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蕾

从“鸟巢”到“冰丝带”,从击缶而歌到冰雪五环,北京,这座“双奥”之城为奥林匹克历史留下了太多美好的记忆。作为“双奥”之城的一张大报,《北京日报》不仅见证了城市的跃迁进程,更用新闻人的妙笔,将一幕幕荣光时刻和感人瞬间定格纸上,载入史册。芳香油墨的背后,尽是“双奥”之城的宝贵印记。

何以铸就双奥之城(千年古都创造双奥)(1)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日报》发行号外庆祝申奥成功。

“主场作战,大获全胜”

立春破冰,雪花绽放。2022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惊艳世界的方式呈现,开启了本届冬奥会的盛大帷幕。从一块冰,一朵雪花,到一个创意无限的点火仪式,将诗情画意的“中国式浪漫”展现在全球观众的面前。奥运五环下,中国人的冰雪智慧凝聚成巨大力量,书写着古老与现代,简约与精彩的奇迹。

“双奥”之城见证梦想、闪耀荣光,亦将以特别的方式载入史册。《时逢立春 双奥成真》《雪舞冰凝 燃情时刻》《世界大同 天下一家》《春之期待 踏梦而来》……2月5日出版的《北京日报》通过20个全彩版面、精美的照片文字,为读者再现了“双奥”之城的沸腾之夜。

赛场上,很多动人的细节也映照在报纸上:在短道速滑比赛中,范可新亲吻冰面、武大靖拍着任子威的手鼓励他往前冲;在花样滑冰的赛场边,金博洋掩面哭泣,王诗玥、柳鑫宇身穿“只此青绿”的比赛服,耀眼夺目;在张家口赛场,老将徐梦桃高声询问“我是第一吗”;在速滑颁奖现场,高亭宇跳上领奖台……

“奥运会报道是新闻同质化最大的竞技场,在同一个新闻面前如何让报道更出彩,最重要的是要有能够抓人的细节。”冬奥会结束后,北京日报社体育新闻部主任袁虹衡总结道。

2月7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项目男子1000米决赛在首都体育馆举行。中国不仅有三名选手进入决赛,更是首次在这个项目中摘金。然而比赛出现了意外。

首次出发过半,比赛却因冰面上有脱落的冰刀片被迫暂停,不得不重新开始。此时,选手们已经滑了多半程,体能下降严重。尤其是武大靖这样的老将,意味着冲金战略可能会有调整。

有了这样的预判,现场记者迅速反应:负责比赛消息的李立继续关注金牌归属,原本要去混采区的柳爽则留下来抓细节。果然,预判中了!武大靖第二次出发后便反常地冲在前头,将整个节奏带快,李文龙负责卡位刘少林,明显和首次出发时不同。

就在比赛临近尾声,体能耗尽的武大靖拍了拍队友任子威的手,鼓励他一个人向前冲。最终,任子威顺利夺冠,武大靖却是最后一个滑过终点。现场记者抓住了武大靖拍手鼓励任子威的动人细节,第一时间发回报社新媒体端,无私的体育精神感动了无数读者。

赛事开始前,袁虹衡给这届冬奥会报道定下的目标是“主场作战,大获全胜”,为此特意邀请书法家范扬挥毫,将这八个大字悬于体育部的平台上,以示激励。冬奥会期间,18人的报道团队奔赴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大赛区,从前方带回了“热气腾腾”的赛事报道。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高速发展,竞技体育也在快速成长,早已跃居世界第一军团。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疫情期间尤为不易。”袁虹衡说,借着“双奥”之城的机遇,中国为世界奉上了两场无与伦比的奥林匹克盛宴,两场盛会也为我们提供了展现国家形象、彰显民族自信的舞台,对于北京的城市发展更起到了推动作用,“北京之于‘双奥’可以说是一个互相成就的过程,而以记录时代为己任的记者同样功不可没。”

何以铸就双奥之城(千年古都创造双奥)(2)

北京日报社冬奥采访团队在冬奥会主媒体中心前合影

北京日报人的“双奥”传承

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顺利举办,北京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日报》专为冬奥会报道设计的《奥运》《奥赛》《奥城》《奥缘》板块,大部分是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延续来的。翻开这两个时期的《北京日报》可以发现,在“双奥”报道中有很多日报人的传承,其中也包括他们对标题艺术的极致追求。

奥运会时,北京日报从事体育报道的专业记者编辑几乎都去了一线采访,后方编辑团队全靠其他部门支持。当时,理论部编辑黄月平被分到《奥赛》版组做编辑,“上至总编、副总编,下到每个编辑记者,北京日报人都会在标题上反复推敲。古人的‘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吟’精神,用在北京日报人对标题的琢磨与锤炼状态一点也不为过。”黄月平说。

