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一凡
当今年的第一只鸬鹚飞到西湖边的时候,杭州人知道秋天近了。
当运河边翻丝绵的桐乡四姐妹在桂花树下支起摊子的时候,杭州人的冬天就不远了。
当菜场里灌香肠的队伍长长长长长,钱塘江边大麦烧的香气氤氲起来,茅家埠的冬腌菜开始踩起来,各家各户的窗台上酱鸭儿、酱肉挂起来的时候,大概离杭州人过春节也快了……
自然、气候、风物,总在它该来的时候来,和这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一起,成就了一座城市某一方面的气质。
这些物候以及背后的人,是杭州最生活的一部分。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小时风物志”,想带你看活泼泼的这城市。
小时风物志第一期,带大家垂涎了文晖农贸市场于师傅的手工香肠(小时风物志专题戳这里)。
今天(10月31日)的第二期,我们一起去西湖边,记住糖桂花的甜。那是杭州人想留住的秋天。
小时新闻用户分享的美图。
梅家坞的桂花,茶农敲打下来做桂花龙井,也可以做成糖桂花。海滨摄
梅家坞的桂花。海滨摄
梅家坞的桂花。海滨摄
今年杭州的桂花,前所未有地被杭州人惦记。
因为天气,桂花来得格外晚,花期也没有以往那么长,好在早桂和晚桂一起开,这沁人心脾的香气倒是非常浓郁。
桂花虽迟但到,大家对于桂花的热爱未曾消减,反倒因为这份迟到,更多了一份相见的渴望。杭城人对桂花的热情要多热烈,到秋天的满觉陇去,你一定能够感受到。
今天,小时新闻记者去了一趟满觉陇,虎跑路与满觉陇路上车流人流不断。
下满觉陇,乌泱泱的游客已经填满了整个道路,进出的车辆左突右闪、按着喇叭,一点点往前挪动。路边的桂树上,还能看到一串串桂花,街边的店铺摆着糖桂花、桂花糕等。
听说我们要找糖桂花,很多人推荐记者去下满觉陇108号找沈启龙老先生,他是市级非遗项目满陇桂雨桂花食品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门口就有一块牌子的,一眼就能看到。”
87岁的沈启龙老先生,精神很好。
“桂花种植在满觉陇有很长的历史,我印象里从清朝以来,满觉陇就是桂花产地。抗日战争的时候,为了生计,不少桂树连根都被挖掉了。1954年左右,村里集中种植了一批桂树,现存的一些有年头的老桂树,都是当年种下的。我十八九岁的时候,也一起去种过桂树的。”
沈老先生说,满觉陇人做糖桂花有一整套工序。
第一步要采下鲜桂花,现在基本上用竹竿敲打。采下的桂花经过好几道人工挑拣,拣去杂质,然后放入特制的大缸中腌制。
腌制中的关键一步是加梅子卤。这也是满觉陇最古老的做法。
把青梅和盐按一定比例密封在大缸里,自然发酵两个月之后,这梅子卤就成了。
洗干净晾干后的桂花,拌入青梅卤水和食盐,铺上一层布,再用硬石板压紧。
接下来就交给时间。
大约半个月后取出,腌好的糖桂花会带着梅子的果香,漂洗去盐分后再晾干,再拌入砂糖用棒槌捣成形,就是一份正宗的满觉陇糖桂花了。
沈启龙和桂花的缘分颇深。
1958年,满觉陇决定办一个桂花加工厂,当时24岁的沈启龙被任命为加工厂负责人。厂子办起来后,桂花生意渐渐做出了名气。甚至有在城区做工人的村民都主动回了村里。中间因种种原因停办了近20年,再度开起来后,生意依然红火,沈启龙曾带着满觉陇的桂花产品走过大江南北:“哈尔滨、沈阳、香港、台湾,甚至日本,都有我们的桂花味道。”
满觉陇的糖桂花更是陪伴了几代杭州人的童年。
“生意最好的时候,老棒冰厂一年要买我3万斤糖桂花,桂花棒冰3分钱一个,桂花蛋糕8分钱一块,小孩子吃到的话都很开心的,以前的杭州西湖酒厂还专门生产桂花酒。”沈启龙告诉小时新闻记者,现在的这个公司是他自己的,受疫情影响,今年糖桂花的出口受到了不小的影响:“现在还有五六十口缸用来做糖桂花,主要是女儿在做了。我的技术都传给女儿了。”
今年沈启龙家的糖桂花还在制作中。
现场制作的师傅说,中间还有不少繁琐的工序,大概还要等个2个月,就能看到大批成品了。
“我们做糖桂花,就是真材实料,最天然的味道,现在大家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也希望我们满觉陇的糖桂花能够走入更多人家中,让大家品尝到自然好味道。”沈老先生说。
朋友圈里也有杭州人自己在做糖桂花,做桂花龙井。
简单的糖桂花做法,小白也能上手。“桂花采下来后去除杂质直接晾干,然后和糖拌在一起。家里面做年糕啦,做蜜汁藕,小汤圆的时候,撒一点上去,味道蛮好。”
还有一位小姐姐,家里自己做了桂花龙井,朋友圈晒出的图,也是很让人羡慕了。
杭州人的秋天呀,就是这样隔着屏幕都能让你感觉到饱满和丰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