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乍起又停是什么意思 34风乍起(1)

一,冯延巳兄弟改写遗诏只为讨小

冯延巳为了讨小,竟然篡写了先帝李昪的遗诏,冯延巳和冯延鲁也算胆子太大了。但是,皇帝李璟却饶过了他们。

原因很明白:第一,君臣都是文学青年,有共同爱好,喜欢填词。第二,是篡写的诏书,已经发出去了,没办法收回;第三,是他们没有体会到人口自由买卖的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他们是人口自由买卖的受益者。最突出的一点,目的就是多买几个小老婆而不受法令的禁锢。

风乍起又停是什么意思 34风乍起(2)

南唐开国皇帝之墓

冯延巳干了这桩事,惹翻了正直大臣萧俨。萧俨是个非常耿直的大臣。他愤怒地说,这一定是冯延巳兄弟干的,先帝在世时是严禁人口买卖的,一定是冯延巳冯延鲁两兄弟加上去的。当初,冯延巳兄弟上奏章时,先帝在奏章上涂三划,现在在宫中肯定找得到这篇奏章。看了就知道先帝是对人口买卖什么态度了。

李璟派人去找,找到了,果然像萧俨说的。可惜诏书早已经发出了,没办法废止了,买卖人口的办法从此在南唐盛行起来。南唐又居繁华的江南,奢侈享乐,骄奢淫逸的风气因此迅速传播开来,青楼酒肆遍布南唐街巷,无疑替达官贵人们奢靡腐败的生活作风提供了沃土,也为当时的填词作赋,写文绘画提供了无限素材。

萧俨这样的大臣不喜欢文学,当然得不到喜欢文学的李璟的关注,被疏远了。再好的声音也被风花雪夜,歌馆楼台的靡靡之音之音淹没了。而南唐盛行诗词歌赋,自中主,后主以下,无不写诗填词,抒发情怀。

二,李璟即位后,宫中有五个贪赃枉法,胡作非为的佞臣,其中就有冯延巳

南唐民众给他们取名叫"五鬼",足见其招人愤怒。李璟喜欢文学,冯延巳正好擅长此道。因此兴趣相投,君臣唱和,完全忘记了该干的正事。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李璟居然让冯延巳当了宰相。

风乍起又停是什么意思 34风乍起(3)

南音腔调训练图

李璟的任命,让喜欢填词作赋,歌呤风月,抒发情怀的冯延巳丞相免为其难,政事搞得一団糟,也不想想,饱读诗书的文人怎么会变成治国栋梁。很快,南唐政局一遍混乱,李璟皇帝叹了口气,还得自己来收拾残局。

三,冯延巳是怎么上了南朝政坛的呢?

冯延巳早年是吴国的秘书郎,与宰相徐知诰(李昇)之子李璟是好朋友,至徐知诰改姓认了唐朝为祖后,于937年代吴建后唐,他当了齐王李璟的元帅府掌书记。李璟即位(943年)后,他当了户部侍郎。这本是大有作为的位置。但是,全被他的填词作文给弄得不成样子。在仕途上也只有那点文才得来的名声支撑着,方得俸禄无虞。

冯延巳历李昪,李璟,李煜三朝,他与后面的二个被称为"一冯二主"。在词坛上,他们享有崇高声誉,对宋词的发展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四,冯延巳的出头在于靠自己的进取中原的计划而受重用的,他常以一统天下为已任,因而受到李昪抬举。

这当然要追溯到先帝李昪时期。——他追随李昪打仗,也因此看穿李昪的性格,有次李昪打仗损失了2000多人,难过得吃不下饭。被冯延巳非常看不起。他看得起的是李璟,几万人在外打仗,李璟照样喝酒吃饭。他说李璟比李昪强多了。

风乍起又停是什么意思 34风乍起(4)

五代十国时期的对战图

此时,北周已经强大起来,南唐与北周作战屡败屡战,但是,还是向北周称臣。冯延巳同别人谈论时,称北周为大朝,南唐为小朝。让常梦锡嘲笑不止:"你不是要一统天下吗?何必有大朝小朝之说?"冯延巳也就闭口不言了。时局不可测,于他又如何。冯延巳被拜户部侍郎,但他不谙练政务,当南唐兵败福州,再失湖湘,丧失江北时,他被三次罢相,晚年心情孤凄抑郁,于北宋开国之年病卒于金陵。

五,冯延巳在政坛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但在当时的词坛上却建树非常,立异标新,是南唐词作家里的佼佼者。

他将晚唐以后的宛约词风又推向未来,前进了一大步。这从他的两首《鹊踏枝》里可窥面貌:

梅花繁枝千万遍,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一向凭阑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风乍起又停是什么意思 34风乍起(5)

在诗词里面呼唤回来的意境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思恋,离愁,浊酒,笙歌,独自不凭栏,凄美一把抓。把男女的爱情,愁思都写出来了。有许多雨中丁香的韵味……这种感情的境界,通过景物意想的勾勒来表达情思 ,让人流连忘返,与此俱悲,缠绵凄清。

花前失却游春侣,独自寻芳。满目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

林间戏蝶帘间燕,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

这样的身世苍凉,悲怆情怀,断然是不能治国安民的。这也是他为官的障碍和羁绊。若非有意,便是无情。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可挼红杏蕊。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这首《谒金门》,一美掩百丑。

风乍起又停是什么意思 34风乍起(6)

美丽的诗词就是清水出芙蓉

冯延巳在政治上非常龌龊,令时人诟病,但后人读了他的词后,就关注他的词了,不去计较他的为官为人处世处事了。自此之后,北宋词中也少有人超过这两三句词的境界和蕴含。几乎都记得"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而忘了他的不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