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翻开他的履历,你会发现人家真的是才华横溢,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急流勇退褒义还是贬义?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急流勇退褒义还是贬义(急流勇退的首辅)

急流勇退褒义还是贬义

杨廷和翻开他的履历,你会发现人家真的是才华横溢!

十二岁:乡试中举,十九岁:中进士,四十八岁:入阁大学士,五十三岁:出任首辅,六十九岁,辞官回乡,七十一岁:在家病逝!

我们经常把很小就会读书写字、聪明机灵的小孩称为神童,要是按照这个标准,杨廷和就是一个超级神童。

杨廷和,四川新都人,生于官宦之家,如果你翻开他的履历表,就会发现杨廷和先生保持着一项惊人的纪录——考试纪录。

杨廷和小时候实在太过聪明,八岁就通读四书五经,吟诗作对,搞得人尽皆知,当地的教育局长认为让他去当童生、读县学实在是多此一举,浪费国家纸张资源,于是大笔一挥直接让他去考举人。

中国考试史上的一个奇迹就此诞生。

成化七年(1471),杨廷和第一次参加四川省乡试,就中了举人,这年他十二岁。要是范进先生知道了这件事情,只怕是要去撞墙自尽的。

第二年,十三岁的杨廷和牵着他爹的手,到北京参加了会试,同期考试的人看到这一景象,倒也不怎么奇怪,只是聊天的时候经常会问他爹:

“你考试怎么把儿子也带来了?”

事实证明,中国到底是藏龙卧虎、浪大水深,在四川省出了名的杨廷和到了全国就吃不开了,这次考试名落孙山。可这位杨兄实在很有性格,他不信邪,居然就不走了,就地进了国子监读书,放话说,不考上就不回去。

杨廷和就这样待在北京,成为了一名北漂,但他漂得很有成就,六年后他中了进士,读书期间还顺便勾走了他的老师、国子监监丞黄明的女儿。

六年时间不但解决了工作问题,连老婆都手到擒来,真是不服都不行啊。

之后杨廷和的经历更是让人瞠目结舌,他二十岁被选为翰林,二十一岁翰林院毕业,三十二岁开始给皇帝讲课(经筵讲官),四十三岁就成为了大学士。他升官的速度用今天的话说,简直就是坐上了直升机。

杨廷和在成化十四年中进士,在成化十四年(1471)61832198 人,在这一年一共考中350人,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2015年全国计划招博士73000人,那么,杨廷和这个进士,换现在按比例来算,差不多比现在考博士难50倍。(我还没算人家是两年一考)

而且他那年只有19岁。

到了正德二年(1507),刘健和谢迁被赶走后,他正式进入了内阁,帮整天玩得不见人影的皇帝代写文书,当时的圣旨大都出自于他的手笔。

杨廷和不但脑筋灵活,人品也还不错,他很看不惯刘瑾那帮人,但又不方便明讲,有一次给皇帝讲课时,他突然冒出来这样一句话:

“皇上应该学习先帝,远离小人,亲近贤臣,国家才能兴盛。”

朱厚照哪有心思听课,嗯嗯两句就过去了。

这句话从朱厚照的左耳朵进去,从右耳朵飞走了,却掉进了刘瑾的心里。

小人不就是我,贤臣不就是你吗?

这就是刘瑾先生的对号入座逻辑。

他勃然大怒,连夜写好调令,把杨廷和调到南京当户部侍郎,南京户部哪有什么事情做,只是整天坐着喝茶,这种调动其实就是一种发配、打击报复。

可是杨廷和的反应却大大出乎刘瑾的意料。

这位仁兄接到调令后,一点也不生气,乐呵呵地收拾东西就去了南京。这下子刘瑾纳闷了:这杨廷和贬了官还高兴,到底盘算啥呢?

肯定有阴谋!

刘瑾又用上了当年对付王守仁那一招,派人暗中跟着杨廷和,看他到底玩什么花样!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跟踪的人发现,杨廷和一路去南京,不但没干啥事,连一句怨言都没有。刘瑾听到汇报,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没有再找杨廷和的麻烦。

刘瑾同志,你的道行还是太浅了点啊。

答案终于揭晓了,不久之后的一天,朱厚照先生退朝时,突然问了刘瑾一句话:

“杨学士人呢?”

