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海拔的自然环境,必然导致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繁衍困难。但吐蕃王朝却能打造出一个疆域扶摇万里,东挡大唐、西拒大食的庞大帝国。

吐蕃究竟有何实力与大唐抗衡(吐蕃王朝时期东挡大唐)(1)

当时,吐蕃王朝治下究竟有多少人口呢?

以现存的史料记载来看,吐蕃王朝时期究竟有多少人口,可能是一个永远也难以解开的谜团了。

虽然,史料记载中,松赞干布时期(公元7世纪中叶)便对卫藏、阿里地区进行了行政区域划分(五如六十一东岱)。

理论上来说,户籍统计应伴随行政区域划分一起实施,甚至户籍统计应该是行政区划的基础性数据。但可惜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人口数据,没有任何只言片语的记载。

而西藏历史上第二次有记载的括户(户口普查),已经是元朝时期的事情了。

萨迦派高僧在元世祖忽必烈在支持下,在西藏进行了大规模的户口普查,这次由元朝官员主持的括户,成了八思巴“十三万户”行政区划的基础。

西藏真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始于新中国,相比于之前以户单位的统计精度,1982年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数据无疑要精准许多倍。

因此,学界目前对西藏历史上的人口数量,全部都是估算,不可能精确到人。

吐蕃究竟有何实力与大唐抗衡(吐蕃王朝时期东挡大唐)(2)

正因为此,对唐初吐蕃人口的估算量天差地别。

《西藏历史新篇章》文中估计“吐蕃王朝统治下的人口约有一千万”,到清代雍正时,“西藏地区只有二百多万人,不到一千年,人口减少了八百万”,到“一九五一年解放时,西藏地区的人口仅约一百二十万”。

《人口与经济》期刊中的数据为,“西藏人口在公元643年有一千万,1737年减少到了八百万,到了民主改革时西藏只剩下119万”。

《西北人口》中给出的数据为,“七世纪强盛时期,约有五百万至九百万”蔡盛华所著《西藏见闻》中,“从七世纪的一千万,减少到1927年的六百万,民改时,只剩下119万”。

外国学者对西藏人口研究后,得出的数据也一样大相径庭。

英国著名藏学家理查森认为,“十三世纪,蒙古人统一西藏地区时,藏族人口不可能超30万”。到本世纪六十年代,“西方藏学家估计,中国的藏族人口达500至600万”。

而意大利藏学家奥·德·佩拉神父则认为,“十八世纪的藏族人口达3300万”,看到这位神父的研究估算,真是惊掉了我的下巴。

吐蕃究竟有何实力与大唐抗衡(吐蕃王朝时期东挡大唐)(3)

那么从以上这些繁杂的数字中,哪一个更接近实际情况呢?我们还得来分析一下,吐蕃王朝的人口组成。

一、山南雅隆河谷地区

吐蕃王国尚未崛起之时,蜗居于今山南雅隆河谷地区(雍布拉康周边),所部人口不会太多。

《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记载,南日伦赞(松赞干布的父亲)在征伐赤松帮部时,曾“亲率大兵万人”。这说明吐蕃王国,当时人口总量肯定要超过五、六万,否则难以凑出这么多的军队。

随着征伐的脚步不断拓展,吐蕃将大量战俘和奴隶赐予有功之臣。娘氏、韦氏和嫩氏等家族,获赐奴隶4800余户,如按每户5人计算,这三家分得的奴隶便有二万四千余人。

随后,当后藏小邦藏蕃的大相琼宝·邦色,拎着自己国王的脑袋来投靠。南日伦赞为了拉拢他,将藏蕃地区全部土地和人口赐予了他。按史料记载,“原马尔门统辖的两万户人和土地”,这部分人口,估算约为十万人左右。

这时吐蕃王国管辖范围从日喀则到泽当一段雅鲁藏布江沿岸河谷,以及从林周、墨竹工卡以南的拉萨河河谷地带,辖区内的民众数量应该超过20万人。

二、苏毗女国故地

松赞干布父亲时期,吐蕃与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苏毗国之间,爆发了藏史所称的“孙波之战”。

