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汇】
召集人“召”、委员“议”、群众“商”——
“微协商”成基层治理“新风尚”
光明日报记者常河光明日报通讯员张国明
在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扬子街道,有个“妈妈班”。在这里,采用弹性工作制,女工们可以灵活掌握上下班时间,按件计酬。此举共解决了企业40名员工的用工需求,也解决了一部分“宝妈”的求职需求。
“妈妈班”的诞生,源于一次基层政协委员的“吹哨”。2021年11月,基层政协委员召集人胡娜了解到,社区内“全职妈妈”有闲暇时间、有工作诉求,却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街道辖区企业招工难、留人难,又急需稳定的工人。
随即,街道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经过实地调研走访和沟通协调,扬子街道政协委员召集人、新江玻璃厂人力资源部总经理胡娜联合扬子路小学设立“妈妈班”,招、求“两难”变成了双方“共赢”。
“妈妈班”是滁州市将“微协商”聚焦基层一线问题,推动政协协商真正延伸到基层做法的产物。“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近年来,安徽滁州倾力打造“协商亭好”履职服务品牌,设立乡镇(街道)政协召集人,广泛搭建“微协商”平台,正成为履职为民的新形式,为基层民主协商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为民底色。
滁州市将协商民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在基层治理中呈现出蓬勃生机。滁州市来安县发展“稻虾共作”立体生态循环农业,图为三城镇天涧村村民在收获小龙虾。新华社发
游客在滁州市全椒县椒岭风景线上的采摘园里采摘葡萄。新华社发
在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农民驾驶收割机收割水稻。新华社发
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政协召集人在法华村小槽坊组村民组长院子里,组织征地补偿人口问题“微协商”。资料图片
1.走街串巷的“召集人”
“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1942年,年仅14岁的新四军文艺战士何仿,在苏皖交界地金牛山采风,将当地的《鲜花调》加工整理成民歌《茉莉花》。如今,这首民歌唱遍世界各地。
何仿是安徽省天长市石梁镇何庄村人。随着美好乡村建设全面启动,建设何仿纪念馆,更好地将“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的茉莉花“送给别人家”,进一步宣传、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成为当地群众的呼声。
天长市石梁镇政协委员召集人潘学峰收集到这一民意后,经过多方协商,聚焦于资金保障、建馆征迁、资料收集三个主要问题开展,推动了何仿纪念馆顺利建成。
2019年,滁州在所辖8个县(市、区)建立了乡镇(街道)政协委员召集人制度,为市、县政协参与基层治理搭建了新平台。113名乡镇(街道)政协召集人,走到了基层协商的一线。
为解决召集人在基层开展协商时“召谁来”的问题,滁州市县政协两级联动,开展“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活动,明确市、县两级委员要主动向召集人报到。召集人对委员参与基层协商情况评价打分,作为年度履职考核重要内容。
随着这项活动在各县(市、区)全面铺开,委员进社区微协商、办实事,得到基层群众的肯定,全市政协系统掀起了“基层热”,社区(村居)燃起了“协商火”。
2020年4月,滁州市南谯区将施集镇井楠村选作该区农村宅基地和闲置住房盘活利用改革试点,推进过程中,部分农户不愿意配合,产生了矛盾。得知这一情况,施集镇政协委员召集人胡青云立刻组织政协委员实地调研走访,挨家挨户了解农户想法,总结提炼出10多条助推“宅改”工作建设性意见。最终,绝大部分村民赞同改革方案,形成了宅改“井楠模式”。
2.从“微协商”到“大品牌”
通过召集人,民意在最短时间内收集起来,但如何让“微协商”形成“大品牌”,保证协商效果?
“醉翁亭”是滁州市最著名的地标,滁州市政协将《醉翁亭记》中“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思想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政协情怀深度相融,丰富着“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文化内涵。
2021年4月,中共滁州市委出台了《打造“协商亭好”品牌,进一步推进全市基层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并面向全国征集品牌标志。“协商亭好”正式成为滁州政协工作的品牌形象。
2021年,滁州市南谯区腰铺镇政协委员召集人李维春在走访企业时了解到,中丞地产公司就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雨水排放困难请求帮助解决。在现场调研后,“解决中丞地产施工项目困难”被列为4月份委员“微协商”议题。
3个月后,临时污水管网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此次‘微协商’体现了政协在优化营商环境、帮扶企业发展、解决群众所思所盼等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通过委员的及时反映和献计出力,既帮助了企业又获得了群众认可,实现了双赢。”滁州市政协主席汪建中说。
在崇尚学习、鼓励“微协商”中,“协商亭好”理念逐渐深入基层、融入民心。政协委员们走入基层一线、深入社区村居,就老百姓遇到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与社区、有关部门一道协商议事、协商解难。4年来,累计化解困难群众子女入学、老旧小区环境整治、充电桩、贫困户安置、房屋办证等难题近500个。
滁州市万桥新苑已入住居民近千户,已配建好的公厕因种种原因不能使用,居民感到十分不便。2021年1月,市政协万桥社区委员小组得知这一情况,立刻协调市有关部门和居民代表等开展“万桥新苑公厕移交微协商”,不久,公厕就完成了移交投入使用。
几年来,通过“微协商”,一批和群众有关的关键小事得到解决,切切实实为党委、政府排了忧、解了难。群众渐渐体会到了政协委员能办事、政协协商能成事。“协商挺好!”大家由衷地称赞。
3.平台之上,委员们“长袖善舞”
无论是“微协商”,还是“协商亭好”品牌,有了平台,就有了协商的抓手,也让政协委员的才智充分发挥出来。
在滁州市各县乡,召集人“召”、委员“议”、群众“商”,成为基层治理“新风尚”。凤阳县在小岗村开设了村级委员工作室,共同为小岗振兴建言出力;琅琊区开设“信访调解超市”,为群众提供“菜单”式矛盾调处服务;明光市建立“委员产业联盟工作室”,有相同专长的委员组织起来,共同带领当地村民发展高效特种农业;天长市通过微协商,推动相关部门在143辆城市公交车和212辆城乡公交车上开通了移动支付功能,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协商亭好”品牌在“协商于民、协商为民”过程中实现了全覆盖。
“不好意思,发言超时了。”“没关系,你接着说,我们就是要听听企业家的心里话。”在滁州市政协召开的“打造‘亭满意’营商环境”专题协商会上,一位企业家在发言时间超时后,市政协主席汪建中鼓励他把心里话都说出来。
“春江水暖鸭先知”。2021年7月起,滁州市政协成立调研组,进企业门、听企业言、解企业困、帮企业难。调研中,企业家们普遍反映,滁州的营商环境越来越好了,纷纷点赞滁州“服务好、‘亲’又‘清’、‘亭满意’”。
“‘协商亭好’在基层的实践,最贴近百姓生活,关注的都是涉及民生的各个方面,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给我们帮了不少忙。”南谯区区长王莹说。
为解决政协在基层开展协商的实际难题,滁州市实现市县政协两级联动,在政协系统常态化开展“委员进社区、常委在行动”活动,明确市、县两级委员要主动向召集人报到,鼓励他们走进身边小区、社区,围绕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开展“靶向”协商、精准调研,打通政协委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滁州市政协建立了“群众点单、委员买单、协商解单、跟进查单”“四单闭环”协商流程,推动遇事会协商、协商能成事。各县(市、区)政协积极跟进开展,有的将“委员进社区”拓展为进企业、进校园;有的依托自身特长建立了特色工作点;还有的建立了定期与群众谈心议事机制……委员们在基层“各显神通”,为群众纾难解困,取得了良好实效。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6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