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璞玉待琢
导读:在朋友“热情”推荐下,我刚看完了由香港“鬼才”导演林奕华改编的舞台剧版《三国》后,打开手机屏幕“愚人节”三个字赫然映入眼帘,简直太应景了,我顿时有一种被朋友“愚弄”了的不快和尴尬。林奕华版《三国》对经典的颠覆性改编尺度太大,简直是对文化的误解,是对经典的亵渎。观看结束之后给人一种收到“愚人节礼物”的复杂和抗拒心理。
一、剧情概述:林奕华导演的《三国》,虽然剧情选取了原著中十二个段落,但都是一边解读,一边解构。林奕华将《三国》中的男性英雄与《贾宝玉》中的“十二金钗”相结合,塑造了在三国战场上,穿着半身短裙的巾帼英雄来演绎“三国”。他的目的是以女性视角演绎“三国风云”,但是诚然很失败,我在观影过程中“鸡皮疙瘩掉了一地”,而且真的有“弃剧而逃”之囧态,真的是本着看他到底有多“烂”的心情才能观影结束。
舞台剧上演过程中台下观众“弃剧而逃”。林奕华先生自己也感叹道“内心滋味非常复杂”,有一种“被拒绝之感”。
一、导演试图对传统经典进行新视角、新时代、新风格解读,但是却弄成了“愚人节的礼物”,让观众觉得囧态百出。1.题材选取中国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却通过《贾宝玉》中的“十二金钗”来演绎“三国风云”。表面上看有创新元素,属于新视觉解读,但是把《三国演义》和《红楼梦》两大名著拉在一起,给人感觉不伦不类,也是对我国经典文化的亵渎。
2.舞台剧的大光灯、服饰和道具设备与历史题材的《三国》“风马牛不相及”,让观众很有违和感。一群穿着现代短裙的“学生妹”和三个穿着西装的“三国古人”。这是一种极其恶俗的搭配。
3.舞台剧主要以人物语言推动故事发展,但是语言采用了英语口语、网络用语、古语、地方方言等多种表达方式,给人一种不伦不类,谜之尴尬的听觉感受。
4.故事情节与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相差甚远,没有历史依据,感觉就像小孩子“过家家”。
(1)、“桃园结义”的段落
①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结义的地方不是“桃园”,却变成了台北的“桃园机场”。让“桃园”这样一个古风气息的“明地”,变成了现代人的“交通枢纽”。
②对“结义”二字的错误解读。刘关张三兄弟在乱世相遇,心中都有“大义”,结为兄弟共图大业。却被解读为“抱团取暖”、不离不弃的“男人的浪漫”。
③对“武圣”关羽的“调侃”。关羽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武圣”、“武财神”、“忠义的代表”。他的一张“大红脸”被认为是赤胆忠心的外化。但是却被说成是小时候很“衰”经常挨揍,被欺负以后羞耻难当,把脸都羞“红”了。这简直是对历史人物的侮辱和诋毁,更是对国人偶像的践踏。
(2)、曹操的经典名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是一代“奸雄”的“千古绝唱”,但是并不能让陈宫为其所用。而被解读成陈宫因“迷恋”曹操男性魅力,而决定与其“ 私奔”,最后又因曹操残暴的性格离他而去。感觉导演林奕华可能有“同性恋倾向”,观看这种桥段,简直是对社会的一种不良诱导。
(3)、羽扇纶巾、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东吴“大都督”周瑜,他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怆感概,是国人心目中的“三国男神”。却是因为诸葛亮轻描淡写“激将法”的“你没有朋友”而气死的,简直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
(4)、曹操讳疾忌医,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治,只能迁怒于一代名医华佗身上。却被误读为华佗是另一个心理强大的“曹操”。简直让人觉得导演是从银河系外星球来破坏人类文明的“间谍”。
二、经典被“糟践”和“亵渎”的背后,是对商业利息狂热的追求。
1.经典的翻拍。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在很早就被拍摄成影视作品,但是都是基于编剧和导演、演员对原著的真实解读,而创作出来的影视作品。但是近年来,一些没有底线的导演为了出名谋利简直丧心病狂,对经典下手。一些翻拍出来的“愚人节礼物”式的作品里唐僧是追求人间情爱的“痴情种”、孙悟空可以迎娶白骨精、小乔嫁的不是周郎,而是“武大郎”……这样的解读,让青少年儿童在没有读过原著的情况下,对中国“四大名著”产生了极大误会。
2.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但是运用中却缺乏鉴别和斟酌。英语作为一种国际通用需要,21世纪的中国人,都会说几句英语。但是如果把英语和我国经典名著里的语句相结合,那就显的“驴头不对马嘴”,让人觉得如坐针毡。
3.打着创新的“牌子”,进行粗制滥造。有些人对创新的理解是:给古人穿上现代人的西装,就是创新。这很明显是十分滑稽可笑的,穿上长袍就是原著,穿上西装就是推陈出新,很显然不是。
4.商业竞争激烈,有些编剧和导演自己没有创作原著的能力,只能在传统经典上“下功夫”。出现了很多版本的经典翻拍,鱼目混珠,充斥市场,让观众在不良文化的诱导下失去了自我判断。
三、“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对经典文化的正确传承和正面解读是对中国文化的尊重,是对伟大祖国的深爱。
1.忠于原著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推陈出新。我国四大名著最早版本的影视作品就很好,六小龄童老师扮演的“孙悟空”已经深入人心,欧阳奋强老师的“贾宝玉”真的和原著“面如月盘”的描写一模一样,而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让我们觉得她就是从《红楼梦》那本“奇书”里走出来的“潇湘仙子”。
2.对外来文化的鉴别,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些好的国外文化思潮和文学发展方向我们一定要学习,但是也不能把“洋垃圾”引入中国文化市场,“污染”国人的明眸。
3.影视从业人员应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用严谨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信任,创作出好的文化作品,引领时代潮流,而不是为了商业利息粗制滥造、误读经典。
4.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接班人”的特殊场所,应该担负起对经典传承和发扬的责任。
①学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周一升完国旗之后进行“拜先师活动”,然后进行《弟子规》、《诫子书》、《劝学》等名篇诵读活动。
②每周开设一节“经典阅读课”。课堂上专门让学生读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中国传统文学著作。
③开展经典诵读比赛、征文活动、亲子读书日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促进经典的传承,“润物细无声”地渗入人们心田。
5.国家对经典文化“二次创作”的妥善监管,对于一些不良文化产品,加大打击力度,不要让它们进入国内文化市场。
结语:对经典的二次创作,如果不是基于对作者的崇敬,对作品的挚爱,对读者和观众的尊重,而是为了反映自己“哗众取宠”的“个人价值观”,那么终将被观众抛弃和诟病。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留下了那么多经典名著,值得我们去拜读和领悟,更值得我们去传承和保护,我们不希望经典被亵渎,我们讨厌和拒绝戏谑的“愚人节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