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事情:某村和邻村积怨颇深,双方结仇,甚至互不通婚;或者说有些大家族之间矛盾频发、彼此对立。

文学作品里也有这样的描述。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分别属于蒙达犹家族与卡普雷特家族,两个家族的仇恨造成了他们的爱情悲剧。

为什么潮汕人说话会不标准(为什么潮汕人说)(1)

曾经在潮汕某地,就有这么两个结仇的大村庄。一个叫东畔黄,一个叫西畔勤,两个村虽然相邻,却经常因为一点小事而起争执,继而械斗。

然而,又因为两村势均力敌,互不服气。若族人单独在外,一听到对方村寨名字,就会很害怕。

话说,有一天,有一个年轻人到外地探亲,回程的路上遇到一位老者,二人谈话投机,结伴而行,来到了一条小河边,发现前几天还可以行人的小桥被山洪冲垮了。年轻人见老者腿脚不便,就主动背起老者,涉水过河。老者千恩万谢,对年轻人赞不绝口,表示要请他到东畔黄的家里食茶。可老者刚把自己村名“东畔黄”三字说出口时,年轻人突然脚底一滑,二人摔水里去了,年轻人连忙把老者捞起来,一起到岸边晾干衣服。

两人在岸边晾衣服,仍旧有说有笑。年轻人忍不住对老者说,让老者劝导村人,不要再敌视西畔勤村了,两村应该和睦相处。可他刚把“西畔勤”三个字说出口,老者突然脚一软,跌坐在地上。年轻人连忙把老者扶起来。二人站起来后相视一笑,知道对方分别为东畔黄村和西畔勤村之人。

老者说:“我也是很怕‘西畔勤’的人,一听到这三个字就‘脚筋节节软’”。年轻人听罢哈哈大笑,原来,刚才年轻人在河中滑倒之事,与此有关。

回去之后,二人分别规劝村人,勿与对方为敌。慢慢地,东畔黄村和西畔勤村的人就消除芥蒂,和睦相处了。

不仅如此,后来,“脚筋节节软”还成为一句俗谚,用来形容一个人听到了很让自己害怕的话,脚都吓软了。

哈哈,吓到“脚筋节节软”,还真是很有画面感呢~~

为什么潮汕人说话会不标准(为什么潮汕人说)(2)

的确啊,冤家宜解不宜结,彼此放宽心胸、和谐相处,也就不必害怕到“脚筋节节软”啦~~

在潮汕的另一个地方,也曾经发生过类似的故事,不过,有一个人用他的智慧化解了仇怨,成为了一段佳话。

先来介绍一下这个人。

为什么潮汕人说话会不标准(为什么潮汕人说)(3)

郑大进(1709(己丑年)~1782),清代人,又名誉捷,号谦基,退谷。生于揭阳县梅岗都山美村(今属揭阳市揭东区玉滘镇),少时有神童之称。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历任大名府、河间府同知,正定知府,按察使布政使,两淮盐运使,浙江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官至直隶总督。任政期问,草除积弊,关心民生,所至颇具政绩。后加授太子少傅衔。二十二年任正定同知时,纂修了《正定府志》50卷,四十七年十月十九日病卒,乾隆帝御制墓碑,亲撰碑文,赐祭赐葬,追谥勤恪。主要著作有《爱日堂诗文集》和《郑勤恪公奏议》。

清乾隆年间,郑大进官任直隶总督。他的家乡山尾乡人与邻乡池厝渡人不睦。郑大进赴任直隶总督之前曾回乡省亲,乡亲们找郑大进出面为他们撑腰出气。

你们猜,郑大进是怎么做的?帮乡民是徇私,帮对方也不对,实在是难做啊!

郑大进说:“强弱之不敌,父老所知也。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奈何修怨以害子孙乎!”两乡人都敬服郑大进为人,从此两个乡村相安无事。

好一句“世有千年池厝渡,而无百年郑大进”。

是啊,冤冤相报何时了,各退一步,岂不海阔天空,果真是有大智慧之人啊!

来源:潮汕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