苏毗国(孙波)的位置,大概包括今天的拉萨、堆龙、尼木等地,当雄和那曲地区可能也在其治下。

《新唐书》所载,“苏毗本西羌族,为吐蕃所并,号孙波,在诸部最大……户三万”。此战后,吐蕃王国吞并了苏毗的土地和人口,使其人口数量达到了40万以上。

“苏毗之战”是吐蕃王国向北拓展的第一步,从此吐蕃的国家中心,从雅砻河流域北移至拉萨河流域,这也是松赞干布能够迁都拉萨的基础。

此战之后,吐蕃的疆域向北拓展到了藏北草原及澜沧江流域,这使其第一次有能力组建庞大的骑兵军团。

可能很多人都有一个误区,以为吐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游牧为主的国家。其实恰恰相反,吐蕃王国蜗居于山南之时,是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的国家。第一次拥有大量的草原牧场,还真是有赖于“孙波之战”。

除此之外,吐蕃东部疆域延展到了澜沧江、怒江流域,这里的小邦国成为了帝国疆土的下一块拼图。

吐蕃究竟有何实力与大唐抗衡(吐蕃王朝时期东挡大唐)(4)

苏毗故地

三、澜沧江、怒江流域的东女国

《旧唐书》:“东女国西羌之别种,……其境东西九日行,南北二十日行,有大小八十余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今昌都),中有弱水南流……户四万余众,胜兵万余人”。

若以东女国每户五人计,四万户余应有人口20余万到30万。以此估算,此时吐蕃国内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60至70万人的数量级。

四、阿里羌塘的象雄

向东拓展之余,吐蕃也在向西奋进,生活在羌塘、阿里地区的大小羊同(象雄),也成了倒在吐蕃刀下的羔羊。

《唐会要》所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闻(今新疆南),东西八千里,胜兵八、九万,……贞观末为吐蕃所灭”。

象雄自古以来都是西藏西部的霸主,在公元634年到644年的十年中,蕃、羊两国时而联姻结好,时而投戎相战,直至“此王(松赞)之时,……发兵攻羊同之王,统其国政,羊同王李迷夏失其国,羊同一切部众,咸归部下收为编民”。

若以《唐会要》记载象雄“胜兵八、九万”计算,其国内总人口约有25至30万人,加上吐蕃其他地区的人口数量,兼并象雄后吐蕃人口,可能已达到90至100万上下。

除了人口的扩展,象雄之战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吐蕃拥有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资源——盐场,藏北丰富的盐业资源,成为了吐蕃腾飞的翅膀之一。

如果按照现在西藏的地理范畴,当时生活在这个区域的人口大概也就在百万这个数量级,再多也不会多出多少。

但吐蕃能够控制的人口数量远多于此,因为在其周边还有大量的属国(属地)。

吐蕃究竟有何实力与大唐抗衡(吐蕃王朝时期东挡大唐)(5)

象雄王都之一

五、南方的门域、泥婆罗、悉立国等国

在历史上都曾长期臣属于吐蕃统辖,考虑到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气候远远好于山北,结合清末统计时,廓尔喀(尼泊尔)人口为400万,其中祖先属藏血人口约占三分之一强,估算吐蕃时期人口数量不会低于50万。

赤德祖赞在位时,“悉立”于705年(木蛇年)反叛,709年(鸡年)吐蕃出兵生擒‘悉立’国王,从此王权稳固,吐蕃社会安定。”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悉立国,在吐蕃西南,户五万,胜兵五万……羁事叶蕃。”以5万户折算,人口当在20万左右。

但这是三地总人口数量,估计吐蕃能够直接控制的人口数量,不会超过30万人的量级。

六、川西北诸羌和南诏国

唐贞观初年(630年)前后,松赞干布花了八年多的时间,先后征服了今川西北一带的党项诸羌部。

《新唐书·党项传》载:党项属西羌别种,起于南北朝末,其地域“东距松州、西叶护,南春桑、迷桑等羌,北吐谷浑,(今青海河曲以北至玉门))……大抵三千里,以姓别为部,大者万骑,小数千骑”。下属有八大部,即细封、费听、往利、颇超,野利、米擒、拓跋等,以拓跋最强。

唐太宗“贞观之治”时,党项因慑于吐蕃日益强大而热心附唐。据《旧唐书·地理志》所载:“贞观二年(628年)置都督府,督、懿、嵯、阔、麟、雅、丛、可、远、奉、严、诺、峨、彭、轨、盖、肆、住、玉、璋、佑、台、桥、序二十五羁摩州”,并以党项各部首领分任诸州刺史。

到贞观五年(631年),唐已“诏遣使,开其河曲地为六十州,内附者三十四万口”。同年,蜀地羁縻州增至三十二个。按其内附者人口粗略推算,当时的党项羌人口,起码有40万上下。

这其中,除了“拓跋氏渐为所逼,遂请内徙……置静边等州处之”外,其它党项诸部多“陷于吐蕃,其处者为其所役。”

