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有统一的文字,秦以后,文字的写法也统一了,但各地方言却不同。把同样的文字,用各地不同的方言读出来,那么你就听不懂。但把不同方言表达的同一个意思,写成文字,你是看得懂的。
古代一般普通人是不识字的,只会在相适的人文环境中用语言交流,这就是各地的方言,识字的人再根据语言表达意思与文字意思相对应,得出这个文字的各地方言读音。
而汉字的读音,中国各地方言差别殊异,特别是南北差异很大。汉字读音除了各地差异外,还有各朝各代的差异和古今差异。如古代“嗯”“英”同韵,“浪”“俩”难分,现在则分得很清。但随着各朝代统一“韵书”的先后不断推广,这些差异越来越小。
汉字的读音由“声”、“韵”、“调”组成。读音由声和韵合读产生,并加入了声调,可以区分同音异义字。声调分为四声,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简单理解,平声就是平调,上声为升调,去声为降调,入声为短声调。口诀是: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诗歌格律中,将四声调分为相对的两派,即平和仄,平声即为平,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反切”是一种汉字注音方法,一个切“声”,一个切“韵”,被切字的声跟反切字的“上字”的声相同,被切字的韵跟反切字的“下字”的韵相同。加上四声调,完整确读一个汉音的读音。被切字的切字韵(切字下字)相同的,即归为同一韵部。
汉字在没有“反切”注音法前,汉字直接采用直读法,必硬记这个汉字的读音,有了反切法,可以通过标注汉字读音的文籍就能识别这个汉字的读音。
最早介绍汉字读音的书是东汉时的《声类》,而汉字的四声调,据说是翻译梵文的时候,需要确定读音而发现了汉语抑扬顿挫的声音特点。
东汉时编著了《说文解字》,里面汉字的读音是用汉字互相充当声母和韵母互相注音,同音字声调分别比较模糊,需要配合字的平仄四声区别,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隋朝以后几乎各朝代都制作了统一推广的《韵书》。隋朝用《切韵》,唐朝又修编《唐韵》,宋时又重修《广韵》,金元有《五声集韵》和作元曲的《中原音韵》,明修《洪武正韵》,清修《佩文诗韵》,新中国推广“普通话”,并颁行诗词创作的《中华通韵》。韵书规范的是当时汉字的读音,读音由声和韵组成,就是“韵书”不来规范,人家各地不同地方的人都有对这个汉字的读音,只是各地的读音可能有差异。
各朝“韵书”虽然有后来的增补和差异,但诗词作者一直遵守107韵的“平水韵”用韵规则。其中区别较大的是金元的“韵书”以“北方方言”为主,取消了“入声”字音,《洪武正韵》又兼顾了“南方方言”,愎复了“入声”字音。“现代普通话”同样以“北方方言”为主导,取消了入声字。
古代没有统一读音的声母表和韵母表,古代是用汉字充当声母和韵母互相反切注音,然后根据平、上、去、入这四调的标注来确实这个字的读音。
古代汉字读音用汉字反切声和韵互相注音,比较模糊。现在汉字读音用汉语拼音注音,比较准确和细分。由于汉语拼音的规定读音相对固定的,所以可以做到全国各地读音相对一致,这样汉语拼音注音出来的汉字读音全国各地也相对一致。不像汉字反切互相注音,各地对那些反切的声韵汉字读音本来就有差异,注音出来的汉字读音也就各地更加相对有差异了。
我们依然使用《平水韵》主要是为了判断解读古诗,至于创作,用“新韵”更科学,因为现在谁也不会再用“古代普通话”去吟诵诗词。其实从隋朝到明清,各朝都根据各朝的“主体方言”颁布过自己的“韵书”,《切韵》《唐韵》《广韵》《集韵》《中原音韵》《洪武正韵》《佩文韵府》“中华新韵”《中华通韵》。
“中华新韵”也是从民国开始就不断收集修正的,根本没必要纠结新韵书一事,除非国家重新规范推广语言,不再用现在的普通话,另外制定推广兼顾南北方言的“普通话”。但这可能吗?