2008年8月14日,中国选手张娟娟战胜韩国选手朴成贤,获得了女子射箭个人赛的第一枚金牌,终结了韩国在射箭场上不败的神话。编辑部的同志都认为这个新闻值得好好挖掘。众人苦思冥想之际,版面责编李砚洪突然喊出一句 “谁言韩箭不败”,大家都鼓掌叫好,期待下一句。可是他摇头晃脑地自我苦吟半天,没有说出下联来。

黄月平回忆,编辑部一时陷入静寂,大家都在铆足了劲儿,欲对出这个下联,一鸣惊人。“半晌,经济部记者王刘芳蹦出一句‘张弓一矢破的’,语惊四座,大家叫好不迭。”后来,“谁言韩箭不败 张弓一矢破的” 的标题被视作体育报道的经典。

版式同样是奥运报道成功的关键。在奥运会期间的版面上,《北京日报》“中国汉转拓印”形式的报眉十分打眼,不仅展现出中国的历史美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为报纸质量提升起到 “锁定眼球”的作用。

时间拨回到冬奥会。2022年2月11日,《北京日报》第5版以《以身许冰 勇超自我》为题报道了头天在首都体育馆上演的“神仙打架”。当羽生结弦和金博洋以一蓝一红的色彩“舞动”于纸面,形成冰与火的碰撞,网友纷纷点赞:“这版面,美绝了。”因为这样的“神仙”版面,当天,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以及北京冬奥会刊被读者一抢而空,可谓是一报难求。

何以铸就双奥之城(千年古都创造双奥)(3)

何以铸就双奥之城(千年古都创造双奥)(4)

《北京日报》的“双奥”传承。

何以铸就双奥之城(千年古都创造双奥)(5)

摄影记者潘之望在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女子雪上技巧资格赛上拍摄。

为奥林匹克留下世界典藏

2022年1月21日,由北京冬奥组委授权、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承办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中文会刊面向全国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冬奥史上首份官方中文会刊,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汉字再次以报纸为载体,为奥林匹克盛会留下属于世界的典藏。

以“一起向未来”为主题、16个版面、蓝白色调的冬奥会刊创刊号,甫一亮相京城各大报刊亭便受到市民的追捧。北京日报社美术设计部副主任王炎用“眉清目秀”来形容冬奥会刊的赏心悦目。会刊编辑部的一位老同志更是抱着版样忍不住自夸:“这天天看也看不够呀!”

“2008年奥运会刊主打火热的中国红,象征着夏季的热烈。2022年冬奥会刊则主打蓝色系,既是冬奥组委的标准色,也是属于冬天的色彩。”王炎拥有“双奥”会刊的宝贵经历,他说,最终冬奥会刊呈现出的蓝色是在标准色的基础上根据印刷效果进行了调整,将蓝色的饱和度降到了70%,“保证印出来透亮、干净,不糊版。”

冬奥会期间,可爱、憨厚的“冰墩墩”成为世界“顶流”。2月7日,冬奥会刊头版刊登了“五环晨语”文章《点赞友谊使者“冰墩墩”》,执笔人是评论部记者汤华臻。文章刊发后的第二天,冬奥会刊评论部主任张砥发现,日本记者“义敦敦”在电视连线时从包里掏出一份会刊,随后展开的正是这篇报道,恰好契合了文章标题,“通过冬奥平台和冬奥会刊,很好实现了‘冰墩墩’友谊使者的角色升华。”其实在张砥看来,不论是文章作者还是组版的编辑,每一名会刊工作者都是友谊的使者。

冬奥会刊同样激活了人们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刊的“火热”记忆——2008年7月25日,经北京奥组委授权,由北京日报报业集团首次承办的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残奥会官方会刊在北京问世。中文会刊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100多年来的第一次,此前只有英文版和法文版。

奥运会刊编辑阎建安回忆,为了当天的创刊号,编辑部经历了三次试刊的考验,大家经常绞尽脑汁,彻夜不眠。“我永远忘不了创刊号的版面设计,真是太震撼了。”创刊号封面版设计独具匠心,分别用竹简和羊皮纸为刘淇主席和罗格主席的发刊词做底衬,创意独特,内涵丰富。“7月25日,当我们拿到印有the party begins字样的创刊号时,大家兴奋极了,兴奋于会刊的出版发行,更兴奋于奥运史上一个新纪录的诞生。”

北京冬奥会刊总计出版46期、644版,北京奥运会刊出版47期、836版。作为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它们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体育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奥运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为具有唯一性、稀缺性、史料性和文物性的新时代藏品。

何以铸就双奥之城(千年古都创造双奥)(6)

何以铸就双奥之城(千年古都创造双奥)(7)

2008年记录夏日激情;2022年收藏冰雪之约。“双奥”会刊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融合记忆,将随着“双奥”之城一起被载入史册。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相关内容↓ ↓ ↓

何以铸就双奥之城(千年古都创造双奥)(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