除此以外,在今石渠、色达一带,“又有雪山党项……及白狗、春桑、白兰等诸羌……并为吐蕃所破而臣属焉”。

其后,该地羌人不堪忍受吐蕃征兵催粮的盘剥,内附唐朝的人口便有二十万之多(“内附……凡二十万人口”)。

以此估算,整个川北诸羌部落总人口,约50至60万,除少数内徙唐境外,多数都“为吐蕃所臣,籍其兵为前驱”。

吐蕃究竟有何实力与大唐抗衡(吐蕃王朝时期东挡大唐)(6)

七、南诏国和西洱河地区

南诏国原为唐朝属国,唐高宗调露二年(680)吐蕃势力向南进到西洱河区域,天宝十一年(752年),吐蕃助南诏击唐,直到贞元十年(794)才为南诏逐出。

云南地区各族混杂,人口数量极难统计,不过南诏最盛时,人口达到数百万应该确定无疑。

《蛮书·名类第四》载:八世纪的南诏王阁罗凤一次就“徙二十余万户于永昌城(今云南保山)”,以每户五人计,20万户约有人口近百万。

可以推断,鼎盛期的南诏(756至757年),起码有人口四、五百万。

虽然吐蕃羁縻南诏时,“云南蛮众数十万,与吐蕃和好。蕃人入寇必以蛮为前锋”。

但并不能将南诏全部人口看做由吐蕃控制,吐蕃能够有效控制的,不过是两国接壤的洱海以西地区。

参考史料记载,这个区域内生活各部落人口大约在20万人左右。

八、北方的吐谷浑人口数量

吐谷浑的人口数量只能通过史料统计,《隋书·吐谷浑传》记载:“(宇文述)大破其众。伏允遁逃,部落来降者十万余口,六畜三十余万。述追之急,伏允惧,南遁于山谷问,其故地皆空,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

一次降服就能有十万人口,估计当时吐谷浑地区生活的民众数量不会少于三十万人,但之后的记录便很少了,而且吐谷浑灭国前曾和吐蕃有数年的血腥战争,王族投奔唐朝时也带走了一部分部落。

故此,松赞干布吞并吐谷浑的人口,估算不会超过30万这个数量级。

九、吐蕃在西域治下的人口

西域于阗、楼兰地区的人口通过,《汉书·西域传》的记载大概估算为8万余口左右,楼兰地区因为受环境因素制约,人口数量相对较少,应该很难超过4万。

大小勃律和安西四镇的人口数量史料没有明确记载,考虑到西突厥曾因内部分裂,导致数万部落归附吐蕃,故整个西域地区人口数量估算为20万人左右。

吐蕃究竟有何实力与大唐抗衡(吐蕃王朝时期东挡大唐)(7)

十、河西、陇右地区的唐民

最后一个人口大项,就是吐蕃占领河陇后,治下的唐民。

自7世纪后半叶始,吐蕃开始进攻河西诸州。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年吐蕃曾进攻凉州(今甘肃武威),久视元年(700年)再攻凉州。次年,又与突厥联合“大入河西”。

开元十四年(726年),蕃将悉诺罗领兵攻甘州(今甘肃张掖)。次年,陷瓜州(今甘肃瓜州县),攻玉门军(今甘肃玉门市),围常乐(甘肃瓜州县踏实乡破城子)。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吐蕃大入河西、陇右。上元三年(676年)三月至八月,吐蕃攻(今青海乐都县)、(今青海尖扎县西北)、(今甘肃临夏市)、(今甘肃迭部县东南)、(今甘肃迭部县)五州。

开元二年(714)吐蕃攻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兰州、渭州(今甘肃平凉市)与唐将王唆等战于武州(今陇南市武都区)。

至德元年(756)吐蕃趁安史之乱唐朝边防空虚之机,大举出兵,先后占领了河西、陇右地区,并在当地建立政权,以实施行政管理。

河西地区“凡五十郡、六镇、十五军,皆唐人子孙”,吐蕃对河西诸地实行统治的时问长短不一,凉州历时最长达87年(764—851),沙州(今甘肃敦煌市)最短,仅62年(786—848)。

在吐蕃统治时期,当地居民均被编为部落组织,成为吐蕃属民。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二年(753年),陇右道有人口60万。《旧五代史》记有“华人百万皆陷吐蕃”之语,另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天宝年间,陇右道诸州户数总计近12万,人口数当60万左右。这些人口安史乱后,差不多都处于吐蕃的治理之下。