随着“现代普通话”的推广和文化的普及,及声频信息科技的高度联通,以后各地的方言差别将越来越小,数百年后可能方言将消失,方言可能只存在历史的录音当中了。那时就是“音同声”了,一些多彩动听的方言将可惜的消亡。
诗歌用来吟诵,诗词中的押韵就是韵同。押韵是为了顺口,押平韵是为了定调,一切以当时规定的官方话为导,以当时的汉字读音音韵为基础。你现在无法用唐朝的的“官方话”去吟诵唐诗,你按古韵律写出来的格律新诗也不能再用“古代官话”去吟诵。诗乐已分,词谱已失,能展现给你的就是汉字声韵的平仄抑扬顿挫和押韵的顺口。
《平水韵》的主要作用是用来解读古诗,主导新作还是用新韵妥当。你现代普通话环境下的创作偏去押古代《平水韵》,或用新韵解去解释衡量唐诗宋词,与“用粤曲的韵律去衡量昆曲”没什么区别。
“平水韵”是指读平声的相同韵的汉字各个韵部归类读音的汉字部集。汉字的读音声韵各朝代规范的韵书都相对有所变化,变化最大的是金元时期和现代普通话,主要以“北方方言”来规范汉字读音,最主要的是取消了入声字。而一首格律诗不是简单的压平韵,还有当时官方主导推广的汉字读音的规范,带来的与前代的不同的汉字音韵的平仄变化,由此带给律诗的创作影响。即同一个汉字,不同时期音韵相对改变了,平仄也相对改变了,律诗创作中的平仄选取也就相对改变。你用《唐韵》去考唐律,用《广韵》去考宋律,用《佩文韵府》去考清律,肯定合律度更高。
谈了“新韵”的好处,也不得不说一下新韵的弊病!新韵只有一点弊病,就是“新韵”取消了入声字,一部分入声字归入了平声,使“新韵”格律与“平水韵”格律的平畅衔接产生了一些混乱,使以后格律诗的解读和用韵产生了明显的代差混乱。而金元时期虽然取消了入字,但诗词曲创作却是一直遵循107韵的“平水韵”的。现在是双轨并行,一起并用,互相分开各自单独使用,不混搭使用,用新韵的诗歌会单独标注。
如果“新韵”能以“平水韵”为考,解决入声字入平声后带来的混乱,兼顾古今,这样新韵就更科学合理了。因为现在虽然是以“普通话”为主,但各地方言依然存在使用,这是事实,诗歌用韵中继续让有南方方言特色的“入声字”存在,这对保护“方言”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也会起到一定的有益作用。以后的语言交流应这样主张:能用方言交流的就用方言交流的就用方言交流,用方言不能畅通交流的,就用“普通话”交流。方言也是一种文化,方言是各地方赋予地各方人的一种能力。朋友,地域地方赋予了你方言的能力,不用你刻意学习,这个自带能力请使用好和保护好。
汉字的读音,不管是汉字反切注音,还是汉音字母注音,或是汉语拼音字母注音,或其它字母注音,都是汉字的不同注音方法,理论上都是为汉字的读音和声韵服务的。只是汉字的今古读音和各地方言及各时期“推广官话”有差异和在发展变化。
古代“嗯”“英”不分,这是汉字的古今读音变化造成的“,“中华新韵”的韵部划分是按汉语拼音韵部来划分归类的。“新韵”中,除了(嗯)“en”和(嗡)“eng”韵外,韵身相同即可押韵,就是古汉语中“分”与封也是区别比较明显的,“新韵”用韵选择已比较宽泛了。“中华新韵”在民国就开始流行,比如〈七律〉《长征》整首压了邻韵,是按新韵押的。
韵律诗歌如果一味固守着一种韵律去创作,流于表面和形式,而不注重今古谈音的变化区别,恰恰背离了格律平仄和押韵的声律倡导初衷!小说可以只看,但诗歌不能只看,还要吟读唱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