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自太祖朱元璋立国后,对后妃干政外戚专权控制得十分严格,并出台了相关的制度,规定后妃可以从民间采选。因此很多读者朋友就普遍认为,明代的后妃出身低微。实际上这种看法与历史真相还是有不小差距的。

明朝后妃等级表(明代后妃来自民间不假)(1)

明代后妃的出身情况

洪武初中期,还是有不少后妃来自勋贵之家,但从洪武后期情况就出现了一些变化,后妃的出身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以明代不同时期来看,成祖继位后,皇子选婚时要求来自“官员、军民及前朝故官礼法之家”;天顺时期则要求从“大小官员、民庶善良之家”中采选。

整体来看,明代前期的后妃来源主要还是官员、军民和平民之家,事实上真正来自社会底层并不多,更没有贩夫走卒之辈,皆为清白正经的人家。

明代选妃的标准是很高的,尤其是普通的民间女子。按照记载,在采选民间女子时,朝廷有一些明文规定,对父母的要求极高。比如父母双方要健在,家法要严整,行为要端庄等等。可见,采选时对于女子的家庭环境、父母为人也是要重点考察的。

明朝后妃等级表(明代后妃来自民间不假)(2)

至于对女子的本身要求则更高,一定要符合“性资纯美,言动恭和,咸中礼度”。根据父母和女子本身的条件来看,也就不难看出,明代后妃所谓的民间采选,所设定的对象绝不是普通的百姓人家,多为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这倒不是说明代的后妃一定就没有出自贫民家庭的,但这个比例应该很小,不具代表性。

从相关的史料来看,明代的后妃大部分都是贤良淑德之人,即便出自庶民之家,基本上也都是知书达理后颇具才情。

明代前期出了不少的贤后,太祖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张皇后、英宗钱皇后都是历代贤后的典范。为妃者也有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如太祖的孙贵妃、成祖的王贵妃、宣宗的郭嫔、宪宗的邵贵妃、神宗的刘昭妃等等,都是以贤明著称。

明朝后妃等级表(明代后妃来自民间不假)(3)

明代后妃的采选标准

首先是年龄。关于采选女子的年龄范围,历次都有明文规定。古代女子一般在15岁结发,以笄贯之,表示女子已经到了可以婚配的年龄,谓“及笄”。从历次采选后妃的情况来看,年龄基本都在及笄之年上下,最高上限是20岁,下限最低时出现过11岁。

比如英宗大婚时,钱皇后年16岁;宪宗大婚时,吴皇后17岁;张皇后嫁给尚是太子的孝宗时年18岁;武宗大婚时,夏皇后年14岁。总体来看,明代皇后的年龄大致都维持在15岁左右。

不过不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采选之后妃女子必须是嫡出,如果是庶出则不能列入采选之列。比如万历二十七年,神宗为皇长子选妃时,三个入选女子中,有一个系庶母抚养成人,所以被神宗淘汰出局。

明朝后妃等级表(明代后妃来自民间不假)(4)

其次是长相方面。后宫美女如云,能够成为帝王妃嫔的女子,除了品性高洁之外,在相貌上必定也是出类拔萃的。在明代的许多官方史料中,对后妃的长相有诸多的描述,如“容止端正”、“容貌端洁”、“容仪端淑”等等。

这样的字样让人觉得不够形象,只能知道个大概,而且主要是外表形态方面。其实明代皇帝选妃,不在于多么艳丽迷人,主要看的是端庄、清秀、明朗、淡雅这四点。像汉代的赵飞燕、赵合德,以及唐代的杨贵妃那样的大美人,估计也是很难入选的。

最后是身体条件。除了仪态、容貌之外,明代选妃对女子的身体条件则更为苛刻。最硬性的规定自然是“无疾”,但这似乎也过于笼络。其实在遴选的过程中,会对女子的相貌体态的诸多方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记录。

明朝后妃等级表(明代后妃来自民间不假)(5)

纪晓岚在《明懿皇后外传》中,就有这方面的记载:

天子分遣内监选女,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循视之,曰:某稍长、某稍廋、莫稍肥,皆扶出之,凡遣归者千人。明日,诸女分立如前,内监视耳、目、口、鼻、发、肤、胫、肩、背,有一不合法相去之。

不难看出,明代在选妃时,从头到脚各个部位乃至私密之处皆要进行细致的检查,声音、体味、仪态、性情皆不遗漏,稍有不达标者便会淘汰。

在遴选的过程中,宫中还会安排一些稳婆参与采选,尤其是对女子身体的检验,查看是否存有缺陷,以及是否是处子之身。经过以上的这些筛选,几千人中最终能存留下来的只有五十人。这五十人最后还要选出三个最优者,从中确定皇后的人选。

明朝后妃等级表(明代后妃来自民间不假)(6)

综合来看,明代的后妃出身普遍不高是实情,正是由于没有好的出身,所以有明一代,也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后宫干政,乃至外戚专权的情况。不过通过以上的介绍也大致也能看出,即便明代后妃出身不高,但普通百姓人家的女子是很难入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