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古老的殷商时代,人们将风分为东西南北四种,一位资深研究甲骨学的专家胡厚宣先生所著写的《甲骨文四方风名考》中就有提及:“东方曰析,风曰协;南方曰因,风曰微;西方曰夷,风曰彝;北方曰伏,风曰伇。”
古人不仅把它们当做神祗一样崇拜,还认为风是天地之气,《广雅释言》曰:“风,气也。”是天地之使,《河图帝通纪》言:“风者,天地之始也。”是天之命令,《周易》有卦,上乾下巽,曰:“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而后随时间发展,又增加了四个方向,分别为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与四个正方位形成了八方,八方与风相配就有了八风。
古人以八卦定方位,又将这八风分别归入八个卦位,春秋时期左丘明撰写的《国语》就有言:“正西曰兑,为金,为阊阖风;西北曰乾,为石,为不周;正北曰坎,为革,为广莫;东北曰艮,为匏,为融风;正东曰震,为竹,为明庶;东南曰巽,为木,为清明;正南曰离,为丝,为景风;西南曰坤,为瓦,为凉风。”
而且古人认为风为震物之气,不同季节的风导致产生不同的物候现象,按照传统思维,凡阴阳律历皆来源于易,而气为物之先导,故物无以验则验之气,气无以验则验之风,所以八风与四时关系非常密切,有八节之气以应八方之风的说法。
这八节之气又是哪八个?按照古历来看,分别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淮南子天文训》云:“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条风至四十五日,明庶风至;明庶风至四十五日,清明风至;清明风至四十五日,景风至;景风至四十五日,凉风至;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阊阖风至四十五日,不周风至:不周风至四十五日,广莫风至。 ”
可见古人是以冬至点为准,每隔四十五日定为一方之风,符合了八节之气对应八方之风的周期,其他古书如《初学记》、《太平御览》、《春秋左传正义》等也有类似记载。在这八节之中,又以二分二至为最重要的时间标志,分别对应八卦中的震离兑坎四个正卦位。
此外,对于殷商时代四方风的名称,感兴趣的还可以读一读《山海经》。
《大荒东经》曰:“有人名曰折丹,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
《大荒南经》曰:“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风曰乎民,处南极已出入风。”
《大荒西经》曰:“有人名曰石夷,西方曰夷,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大荒东经》曰:“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来之风曰炎,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