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上善若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快速记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快速记忆(妙法堂道德经第八章)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快速记忆

第8章

上善若水。

水善

利万物而不争,

处 众人之所恶,

故 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人,言善信,

政善治,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几:接近。

地:心地。

渊:沉静。

与:相交相处。

言:行为。

正:道法。

事:运行。

动:觉。

连起来解释:

最上的“善”不是世间人讲个的那个“善良”的“善”,而是像水一样具有“大善”的品德。

水的大善是什么呢?

水,不争: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名;

水,处下:举万物向上,而自己却在万物之下最恶劣处。

水,大度:能包容一切万物,与万物同为一体,彰显“同体大悲”。

故而,水的大善最接近天地之大道。

成道人的——

心地,象水那样把自己放得最低下,犹如佛家弟子五体投地,双手承佛足,把自己放得最低最低,才能承得起佛的智慧。

心量,像水一样胸怀大众,保持深沉、宁静,随遇而安。

与人善交,像水那样真诚无私,格守信用,诚信可,直心道场。

治国善政,像水一样平等对待一切,不徇私舞弊,不搞特殊,有理有据,不强加干涉。

处事善智,运行自然,随缘 不攀缘,有条不紊。

动觉善时,常在觉中,善巧方便,喜欢自在。

正因为明白道理的人,他象水那样处下无争,无为无着,圆融、圆通,才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最后才会事事圆满。

2 解析:

“上善若水”在后人被改成“上善治水”。单从文法上看,如果水是需要被“治”的,那下文应该列举水的罪状才对,怎么会反过来大说水的美德呢?可很多“学者”讲解时还长篇大论地赞扬这一“治”字,说什么这是教我们炼精化气,是后天返先天的开始。

朋友,佛陀的《楞严经》道出天机。

学习《道德经》要结合《楞严经》,要跳出“棋盘”看棋子——

这些“学者”都是活在“有为法”的“棋盘”里已经根深蒂固,讲的课当然只能停留在“有为法”上,这也是情有可原的,他们停留在棋盘的“世间术”层面也可以理解的。

而老子和佛陀早已跳出“棋盘”,早已出离世间法。《道德经》讲的“上善若水”怎么还会在世间“术技”上呢?所以要注意,解释《道德经》一定要站在老子的高度,要站在离开世间法的高度来说《道德经》。那么这里的“上善若水”是在“道”的层面论述的。

“上善”就是“道”,而“道”是无形无相的,所以只能说“若”水。

因为“道”不好说,所以《道德经》用“水”来打比方。

3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几:接近。

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却甘心停留在最低下、最恶劣的地方,所以水最接近于“道”。这是也是告诉我们,做人也好,成圣也好,最关键的是——不争,处下。这是重点的老子思想,更是佛的思想。

有人为了学明白懂《道德经》,希望老子能给他有邪点化。结果真的给他呈现了一个画面:

宽阔的河流,一头大象在戏水,一个螃蟹追着去咬大象的鼻子。

原来,“上善若水”是《道德经》的重点。

老子在这里依然是借水显“道”——

所谓的“螃蟹”是代表“世间一切恶”;

然而,“上善”是什么?“上善”连“世间一切恶”都能包容的!

既然“上善“连“一切恶”都能包容,请问,她还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所以,这个“上善”就是“道”!就是“大光明藏”啊!就如同成佛的“圆顿法门——包容一切大中小,甚至妖魔鬼怪,这才真正显现出佛法的圆融、圆通,最后达到圆满。

画中的“大象”也是“道”的化身,也是指宇宙“大光明藏”。后文有“执大象,天下往”。

4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世间人说是:居处要善于选择地方;心胸要保持沉静,深不可测;待人要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要格守信用;为政要精简处理,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要善于发挥所长,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

这样的解释还是有点意思的。当然,这只是最浅层的解释。从根本上说——

居善地 地:心地。

心善渊 渊:沉静。

与善仁 与:相处。

言善信 言:行为。

正善治 正:道法。

事善能 事:运行。

动善时 动:觉。

所以:

“居善地”心在自性家园,如如不动;

“心善渊”心是辽阔的太虚沉静广阔;

“与善仁”相处交往,众生平等,无有高下;

“言善信”行为举止,直心道场,守住真心;

“正善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加干涉;

“事善能”随缘不变,运行自然,应缘 不攀缘;

