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即中国固有之文化学术。其基本含义是针对”西学东渐“而言,没有西学,便没有国学。那些因国学而排斥西学的人,大概不晓得国学是怎么来的。传统中国,有经学、有史学、有道学、有理学、有心学,单单就是没有“国学”。国学是个新事物,是在西方文化学术冲击下,通过对传统学术整理而来的,而这种“整理国故”的方法,大多也借鉴了西方学术方法。

旧时读书人是如何做学问的?由小学入经学,由经学入史学,由经史兼辞章。当今还有几人为了“读经明理”而下这种苦功夫?《三字经》说:“详训诂,明句读”,还有几人知道何谓“句读”?何谓“训诂”?除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开设了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之外,大多数人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

国学在哪里可以学(国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1)

当代之汉语,还是古人之汉语吗?古人何曾说过政治、社会、世界观、方法论这些名词?学术名词有70%的是近世才出现的,而且大多又是“日译”组合词汇,看上去两个都是中国字,但是意思早已不是原先的意思了。种种变故,古人何以知晓?复古主义,永远都是伪命题。没有人可以真正复古,顶多是一种怀旧。

近来发现一个现象:只要写儒家,必然遭来谩骂。倘若你说儒家某些可取,就会有人骂你是满清遗老、奴才思想;倘若你说儒家某些不可取,就会有人骂你崇洋媚外、数典忘祖。这几乎是“铁律”了,何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想大概是由民智不成熟造成的。一帮人继承了“打倒孔家店”之遗风,但是并未认识“救出孔夫子”之目的。另一帮人则秉承了“天朝上国”的信念,要在文化上实行闭关锁国。两种人都是可笑的。

国学在哪里可以学(国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2)

北大的李零教授曾说过:“所谓国学,不过是国将不国之学”。这个论断大体得当,国学就是发生在这么一个“国将不国”,历史上称之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这么一个时代。“天朝上国”的优越感犹在,但又不得不面对“逢战必败”的现实。当时围绕国家之命运前途、民族之命运前途、传统文化之命运前途,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主张全盘西化者

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失败后的领悟,近乎百分之百的人都认为日本必败,连日本人都自认为赢的侥幸。但失败是个事实,从文人士大夫,到街头巷议无不充满沮丧。于是激进派便有了“全盘西化”的念想,他们认为如果能像日本那样,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富国强兵。即使全部采用西方文明,也是无伤大雅的。毕竟国家民族存亡事大,西学东渐事小。两害相权取其轻。

国学在哪里可以学(国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3)

有主张保存国粹者

这是对“全盘西化”的反对,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要辩证地看,“国渣”可以扔进历史的垃圾桶,但是“国粹”必须保存下来。所谓国粹,即排斥糟粕之后的精华。但到了具体实践的时候,由于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以至于精华夹杂着糟粕,糟粕夹杂着精华,全部被他们保存下来了。

于是乎,又有人论:如果把糟粕全部筛篦出去的话,那么精华也将不复存在了。这个观点似乎很符合“阴阳互根”的逻辑,又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原理,因而更具有混淆性。按此君观点来论:一个人生病了,吃药把病菌全部杀死了,是否也意味着生命也不复存在了?很显然这是一种罔顾事实的混沌逻辑。

国学在哪里可以学(国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4)

有主张中西调和者

此派以为:中国有中国的好,西方有西方的好,如果好好相加,岂非更好?表面看上去似乎是朝着“理性”发展,其实这是一种违背立场原则的逻辑。西方人所认为的好,是基于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好。这跟自古以来“上国做派”是不相符的。

什么是上国做派?话说英国遣使来华谈建交,大清礼部接待安排其以“贡使”身份面君。何谓“贡”?藩属国之进献宗主国也。英国外交官很诧异这种安排,这种不以平等国视之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不可能平等建交。英国舰队很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问题,认为不打掉“天国的傲慢”,是不可能有平等的。只是他们没想到清朝太不抗揍了,这才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国学在哪里可以学(国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5)

历史似乎朝着“全盘西化”的道路迈进了,于是又有人惊呼:“日本人还是原来的日本人,朝鲜人还是原来的朝鲜人,甚至是越南老挝印度都还是原来的人,只有中国人早已不是原来的中国人了”。这等论述何等无知?何等肤浅?竟然也能引起轩然大波。一个连中国人都没有搞明白的人,居然说中国人不是原来的中国人了。

考古证明“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之格局”。何谓“多元”,即华夏文化、中华民族从来就不是“单一”的,而是复合型的。从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文明融汇,再到秦汉之大一统,及至今日之五十六个民族大融合。哪一次不是交流、融合、再创辉煌?非要较真的话,商代夏,不是东夷灭华夏吗?周代商,不是西戎灭东夷吗?

国学在哪里可以学(国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6)

试问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心目之中所谓的“中国人”究竟是什么?哪怕单指汉人,汉族又何曾是“单一”的民族?大汉开国皇帝可是正儿八经的楚人。从夏到汉,从汉到中华,这跟民族始终保持着极大的包容性,汲取天下文明之成果乃为我所用,故此能在数千年跌宕中屹立不倒,率创辉煌。如何这般到了洋人就不行了?

历史是个客观实在,它的发展遵循的是客观规律,并不会因为某些人的聒噪而止步不前。那么前方究竟是何方?是全盘西化?是保留国粹?还是中西调和?这跟问题也许民国时期的文人看不清楚,因为他们身处历史洪流之中,但我们是有“后见之明”的。如果再看不清楚的话,只能说是历史知识匮乏了。

国学在哪里可以学(国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7)

新文化运动中曾有人提出:“弃粗取精,去伪存真”。建国之后毛主席也曾说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已然成为新文化建设既定之方针,为何还会有人喋喋不休?这种方针指明,我们既要学习传统文化,又需要学习西方文化,而归根结底是为了能够为今日之中国所用。

党的号召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同时意味着不是要弘扬全部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深入学习,需要区分精华和糟粕,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一言足以以蔽之,有利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之传统文化是为精华,不利于甚至有害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之传统文化是为糟粕。

党的号召是“学习西方先进东西”,这同时意味着不要西方落后的文化,不要西方以然扔进历史垃圾桶的文化。我们需要深入了解,需要区分先进和落后。那么什么是先进?一言足以蔽之,凡是有助于国家民主之进步,有益于人类社会之发展是为先进的,而阻滞发展妨害进步的文化是落后的。

国学在哪里可以学(国学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8)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大众的新文化。不是要回到古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去,而是要借鉴古人的理论,来重建适用于今时今日的伦理道德体系。用农耕文明的价值观,来绑架工业文明社会中的行为,这是不道德的。也不是要拥抱西方世界的伦理道德,而是要借鉴他们的文明成果,来建设我们的国家。通俗的来讲,不需要学着西方人那样信奉上帝,但是用他们的公式我们也能让火箭上天。

马克思告诉我们,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但有先进和落后之别。先进的文化促进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发展。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但凡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文化,都被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只有保持开放性,包容性,取他人之所长,补自己之所不足,才能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散发出勃勃生机。老祖宗的俗语告诉我们,鞋子好不好,只看合不合脚。有些东西看着是不错,但是不合适也是不行的。

漫谈国学:国学还有哪些称谓?

漫谈国学:传统学问的入门功夫

漫谈国学:国学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