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6日报道称,新西兰政府发布的最新指南首次允许跨性别运动员基于自己的“性别认知”参赛。新西兰政府强调,该指南旨在增加对跨性别运动员的包容性。

这就意味着像劳雷尔·哈伯德(哈伯德在“性别转换”之前曾是男子举重运动员,但在国际赛场上的成绩平平,2017年参加女子组比赛后,先后在各类比赛中摘得“六金一银”)一样的运动员,出现在赛场上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而这对其他运动员来说公平吗?

跨性别者考试(允许跨性别者参赛)(1)

就我个人而言,按照当前的赛事规则,就这件事,我是极力反对的。是因为我对跨性别者有偏见吗?还是我缺少包容性?

都不是!因为竞技体育本就难以追求包容性与公平性的两全!而我维护体育竞赛的公平性!

>首先什么是跨性别者?

“跨性别者”是指在性别认同、性别表达或性别行为方面与出生时指定的生理性别不符合的人士的总称。

性别认同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是男性、女性或其他性别的内在看法;

性别表达是指一个人通过行为、衣着、发型、声音或身体特征与他人交流性别认同的方式。

跨性别者考试(允许跨性别者参赛)(2)

简单来说,就是生理是男是女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内心的认知。

比如,一个生理男性的人,觉得自己内心是个女性,也更喜欢女性化的装扮,那他就是跨性别者。

正是因为自我认知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就出现了另一种现象:那就是跨性别分支的复杂多样性。

比如变性者、异装者、性别酷(性别定义为介于男性和女性之间的某个区域),以及其他类型。

跨性别者考试(允许跨性别者参赛)(3)

图中这些属于跨性别者

看到这我想肯定有人觉得,这不就是有病嘛,治治就好了。

那还真不是。

根据国际通用的医学标准,跨性别并不属于精神疾病,他们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性别,并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感到痛苦或功能失调。

即:跨性别≠有病,

不过对这些人而言,最重要的问题是来自社会或家庭的歧视。但这个不是我这次想讨论的问题。

>跨性别运动员是否具有相对优势?

书归正题,从目前相关的一些数据中可以看出,仅跨性别女(生理男性自己认知是女性)的运动员,相较与生理女自我认知也是女的女运动员,就是有优势。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Emma Hilton,和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Tommy Lundberg于2020年底在Sports Medicine杂志发表了综述,详细梳理了跨性别者运动优势的相关研究。

1、男女的运动差异在青春期前已经存在,之后的生长发育所造成的影响更大。下图为各年龄跑步成绩的性别差异。

跨性别者考试(允许跨性别者参赛)(4)

2、以女性为参考,男性上肢肌肉量多40%,下肢肌肉量多33%,握力多57%,最大心输出量多30%,详见下图:

跨性别者考试(允许跨性别者参赛)(5)

3、对于专业运动员,性别差异在世界纪录中非常明显。例如,目前女子100米世界纪录是美国运动员弗洛伦斯・格里菲斯-乔伊娜的10.49秒,而牙买加男运动员Sachin Dennis在2018年15岁时就跑出10.20。

而男女运动差距如此之大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睾酮,所以国际奥委会对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比赛做了新的规定,运动员需要保持睾酮低于10 nmol/L的水平12个月。国际田联对女子比赛的限制则针对DSD女运动员,即要求睾酮小于5 nmol/L保持6个月。

那这样就能保证公平吗?

很可以不能。

4、现有证据提示,抑制睾酮在1年内难以将性别差异消除。跨性别女运动员1年后肌肉量的仍然高于普通女性参考值,同时力量方面也高于女性参考值。

跨性别者考试(允许跨性别者参赛)(6)

如今在美国的带领下,性别政治的风潮早已蔓延在全球各地了,性别认知也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冲击。

但此次新西兰政府发布的规定,可是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允许跨性别者按照自己的意愿性别参加比赛,那对其他运动员还有公正可言吗?

要知道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女性仍然面临着不公。奥运会最初并不允许女性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会才是第一届所有项目都设有女子组的奥运会。

如果是要体现包容性,有很多的场所可以体现,学校教育、工作场合,为什么要把手伸到赛事上。

跨性别运动员确实面对着很多歧视与不公,但这不意味着应当进行不公平的比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