刘瑾懵了,连忙回答:

“在南京!”

朱厚照一听就火了:

“他不是入阁了吗?!怎么又跑去南京了,赶紧把他给我叫回来!”

于是没过几天,杨廷和又回到了北京,继续当他的内阁大臣,还是和以往一样,啥也没说,也就当是公费旅游了一趟。

杨廷和得意了,刘瑾却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刘先生应该调查过杨廷和,可他看档案不仔细啊,这位仁兄哪里知道,杨廷和曾经当过一个重要的官——詹事府的詹事。

大家要知道,詹事府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它的主要工作是辅导皇子读书,当年朱厚照做太子的时候,对杨廷和的称呼是“杨师傅”。

人家“杨师傅”根基牢固,还有皇帝撑腰,刘公公连河有多深都不知道,就敢往里蹚浑水。失策,失策!

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叛乱,以诛杀刘瑾为旗号。杨廷和起草赦免犯罪的诏书,杨一清的老部下仇钺第一时间带兵打过去了,安化王也是草包,完全不是对手,一下子就全军覆没。同年,张永冒死揭发刘瑾的罪行,在酒宴上行为失态的他,终于麻痹了刘瑾的神经,当他看见刘瑾走出大门后,那醉眼惺忪的神态立刻荡然无存,所有的智慧和勇气一瞬间都回到了他的身上。

动手的机会到了!

“陛下,我有机密奏报!”

拼死一搏!

喝得七荤八素的朱厚照被这声大喊吓了一跳,他好奇地看着跪倒在地的张永,打开了那封杨一清起草的文书。

文书上的罪名大致包括企图谋反、私养武士、私藏兵器、激起兵变等等,反正是哪条死得快往哪条上靠。看见朱厚照认真地看着文书,跪在下面的张永顿时感到一阵狂喜,如此罪名,还怕整不倒你!

可他等了很久,却一直没有任何回音。

张永纳闷地抬起头,发现那封文书已经被放在一旁,朱厚照的手中又端起了酒杯。

朱厚照发现张永看着自己,便笑了笑,说了几句话,也算给了张永一个答复。

这是一个载入史书的答复,也是一个让张永不敢相信自己耳朵的答复。

“这些事情不去管它了,改天再说,接着喝酒吧!”

事前,张永已经对朱厚照的反应预想了很久,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等到的竟然是这样一个答复!

张永怀疑自己听错了,可当他看见自斟自饮的朱厚照时,才确知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处境!

话已经说出口了,宫中到处都是刘瑾的耳目,明天一早,这番话就会传到刘瑾的耳朵里,到时必定死无葬身之所!

怎么办?!怎么办?!

张永终于慌乱了,他浑身都开始颤抖,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他想起了半个月前密谋时听到的那句话。

“绝不可后退!以死相争!”

都到这份儿上了,拼了吧!

他突然脱掉帽子,用力向朱厚照磕头,大声说道:

“今日一别,臣再也见不到皇上,望陛下保重!”

朱厚照终于收起了玩闹的面容,他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你到底想说什么?”

“刘瑾有罪!”

“有何罪?”

“夺取大明天下!”

好了,话已经说到头了,这就够了。

然而张永又一次吃惊了,因为他听到了这样一句回答:

“天下任他去夺!”

这下彻底完了,这世上竟然有如此没有心肝的人啊!

张永绝望了,一切看来已经不可挽回,一个连江山社稷都不放在心上的人,还有什么是不可割舍的呢?

不!还有一样东西!

霎时,浑身所有的血液都冲进了张永的大脑,有一个回答,可以挽救所有的一切!

“天下归了刘瑾,陛下准备去哪里?!”

朱厚照的笑容僵在了脸上,他这才意识到了一样自己绝不能不要的东西——性命。

刘瑾夺了天下,自己要去哪里?能去哪里?!

玩了五年、整日都没有正经的朱厚照终于现出了原形,他的脸上第一次浮现出杀气:

“去抓他,现在就去!”

