王自身人格的成长,也影响到他作为国王的成熟。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形象及父子关系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占有一席地位。

通过父亲形象的塑造,和父子关系的复杂冲突,莎士比亚一点点地呈现和推动一代明君亨利五世的成长历程,直到最后的成熟,在这期间,父亲始终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可以说,正因为亨利四世这位生父,与福斯塔夫这个“伪父”,哈尔王子才会最终成长为亨利五世。在这背后反映出的是莎士比亚对人性的深谙,对父亲及亲子问题的理解,以及在塑造戏剧形象,尤其是父亲兼国王这种形象时的绝妙才华。

而正如继位后的亨利五世遵父亲的遗志将国内矛盾转嫁国外,入侵法国;在《哈姆莱特》里,哈姆莱特的复仇也是从听了父亲的遗志开始。在《哈姆莱特》中,父亲是以鬼魂的形象出现的,他将自己的死因告知了哈姆莱特,并让哈姆莱特替自己报仇,铲除王室的谋逆乱伦。

在这里,生父是为一个影子般的形象,而叔父,则作为一个类同父亲的身份出场。但是,这个窃据他父亲地位的叔父是他的敌人,他必须铲除敌人,因此这段叔侄关系没有实现和解的可能,最终只能以悲剧谢幕。《哈姆莱特》中的父亲虽然登场不多,但他生前与王后的相爱,生后作为灵魂向哈姆莱特传达遗志,这些对于哈姆莱特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与叔父形成对照,产生相当大的戏剧魅力。像这样的父亲形象及父子关系在莎士比亚戏剧中还有很多,如《李尔王》《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等,也都有涉及父亲问题。

莎士比亚是英国戏剧之父吗(从莎士比亚戏剧中的)(5)

事实上,父亲问题在西方文学是古已有之的一大命题,从《奥德赛》中奥德修斯及其子忒勒马科斯起,父亲的形象——尤其是其在子女心中的形象,以及他们和子女的关系,就成了文学中时常论及的命题。而在莎士比亚戏剧中,更是时常得见父亲问题,研究父亲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不仅能更加深入地理解剧作本身,也可以理解这背后的某种文化心理。

本文作者:林翮

参考书目:

1、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亨利四世(上)》,孙法理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

2、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五卷·哈姆莱特》,朱生豪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

3、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一卷·威尼斯商人》,朱生豪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二卷·皆大欢喜》,朱生豪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第六卷·李尔王》,朱生豪译,2012年

6、Homer: The Odyssey. Translated by Robert Fagles;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Bernard Knox. Published in Penguin Books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