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基本策略(阅读教学中活动设计的原则)(1)

一、围绕文本的核心内容设计活动。

教师认真解读文本是活动设计的前提,有了深入的文本解读才有高水平的活动设计。“这一篇”要教给学生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师要心中清楚。活动的设计紧紧围绕核心教学目标来进行。从教学设计层面上来讲,就是“设计精致”;从教学实践层面上来讲,就是“重点突出”。如此展开活动,就是集中目标、增强针对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广得,学有深得。这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材处理能力,高度整合、提炼文本内容,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活动形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静态的文本教学转化为动态的活动教学,建构精致的课堂活动。这是最能彰显教师智慧的“中国功夫”。

二、活动设计指向要明确,程序要科学。

在活动指向上要主题明确,用恰切的行为动词“品析”“诵读”“改写”等规范学生的活动,即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有了活动的方向,就显示出活动的轨迹。每一项活动都离不开活动程序。一旦离开具体的程序,活动就是空洞的。程序1、程序2、程序3……逐步推进,然后它们聚合、统一在这一项“活动之下,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活动体系”。这些程序是不能颠倒的,是环环相扣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科学的。它能快捷、有效地达成学生新知的生成。因此,活动设计不仅要制定活动主题,还要花费心思、周密具体地制定活动程序。设计出科学精细的活动程序,是活动取得成效的最关键的一步。

三、设计活动要得体。

这里的“得体”指的是根据什么样的学习内容采用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即学习内容和活动形式两个维度的完美结合,有机统一。如余映潮老师讲《云南的歌会》品读活动一:文意理解,则采用速读说话的活动方式,交流读到的内容;品读活动二:要点感受,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感受文中精彩的写人、写景、写物、写场面的精彩片段;品读活动三:精段品读,则采用合作探究“主问题”的形式,对这一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学习内容不同,活动的形式就不同,活动形式为学习内容而设计。假如让学生理解《老王》中“我”的愧疚心情,运用集体诵读的活动形式,就是不得体;作者杨绛的情感是要通过细细体会、揣摩、内心独白式的个人深沉地朗读才能表现的。

四、活动设计要丰富多样。

“知识的存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多渠道的。”我们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文学活动,有效的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多种智能为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这也就是余映潮老师所说:“要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学到不同的知识,形成不同的能力。”如:活动时间较长的、层次清晰的朗读活动,独立进行的积累资料、处理信息的阅读分析活动,思考比较充分、阅读比较深入的品析活动,目标较为明确、话题比较集中的课堂交流活动,用成“块”的时间来进行想象、探究或创造的活动,以及学生独立进行的长时间的读写活动等,都是可以合理的进行设计与组织的。从另一个角度看,活动形式的变化,也就是教学手段的变化。

五、活动设计要讲究一定的深度。

活动不是所谓热闹的“问题讨论”“小组讨论”:教师提出几个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找到课文原句回答问题,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订正。问答式讨论是一种变相的传授,不是活动。它仍然停留在对文本“认知”的层面,仅仅是读懂课文。但阅读教学的目标不是读懂课文,文章是读不完的,而是要学“会”读文章,形成阅读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靠活动,靠体验。不体验就不可能真“会”,体验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设计活动要讲究深度,要讲究高层次。比如,反复、多角度品味一句话、一段话的活动;从大量资料中探究文本深刻主题的活动;从比较阅读中探究创作风格、写作技法、表达情感差异的活动;从文中提取语言印证某一文学评论家对该文本所作出的评论;搜集资料,找出文学作品中这一类人物形象或者这一类表达技巧的活动等,都是具有一定能力层次与思维层次的阅读活动。活动深入,体验丰富,才能增长能力,启迪智慧。活动设计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生成学生精彩的学习,课堂上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六、活动充分,面向全体。

学生活动充分,首要的是让学生占有大量的活动时间。没有时间做保证,“活动充分”就是空谈。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尽情的读,尽情的说,尽情的写。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不做身子还没转过去就开始交流的假事,不做学生刚开始动笔就交流写作成果的傻事。一个真正有爱心的老师一定会把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活动充分,其次要靠教师的引导,缺失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活动就会走偏方向、变得肤浅甚至开展不下去。教师“指导”的作用,对于学生活动而言,显得更为重要。不搞活动,教师讲得多,是“满堂灌”;搞活动,教师不管不问,是“大撒把”:这是两个极端。我们应践行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充分,要体现全员参与。活动强调交互性。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一方的行动必须影响到另一方的行动,这样的行动才叫“活动”。唯有面向全体,才能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活动绝不是个别学生的事。(张占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