刘瑾伏诛,杨廷和等便论功晋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朱厚照荫封其子杨恒为中书舍人。

正德七年(1512年),李东阳致仕归乡,杨廷和接任内阁首辅。

张永诛除刘瑾后日益骄满,他捉了一名臂上刺龙的男子作为大功,援用以太监刘永诚之例,企图得封侯爵。杨廷和说:“刘永诚的侄儿刘聚是因为战功才封为伯,连及刘永诚,也不是他自己受的封赏。”张永这才罢休。彭泽将要西讨鄢本恕时向杨廷和问计,杨廷和说:“凭你的才干,平贼不是难事,该防备的是太早班师。”彭泽后来击杀鄢本恕等,立即班师,而叛军余部又纷纷聚集,无法压制。彭泽已经动身又留了下来,这才感叹道:“杨公的先见之明,我比不上呀。”

乾清宫发生灾害,杨廷和请朱厚照避居侧殿,下罪己诏,并求大臣上书直言。借此机会,他和同僚们一起上书,劝武宗早朝,用膳以后,要亲自到祖庙举行祭祀,对两宫太后要更加孝敬,勤于每天的经筵讲习。又当面建议广开言路,了解下情,收还边疆亢兵,革除侵害百姓的宫市,关闭皇家商店,放出宫内的僧人,减少修建的工程,裁削织造的项目,共十多条,都很切中时要。但朱厚照没有看奏疏。

不久,杨廷和因父亲去世请奔丧回家,朱厚照不许。经多次请求才得到允许,朱厚照派宦官护送他回乡。不久又召他出来,杨廷和多次上书推辞,才得获准。阁臣能为父母完全守丧(丧期三年),从杨廷和开始。

丧期结束后,杨廷和就应诏入朝。朱厚照当时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者回赐杨廷和羊肉、美酒、银币。杨廷和上书致谢,并请朱厚照回京,朱厚照未予答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到塞外请求。朱厚照已命宦官谷大用把守关门,他们只好回来。朱厚照命令在他回京时大臣要自做旗帐欢迎,杨廷和拒绝,朱厚照又派使臣告知自己的意思,杨廷和坚决不听,这才作罢。

当杨廷和执政时,朱厚照长期不理朝政,放心大胆地在大同、宣府、延绥间游玩,朝廷大事多有缺失。杨廷和未尝不劝,但朱厚照一概不听。杨廷和也无法坚持己意,不停地上奏,因此心情忧郁,很不满意,几次称病求退,都未获允许。宦官谷大用、魏彬、张雄及其义子钱宁、江彬等人,非常放肆、专横。杨廷和虽然没被他们压服,但也无法对其有所制裁,他自己也只能稍稍“自安于位”。

正德十四年(1519年),御史萧淮告发宁王朱宸濠谋反,钱宁等人还包庇他,攻击萧淮挑拨离间。杨廷和请仿效宣宗当年告诫赵王朱高燧的旧例,派遣亲近大臣带前往告诫,并收回其卫队,但使者还没到朱宸濠就已起兵叛乱。朱厚照想率兵亲征,杨廷和等竭力劝阻。朱厚照竟自封官职,化名朱寿,统率京军和各路边防军南下讨,命廷和与大学士毛纪驻京防护。后因为乾清、坤宁两宫工程完毕,朱厚照开恩封赏,拟登用杨廷和一子为锦衣卫副千户,杨廷和推辞。当时杨廷和本应起草大将军南征的敕谕,但他不肯起草,朱厚照心里很恼火。等到他推荐南京吏部尚书刘春办理东阁中诰命起草一事时,朱厚照就以杨廷和偏护本乡人为理由,严厉批评他。杨廷和上书谢罪,并请罢免自己,朱厚照不许。少师梁储等请连自己一齐罢免,也未获准。杨廷和正称病不朝,朱厚照就传旨南下。

朱厚照南下以后,两次改定元旦。杨廷和把持朝政,很注意镇静、沉稳,为朝野上下所佩服。前后数十次上疏请求朱厚照回京,朱厚照都不理睬,回师后又在通州停下。杨廷和等列举旧例,请朱厚照还京,在宫内殿上接受献俘,然后将朱宸濠等正法,而朱厚照已患病,急令杨廷和等前往通州听命,就在行宫里杀朱宸濠等,然后朱厚照才回到京城。

