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最具代表性的红色遗址(广州杨家祠4月30日开馆)(1)

记者近日来到越华路116号杨家祠(杨匏安旧居)所在地,改扩建工程正在有条不紊地施工中。现坐落于省轻工业厅大院内、原为香山县南屏北山杨氏家族在广州设立的宗祠又名“泗儒书室”,是昔日杨氏子弟读书的邸舍。这处藏身于老城区闹市中的红色革命遗址,历经3个多月的文物修缮,即将重换新颜,4月30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广东最具代表性的红色遗址(广州杨家祠4月30日开馆)(2)

红色革命遗址入选省级文保单位

杨匏安在穗宣传唯物论和社会主义的历程要追溯到1918年举家搬到广州,住进杨家祠开始。他撰写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华南地区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还与李大钊在京同年发表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齐名,载入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册,因此有“北李南杨”之称。其著作介绍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和政治经济学,脍炙人口。

1921年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他代理团广东省委书记,杨家祠成为杨匏安联系共产党人主要的活动场所。此后,周恩来、刘少奇、张太雷、李立三、穆青等共产党人经常到访杨家祠,研究党的工作。

“杨家祠是大革命期间我党重要的活动场所,具有重要的政治、历史文化价值。”杨家祠修缮布展项目负责人、广州农讲所纪念馆党支部书记黄广宇告诉记者,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负责的杨家祠本体修缮项目自今年初启动,省文物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组和农讲所派出的团队进驻杨家祠,3个月来相继完成拆除内部后期加建物、本体建筑修缮等,目前修缮工程已接近收尾,预计本月底竣工。

广东最具代表性的红色遗址(广州杨家祠4月30日开馆)(3)

扩宽建筑过道 抢救珍贵壁画

2月底动工的本体修缮,杨家祠修缮布展项目团队遇到的困难不仅是工期紧的问题。“我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让杨家祠达到博物馆参观的标准。”黄广宇回忆刚刚进驻杨家祠施工现场时说道,本体建筑北面的过道与周边居民楼共用一道围墙,过道宽度只有1米,既达不到消防要求,也限制了展示效果。

“仅仅这道墙,就占据了大约半米的宽幅。”对杨家祠修缮布展的规划而言,空间是最重要的资源。在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道围墙得以拆除并向北移0.58米,使杨家祠本体建筑过道从1米扩宽至1.58米,既满足了消防要求,又确保了参观线路设计落地和整体环境提升。

一座古建筑里埋藏着大量的历史信息,解码这些“历史痕迹”就成了杨家祠修缮布展项目专家组心系的一件大事。据介绍,1月份,省有关领导在调研杨家祠修缮工作时,意外地在杨家祠正门门楣上方发现了壁画的遗迹。

“但这一块壁画遗迹大部被泥沙覆盖,非常不易辨认。”专家组为此调动一支文物修复技术力量,数位手握先进修复术的“精兵”小心翼翼地从年久失修的古建门楣上清理出三幅珍贵的壁画。经文物专家鉴定,这三幅壁画同出自清代广府祠堂壁画画师陈灼文,名为《雁塔题名》《东坡笠屐》《兄贤弟孝》。

雨季无阻工期 月底完成布展

适逢广州今年入汛早,雨季连绵数月,这给施工进度造成了不小的阻碍。负责修缮项目的团队在开工初期就特别赶制了一个顶天立地的防护棚,把整座待修缮的建筑本体“罩”进雨棚,使杨家祠在修缮施工期间避过了春夏之交的几场大暴雨侵袭,施工进度不受天气因素拖延。

在紧锣密鼓开展建筑本体修缮工程同时,农讲所积极开展征集杨匏安的珍贵文物资料,着手杨家祠纪念馆的陈列展览筹备工作。农讲所专家先后走访杨匏安后人和中央档案馆、中山大学历史系、广州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珠海杨匏安纪念馆等单位,征集到一批珍贵的杨匏安文物资料,由此编写“华南明灯——杨匏安旧居史迹陈列”展陈提纲。并在今年春节前于杨家祠道的公开展示基础上,深化设计杨匏安旧居基本陈列,近日已进入布展施工阶段。

“我们将以杨家祠入选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契机,继续深入挖掘杨家祠红色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使之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课堂。力争在4月30日前完成日常开放管理的筹备工作。”黄广宇表示。

【记者】刘丹颖

【摄影】李细华

【校对】符如瑜

【作者】 刘丹颖;李细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