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琴棋书画,还是诗词歌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都如同星星般璀璨。

五千年历史造就出数不清的巨著,在中国代代相传。现如今,古代文学中的四大名著更是在全世界都广为流传。

那么四大名著在中国的影响力有多高呢?纵观中国近代史,便会发现许多中国近代的伟人都曾受到四大名著的影响。例如少年时在课堂上偷偷看《西游记》的毛主席,在工作闲暇之余读《三国演义》的周恩来等等。

五大名著为什么会变成四大名著(为什么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1)

可以说四大名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一直都传为六大名著,那么为什么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改为四大名著呢?

大家可能没听说过“六大名著”,但如果说起两本书的书名,大家一定不陌生,这两本书分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的内容

《聊斋志异》这本书大家不一定读过,但是关于《聊斋》的电视剧相信大家都曾看过。《聊斋志异》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由近500个故事集汇集而成,其中大部分的故事都有鬼、狐、仙、灵的身影。

五大名著为什么会变成四大名著(为什么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2)

无论是《聂小倩》中书生宁采臣与妖怪聂小倩的爱情,还是《画皮》中以画皮来掩饰身份,最终被道士所杀的厉鬼,都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故事。

《儒林外史》则不同,它讲述的是元末明初至清朝中间的两百多年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在封建社会下,人们的生活状态。曾经课本中学过的《范进中举》便是其中的一个人物故事。

范进屡试不第,一辈子都在为考取功名而努力,直到中举之后因为太过高兴而疯癫。深刻的揭露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残害。

五大名著为什么会变成四大名著(为什么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3)

对《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的评价

那么在建国初期将六大名著改为四大名著,是因为这两本书比不上四大名著吗?其实并不是。

现代文学家老舍曾评价《聊斋志异》,“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郭沫若也曾在1961年为蒲松龄故居题写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众多文学界的泰斗都对《聊斋志异》倍加推崇。

《儒林外史》同样如此。清代文艺评论家张文虎曾点评道:“然描写世事,实情实理,不必确指其人;而遗貌取神,皆酬接中所频见。可以镜人,可以自镜。”

五大名著为什么会变成四大名著(为什么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4)

文学家鲁迅也在看过之后感叹:“是后亦少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更》者。”

可见这两本书比起四大名著,也不遑多让。而当时的学者专家认为这两本书并不适合在建国初期作为开启民智的书籍。至于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这便与作者的经历以及书籍的内容有关系。

蒲松龄的经历

我们首先就聊聊《聊斋志异》以及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的父亲名叫蒲磐,少年时开始学习,天资聪慧的蒲磐被众人寄予厚望,都认为他将来能考取功名。然而事实却相反。

五大名著为什么会变成四大名著(为什么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5)

蒲磐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上,后来就弃文从商挣了不少钱。可当时正明末清初之时,战乱不断,加上家中孩子众多,也就导致家道中落。

蒲松龄子承父志,也希望有一天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结果与父亲蒲磐一样,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屡试不第。心灰意冷之际,蒲松龄接触到了六朝志怪小说,而这正是《聊斋志异》的启蒙书籍。

1.深受科举制摧残

蒲松龄为了养家糊口,只好选择教书。白天忙于教书,到了夜晚才是属于他自己的时间。

五大名著为什么会变成四大名著(为什么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6)

蒲松龄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聊斋”,而他便经常在晚上将自己关到书房中创作。蒲松龄常常在晚上想起父亲浦磐和自己的一生,两人都将大半辈子奉献给了科举

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蒲松龄自己与父亲都只见耕耘,未见收获,一次次的跌倒,又一次次的爬起,到头却换来一场空。

因此蒲松龄深深感受到封建制度下科举对人的残害,便在书屋“聊斋”中写下了《聊斋志异》

2.批判封建制度

《聊斋志异》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爱情故事,是蒲松龄所向往的不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爱情,并以此来批判封建制度对人思想的禁锢。二是蒲松龄自己感同身受的科举,并以此来表达科举制对读书人的残害。三是揭露封建制度下,统治阶级对普通百姓的剥削与压迫。

五大名著为什么会变成四大名著(为什么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7)

如果我们读过聊斋志异,便能发现,书中的花妖狐媚基本都非常善良,而往往是一些小人才罪大恶极。因此整本书呈现的消极的态度比较多,而新中国刚成立,更需要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

并且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还未完全摆脱封建思想的禁锢,封建迷信仍然还存在于普通大众的思想中,而书中内容大多是关于人鬼狐仙的故事,因此并不适合在建国初期给大众看。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经历

吴敬梓的经历与蒲松龄类似。吴敬梓的祖上世代都是士族,都靠科举当官从而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他从小被亲生父亲吴雯延过继给了长房吴霖起。科举世家出身的吴霖起十分看重子女的教育,因此对吴敬梓非常严格,整日让他学习四书五经,八股文等儒家经典,为以后考取功名打下基础。

五大名著为什么会变成四大名著(为什么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8)

1.离开家族

吴敬梓由于是过继给长房的,因此便能分得更多财产,这就导致整个家族的人都怨恨他

后来吴敬梓参加科举考试中了秀才,之后便再也没能前进一步。同时整个家族对他非常仇视。在争夺财产时,吴敬梓也没能取得属于自己的一份财产,心灰意冷的吴敬梓,最后选择了离开家族。

2.败光家财

其实在吴敬梓父亲还活着的时候曾给吴敬梓留下不少钱财,只是吴敬梓不懂如何理财。同时他为人好爽,经常与朋友出去喝酒作诗,朋友有困难时,他也接济。很快便败光了家产,因此同乡的人都说吴敬梓是一个败家子。

五大名著为什么会变成四大名著(为什么把六大名著变成四大名著)(9)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称为败家子的人却写出了《儒林外史》这样的巨著。

也许这与他曾为考取功名而屡屡受挫,也曾被家族中所有人排斥,到了晚年穷困潦倒,甚至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的经历分不开。种种经历让吴敬梓认清了这个世界。在《儒林外史》中也就充满了他对官吏的痛恨,对礼教的不屑,对科举的排斥

因此《儒林外史》中内容比较负面,写出了大量的社会矛盾。新中国刚建立时,社会依旧矛盾重重,思想也比较落后。而这样一本书并不能为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综合来看,两本书都是作者在饱经封建社会的摧残后写下的,因此并不适合作为建国初期时的读物,便将六大名著改为了四大名著。

而如今的《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不仅在国内受到大众的喜爱,在国外同样被翻译为多国语言畅销全球。它们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巨著,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