正德十六年(1521年)正月,朱厚照在郊祀时吐血,被马上拉回宫中,一月后病情加重。当时朱厚照无子,司礼监太监魏彬等到内阁说,太医已无能为力,请拿出万两银子从乡村中招募名医。杨廷和心中知道他们的意思,却不答他们的碴,而是含蓄地以伦理等级秩序的问题暗示,魏彬等唯唯听命。同年三月,朱厚照驾崩。杨廷和引《皇明祖训》“兄终弟及”为据,请立武宗从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即明世宗)继统,得到皇太后(孝康敬皇后)张氏准许,由其拟发遗诏,迎候朱厚熜自兴王府所在地安陆府(今湖北钟祥)回京继位。

杨廷和根据遗诏命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挑选各营兵马,分布在皇城的四门、京城的九门及南北要害地带,厂、卫御史安排他们的部下四处巡逻防备。又传达朱厚照遗令,裁汰威武营的各团练部队;周边部队入卫京师的都给以重赏,然后各归本镇;废除皇家商店和军门办事官校,原办事人员全部遣回家乡所在的卫所;哈密、吐鲁番、佛郎机各国进贡使臣都给以奖励,送他们回国;豹房的番僧及少林僧、教坊的乐队、南京的快马船等,凡不是经常例设置的,一切都被裁撤、解散。又按照武宗遗诏,释放南京被逮捕、关押的囚犯;送回各地进献的女子;停止京城里不急需的工程建设;收回了宣府行宫中的金银宝贝,放回到内库中。这些措施使朝野上下人心大快。

杨廷和总揽朝政三十七日,朱厚熜才入京登上帝位。杨廷和起草了登极诏书递上去,文书房的官员忽然到内阁来,说想把诏书中几件不便利的事删除。杨廷和说:“以前有了不同意见,你们动不动说是陛下的意思。现在也是新天子的意思?我们一会祝贺新天子即位后,当面上奏,要问一问是谁想删削诏书草稿。”蒋冕、毛纪也相继陈述利害,来人无言以对。过后诏书发布下来,正德年间的弊端几乎被淘汰净尽。所裁减的锦衣各卫所、内监局的旗校工役人数达十四万八千七百,节省漕运粮食达一百五十三万二千余石,那些宦官、义子及奉特别诏命而侥幸做了官的人大半以上被排除了。朝廷内外都称颂新天子是个圣人,并且称赞杨廷和的功德。而那些丢了官的人们对杨廷和恨入骨髓,杨廷和上朝时有人身带利刃在轿旁窥视。朱厚熜知道后,命令从京营中选一百名士卒保护廷和出入。

朱厚熜到经筵讲习,杨廷和负责经筵事宜。编修《武宗实录》,也由杨廷和担任总裁。杨廷和此前已被加封为特进,一品官满九年时,同时领取大学士的俸禄,朱厚熜亲自颁布敕令做了表彰。此时,杨廷和又被加封为左柱国。朱厚熜再三召见他谈话,对他格外加以慰劳。杨廷和因此更加想要有所主张,便提拔正直的官员上来,在朝廷中分掌各种事务。

给事中、御史们递上奏章检举了王琼的罪证,王琼被投入京城的大牢中。王琼于窘迫之下上书攻击杨廷和,来为自己开脱。法司用奸党的条例判王琼死刑,王琼极力为自己辩护,得以减免罪过,充军边疆。有人怀疑法司断案得到过杨廷和的示意。正好石珤以礼部尚书的名义掌詹事府事务,即将改任吏部尚书,杨廷和又奏请朱厚熜改派他掌管詹事司的诰敕。有人因此说杨廷和太独断了。然而杨廷和认为朱厚熜虽然年轻,但天性灵明,所以他自信可以辅佐朱厚熜致天下于太平,因而事事都有所劝谏。

钱宁、江彬虽然被杀,但张锐、张忠、于经、许泰等的官司久不能决。杨廷和等人说:“不杀了这些人,国家的法律就不算正大,天下的公道就不算彰明,祖庙的神灵不安,百姓的心里不服,祸乱的根源还算未除,太平政治就不会实现。”朱厚熜于是命令抄没了他们的家产。杨廷和又上书请朱厚熜严肃对待上天的告诫,遵循祖上的家训,弘扬孝道,善保身体,教育人民知理行义,自己也要勤于学问,谨慎地发号施令,严明地推行赏罚,任用人要专一,不好听的劝告也要听,亲近好人,节约财用。其中言语大多正直、切实,朱厚熜都优诏允准。