“动善时”念念常在觉中,不怕妄起,就怕觉迟。

5 总而言之,这七善全是在“道”中这一“不动地”说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与下文的“不争”对接得上,否则解释这一章就不能自圆其说。

但是,我这么一解释,可能反而把大家搞懵了。所以,咱们还是降到世俗层面,坐下来说“善”道“善”。

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推崇“善”,把一个好好的【大善】,活生生误导成【世间小善】。你若不相信,请你看看当今社会,站在台上说话的人哪个嘴里不冒几个“善”字?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带着各种业力,从而影响我们的健康,影响我们的事业,市面上流行的消业方法很多,但是绝大多数都是被这个”善“字忽悠了,什么“日行一善”,什么“行善断恶”,最后都是忽悠大家为他们行“善”——供养,放生,义工等等,最后是被愚弄几年,终一无所获,该病的还是病,该灾的还是灾,该难的还是难。身和心是越来越沉重。

6 其实,对于在家人来说,最好的消业方式就是“去习性、化秉性”。首先,一定要花掉小我心量,花掉不良的习气和知见。一定要懂得,一切世间万事万物都是“成住异灭”,“生老病死”地轮转着。哪怕你不听经闻法,也不要太过于执着。如果能听经闻法,学习《楞严经》,了解人身本来面目是没有生死的,就一定能扩大心量,身心得以自在。

不管我们走不走修行路,人人需要这样来不断完善自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拥有再多又怎么样呢?你若不改变认知,你的命运就改变不了。因为习性、秉性决定着我们的命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做美梦。因为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梦想,所以才会不断地去向外追求,向外索取。梦想实现不了,就抑郁寡欢,然后心病、身病一起上;如果梦想实现了,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梦想产生。真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人心知足猪爬墙。

每个人都时时刻刻在修自己未来的人生路:这辈子结束后,下辈子甚至下下辈子的路都已经修好了。

7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

所谓求神拜佛求仙家,来改变命运,无非是在早已设定的人生轨道上的财务和灾难前后移动一下而已,是你的,还是你的;不是你的,还是不是你的。

所以,与其想着用各种方法改变命运,还不如老老实实静下来听听【妙法堂】诠释的《楞严经》、《道德经》,彻彻底底地“去习性、化秉性”。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就是去习性化秉性的最好的方法。当我们把“无我大善”植入自己心里的时候,我们的心态就变了,大我心就会自然而然地升发出来,宇宙能量哗哗哗从宇宙大我中拥抱我。要知道,消业是需要能量的,只有无我善心的正能量才能真正感召宇宙能量助我们消业!

8 分享一个秘法:

善待一切;笑对一切。一切皆有因缘;一切都是我的错;一切都在帮我消业;一切都是镜子里的我自己。现实生活中,我们不管遇到任何事,不管对与错,心中一念:都是我自己,坦然面对,这就是最好的行持。

注意,“一念”的“一”不是一二三四的“一”,而是“道生一”的“一”,也就是“如如不动”的自心佛只要一“动”就是“一”。所以说,一念善心就是起心动念都是善。以后的“一念清静”的“一”也是这个意思。再说,善的关键是“心”,而不是“事”。

佛经中经常说到谁谁谁累世历劫供养了恒河沙数佛菩萨,所以今生得以开悟、成佛。

别以为“供养了恒河沙数佛菩萨”是说他烧了多少香、磕了多少头、建了多少庙,而是说他【善念常生】,也就是【无我大悲】。他用大善觉念,供养了他的自心佛,因此种下了无量的善根。“无我善念 常生”这一点太重要了!

当然,我们通常理解的“善”还在“有为”的层次。《地藏经》说:“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善”的真实义就是“不动”。

9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意思大家都理解错了。

“诸恶”是什么?就是我们所有的妄想,所有的贪嗔痴淫杀盗。

“众善”是什么?就是没有小我妄想,没有贪嗔痴淫杀盗,剩下的就是“众善”,即“大我心”。处在“大我心”中,做什么都是大好事,都是大善事。论心不论事,无为 而无不为。

什么是“不争”?

我们平常也喜欢说“不争”,但我们的“不争”最多只是让步,心里总还是有些不舒服的东西。而要真正的“不争”,就只有处于“不动”的境地。

所以,上面所有的“善”无非都是“不动”地,都是道境。也只有这时候,才能真正地“无尤”,即“无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