因此,长庆三年(882)入蕃使臣刘元鼎,行至陇右后所见之景象:“逾成纪(今甘肃秦安县西北)、武川(内蒙古武川西南),抵河广武梁,兰州地皆粳稻,户皆唐人,见使者麾盖,夹道观”。

吐蕃究竟有何实力与大唐抗衡(吐蕃王朝时期东挡大唐)(8)

十一、吐蕃自唐朝关内道虏掠的人口

在吐蕃侵扰唐境的上千次行动中,曾大肆掠夺唐朝边境的人口。除河西、陇右的全部人口及西域的部分人口之外,关内道也有大量民户被掠。

吐蕃第一次大规模掠夺关内道的人口,在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当时‘吐蕃大掠男女数万而去,所过焚庐舍,蹂禾嫁殆尽”。

三年之后,吐蕃再举兵,“大掠汧阳、吴山华亭界民庶,徙于安化峡西……丙寅,吐蕃陷华亭,又陷泾州连云堡。甲戍,吐蕃退,俘掠邠、泾、陇等州民户殆尽。自是,蕃寇常至泾陇。”

(今甘肃径川县)、(今陕西彬县)、(今陕西陇县)三州,在玄宗天宝年间(742—756)户口数量为31365户、22977户和24652户。而到了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骤降至1990户、2670户和784户。

几十年间三州户口数量,分别损失了近3万、2万余、2.4万户。按中原地区户均人口5计算,人口损失总计达36万之多,除去死于兵革与大量逃亡外,当有不少被吐蕃所掠。

除此三州外,关内道的原州(今宁夏固原市)、庆州(今甘肃西峰市)、灵州(今宁夏灵武市西南)、会州(今甘肃会宁县)、盐州(今陕西省定边县)、银州(今陕西榆林市东南)、麟州(今陕西省神木县北)及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右旗西南“西受降城”)等地的人口,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吐蕃军队掠夺。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刘元鼎访蕃,“至龙支城(今青海民和县南),耋老千人……密问之,丰州人也(内蒙古五原县)。”

丰州,在今内蒙古包头市境内,可见吐蕃劫掠的人口覆盖面相当大,几乎其军队所及之地,都有人口的掠夺记录。

按照这样的情形估计,吐蕃劫掠唐朝关内道的人口应该达到几十万的数量级。

这些人口大致在吐蕃王朝崩溃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吐蕃宰相论恐热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之兵民归国”之后,才陆续归唐。

吐蕃究竟有何实力与大唐抗衡(吐蕃王朝时期东挡大唐)(9)

最后,综述一下吐蕃王朝控制区人口的变化

吐蕃王朝的人口基数,随着吐蕃疆域面积的扩张,在二百年间剧烈膨胀。

这种剧烈膨胀主要表现在占领区人口的增量,在西藏本土(卫藏 阿里)地区人口变化量极小。

这也和前文所述,西藏历史上各个时间段括户时,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增长量极小相匹配。

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人口估算为100万上下,到了1958年,西藏本土的人口也不过120万左右。

这足以说明,在进入工业社会以前(西藏在吐蕃王朝时期就是奴隶社会,一直到民主制度改革前,还是奴隶制社会),西藏的劳动生产力,能够承载的人口基数仅此而已了。

但吐蕃在占领区控制人口的数量变化极大,且这种变化不是一蹦而就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不能将这些数字简单地相加,作为吐蕃王朝的人口基数。

综上所述,吐蕃本土人口加上南部丛林地区约在130万人左右,吐谷浑人口在30万左右,西洱河地区诸蛮部落人口20万左右,川康诸羌及唐剑南道北部人口50~60万,西域人口20万以上,陇右唐民人口60万以上,关内道虏掠人口数几十万。

总计吐蕃占领区控制的人口数量,保守估计350万人以上,甚至可能达到400到450万以上的数量级。

再加上,吐蕃羁縻或与之联盟的南诏国、葛逻禄、西突厥等各部势力,估算吐蕃王朝,能够动用的总人口基数接近一千万,应该不算太夸张。

从某种程度上说,吐蕃王朝的辉煌并不只属于藏族,它是包括藏族在内的诸羌、西域各族以及河陇唐人共同创造的。

参考书目:《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藏族人口史考略》、《吐蕃王朝占领区人口考》、《吐蕃王朝人口研究》、《西藏人口统计的历史和分析》、《唐书》、《隋书》、《资治通鉴》、《唐会要》。


吐蕃究竟有何实力与大唐抗衡(吐蕃王朝时期东挡大唐)(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