在此之前,朱厚照驾崩,杨廷和起草遗诏,说“皇考孝宗敬皇帝亲弟兴献王长子某(明世宗朱厚熜)”,按照辈份、排行应该立为皇帝。按照《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条例,在宗庙里祭告祖宗,向慈寿皇太后告请之后,可迎接他来即皇帝位。既而让礼官奏上登基即位的礼仪程式,请新皇帝由东安门进入文华殿小住。次日,百官数次递上劝进表,等新皇帝答应后,再选择吉日即位。劝进表文字都按照皇子继位的惯例。朱厚熜看了礼部的奏章,说:“遗诏让我即皇帝位,没有让我做皇子嘛。”等到了京师,停在城外不进去。杨廷和坚决请求按礼部拟定的仪式办,朱厚熜不听,竟到行殿中接受了劝进表,由大明门直入京师里边,拜见了大行皇帝的神前案几,中午就即了帝位。

诏书草稿中说到“接受皇兄的遗诏入宫供奉宗庙”。朱厚熜犹豫许久,才表示“可以”。过了三天,派遣官员前去迎接朱厚熜的母亲兴献王妃。没多少天,让礼官讨论兴献王神主的称号。杨廷和拿出汉代定陶王、宋代濮王的故事递给礼部尚书毛澄说:“这是足够的根据了。应该让皇上尊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另外改立益王的第二个儿子崇仁王为兴王,供奉献王的祭祀。对此有不同意见的人就是奸臣邪佞,应当杀掉。”进士张璁与侍郎王瓒说,朱厚熜入继的是皇帝位,不是做了别人的后裔。王瓒含蓄地提到这一点,杨廷和怕他干扰了讨论,就把他改派到南京任职。

五月,毛澄综合大臣们的意见做出决议,和杨廷和所说一样。朱厚熜不悦。但是每次召见杨廷和时还是从容自得地赐茶慰问,想改定献王的尊号,杨廷和最终不肯顺着朱厚熜的想法来。朱厚熜于是下达指示让大臣们再次讨论。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一起上书说:“前代过继的君主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合乎典礼,只有宋儒程颐的《濮议》,表达了最正确的道理,可以作为千秋万世的师法。

至于兴献王的祭祀,虽有崇仁王主持,以后生了皇子,还是把第二个皇子作为兴献王的后人,再改封崇仁王为亲王。这样,无论天理还是人情,两全其美,没一头有缺憾。”朱厚熜更加不悦,让他们从古籍中广泛考证,一定求得至当才是。杨廷和与蒋冕、毛纪又说:“三代以前的圣人莫过于舜,没听说过他怎么尊崇自己的生身父亲瞽叟。三代以后的贤君莫过于汉光武,也没听说过他尊崇他的亲生父南顿君为皇帝。希望皇上向舜帝、光武帝学习,那么陛下的品德就不会有玷瑕,陛下的孝心也可以光大于天下了。”毛澄等人也再三上奏,坚持原来的决议。朱厚熜将这些奏章留中。

七月,张璁上书说应当是继承皇位,而不是过继给人当后裔。朱厚熜让司礼太监拿了张璁的奏章给杨廷和看,说这种议论既遵守祖训,又依据古礼,应该听取。杨廷和说:“秀才怎么知道国家的重大事务。”又将奏章送回宫中去。不久,朱厚熜到文华殿召见杨廷和与蒋冕、毛纪,给他们一个亲笔指示,要他们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为皇帝、皇后。杨廷和回家后上书说:“《礼》说:在前为君的就是父母,亲生父母应称为伯父母或叔父母。不仅丧服等次要降格,称号也应有不同。臣不敢阿谀奉承,顺着圣旨办。”又密封归还了朱厚熜的手诏。朝臣们也都坚持原先的决议,朱厚熜就是不听。

等到九月份,兴献王妃到了京城,朱厚熜亲自确定仪式,由中门入城,访问祖庙,又再次说明想尊称兴献王、王妃为皇帝、皇后。杨廷和说:“汉宣帝继汉昭帝即位后,加史皇孙、王夫人谥号为悼考、悼后;光武帝往上承继汉元帝的统绪,巨鹿、南顿君以上立庙于章陵,都没有追加尊号。现在如果追加兴献王、母妃的尊号为皇帝、皇后,与孝庙、慈寿并列,就是忘记了先皇帝而看重亲生父母,采用私人间的情感而放弃国家的大义。我们这些大臣对此无法推卸责任。”就此自请罢免官职。大臣谏诤的有一百多人。朱厚熜迫不得已,于是在嘉靖元年(1522年)下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王、王妃为本生父母,不称为皇帝、皇后。

