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年—1155年) ,号易安居士,汉族,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人,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所以前期词多写其悠闲生活情趣。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夫妇从北方逃往江南。途中,夫妻俩花费无数心血才收集整理起来的金石书画毁失殆尽。到江南不久,丈夫不幸病逝。从此,李清照成了一个因国破家亡而孤苦无依的寡妇。在以后的岁月里,她怀着一颗破碎的心,过着贫困凄凉的生活,直至寂寞悲凉地离开人间。因此,李清照的后期作品,多表现伤离感乱、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的名篇之一。集中体现了她晚年孤苦无依、悲哀愁闷的处境和心情。

李清照的声声慢看见了什么 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抒发了一位孤苦无依的寡妇晚年的悲凉和哀愁(1)

声声慢

[宋]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声声慢看见了什么 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抒发了一位孤苦无依的寡妇晚年的悲凉和哀愁(2)

这是一首缠绵哀婉的慢词,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的开端用十四个叠字非比寻常,真是奇思妙想。同时,这七组叠词有排空而来的怨情,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效果。似泣如诉,笼罩全词。从词意来看,“寻寻觅觅”写动作,“冷冷清清”写环境,“凄凄惨惨戚戚”写心情。词人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孤寒无托。从结构来看,举动、环境、心情三者横向循环,纵向延伸,构成全词的骨架。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写气候,是悲秋时节,着眼忽冷忽热、反常多变;写心情,突出烦闷难熬。明写气候反常,暗写心情痛苦。与其说是气候反常引起的心情烦躁,不如说是心情烦躁,更敏感于气候反常。气候异常与心情烦躁互为因果,环境与心理交互生发,将内心的孤苦表达得十分真切。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上句写喝酒,是借酒浇愁;下句写秋风,是秋、愁一体。酒是淡酒,明写酒无味,暗写心中苦;“三杯两盏”,不定数字,显示无意于酒;风是傍晚疾风,明写秋风萧瑟,暗写秋愁正浓。“怎敌他”三字,将酒与疾风巧妙相连,通过酒力敌不过风力,表现借酒浇愁愁难消,秋风袭人愁更浓。虽然做了借酒消愁的排解之努力,但凄寒之感仍不可解。真是雪上加霜,环境层层压迫,外力重重摧折;正是诗人历遭劫难,备受痛苦的形象写照。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把苦难与离乱结合起来,借旧时相识的大雁回归,寄托自己流落他乡的凄凉身世。大概是秋天南去的候鸟,也是古人心目传情达意的信使。闻声望雁,是寻求感情的寄托。但看到北雁南飞,却勾起她对故国、故乡、亲人、往昔乐事的无限追怀和向往;这追怀、向往与眼下的处境相对照,就使她更加伤心。“旧时相识”,是在痛苦的心田上生发出来的错觉、幻觉。这本是望雁时的偶然闪念,但却使她更具体地回想起过去与丈夫两地传书、情意缠绵的情景,于是她的心就更加破碎了。

李清照的声声慢看见了什么 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抒发了一位孤苦无依的寡妇晚年的悲凉和哀愁(3)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黄花满地,是深秋残景,不言情,情自生。“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这是明写花,暗写人,是自喻,是象征。黄花的遭遇、命运。也就是词人的遭遇、命运。国破家亡,孤单凄凉,颇为难答的一问:“如今有谁堪摘?”看似问花,实则问人。反讥肯定,语调中满含绝望。一切不可收拾,一切百无聊赖。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窗独坐,是人物特写镜头,使人想见词人麻木痴愣、魂不守舍的神情。无亲朋,无故旧,无去处,无寄托,只好守着窗儿,闷坐自苦。“独自怎生得黑!”一句呼出,声自心出,只能盼这一日尽快消逝,但是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更为难过,是内心凄苦无从排解的自然流露。是对苦熬时光、度日如年的心理状态的深刻揭示。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用典型秋景,内外并举,物我相呼,再造悲凉氛围。落叶飘零,淫雨烦心。白日苦熬,好容易挨到黄昏,想不到又添上梧桐细雨。这点点滴滴,不是落到地上,而是敲击在词人破碎的心上!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怎能熬过漫漫长夜?写出了从白昼到黄昏都是这种无尽无休的孤凄寂寞之感。

李清照的声声慢看见了什么 李清照的词声声慢抒发了一位孤苦无依的寡妇晚年的悲凉和哀愁(4)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在这里,词人用高度概括的笔力、画龙点睛的手法收结全词。

“这次第”是总结全词所历叙的种种情事,包括触景伤怀、遣愁无计、雁过伤心、憔悴堪摘、独守窗儿、梧桐雨滴,种种哀感纷来,这诸多感受自然不是一个“愁”字能包含得尽的。

全诗以突兀的开头,继而借一些典型的凄凉物象,用舒缓婉曲的絮语诉说愁情,一层层推进,将个一“愁”字推出,用“怎一个”反问,将愁情推向高峰。不仅抒写了一时一地的一己之情,而且还展现出通过有限来表现无限的艺术创作功力。寄托了极其深沉的家国之思,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