在这段时间里,杨廷和先后四次把朱厚熜的亲笔批示密封退回,坚持自己的意见,上了近三十篇奏章,朱厚熜常常愤愤不平。他身边的亲近人物因而得以批评说杨廷和放肆,失掉做臣子的礼仪。谏官史道、曹嘉于是交互劾奏杨廷和的罪过。朱厚熜虽然将二人稍作贬谪,以抚慰杨廷和,但心中已不对其尊敬如前。不久后,朝廷评定辅立新君的功绩,朱厚熜封杨廷和与蒋冕、毛纪为伯爵,年禄一千石,杨廷和坚决谢绝。朱厚熜改为荫封其家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他又推辞不受。朱厚熜认为封赏太轻,改加为荫封四品京官世袭,杨廷和又推辞。适逢杨廷和复职满了四年,朱厚熜就破例加封他为太傅,他又四次辞罢。朱厚熜还特地颁发诰敕对他予以表彰,并在礼部为他赐酒宴一次,九卿都参加作陪。

朱厚熜很喜欢请僧、道设斋坛祈祷。杨廷和极力劝说,引用梁武帝、宋徽宗的事例来做论说。朱厚熜优旨采纳。当时江南欠收,宦官又请求派人到那里督办织造。工部及给事中、御史提出谏劝,朱厚熜不听,催促内阁为此起草命令。杨廷和等人不接受命令,并且极力说江南百姓贫困,财富枯竭,请不要派遣宦官前去。朱厚熜这下催得更急,并告诫杨廷和不要执拗、干扰这件事。杨廷和竭力争辩说:“我们几个人同满朝大臣、谏官说的话陛下不听,却愿意听二三个邪佞的话,陛下能跟这二三个小人一起治理祖宗打下的天下吗?

况且陛下以为织造是历朝的旧例,不知道洪武以来哪有这旧例,只不过创始于成化、弘治年间罢了。宪宗、孝宗爱护人民、节约财用的好政策不少,陛下不去采用,偏偏仿效这不好的措施,这是为什么?陛下即位的诏书,把宦官侥幸的门路堵塞得差不多没有了,天下人正在传诵陛下的美德,现在忽然出现此事,怎么能向天下人取信呢?”他进而请追究拟写圣旨的是什么人,怀疑有人假借御批的名义偷偷地推行他的个人主张。朱厚熜为此道歉说自己不仔细,让他们告诫所派宦官不要放肆便好。此事最终还是没能制止。

杨廷和曾屡次上书请求退休,至后来更加坚决。他又因为兴献王称考与否一事与朱厚熜产生矛盾,在奏章中透露自己的不平之气。

嘉靖三年(1524年)正月,朱厚熜听任杨廷和离去,并责备他批评因为言语的不同归咎于君上,不符为臣之道。不过仍然赐他加盖玉玺的书券,照常例供给他车马、钱粮、护卫人员,重申以前荫封一子锦衣卫指挥使的授命。给事中、御史纷纷请求挽留杨廷和,朱厚熜都不予答复。

杨廷和离开后,朱厚熜才开始讨论称孝宗为“皇伯考”。此时,杨廷和的儿子、翰林修撰杨慎率领众大臣跪在左顺门外哭争此事,遭到杖责,贬往云南。过后,大臣王邦奇诬蔑杨廷和与其次子、兵部主事杨惇,女婿、修撰金承勋,同乡人、翰林侍读叶桂章与原兵部尚书彭泽的弟弟彭冲相互勾结、请托,上述诸人全被抓进诏狱中,经审讯没有实据后,才被释放。

嘉靖七年(1528年),《明伦大典》修成,朱厚熜重定议礼诸臣之罪,杨廷和被定为罪魁。朱厚熜降敕称杨廷和“为罪之魁,以定策国老自居,门生天子视朕”,将其削职为民。

嘉靖八年(1529年)六月二十一日(7月25日),杨廷和病故于新都,享年七十一岁,以平民礼下葬新都城西父亲杨春墓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