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记者在大别山一带的鄂东地区采访,突然听到一件闻所未闻的新鲜事:有一个抗战老兵首次上战场,竟然一枪干掉三个鬼子。

记者四处游走,见多识广,从未听说这种奇怪事。他反问对方,你信吗?我反正不信!对方说你要是不信的话,可以亲自去采访核实嘛。

一枪干掉三个鬼子的传说是否属实?如果是真的,创造这个奇迹的人究竟是谁?

为了核实事件真伪,还原历史真相,满腹狐疑的记者,按照对方提供的线索,在当年7月29日来到湖北黄石,采访一个曾经被人称为“周拐子”的人。

一个抗日英雄从大别山走出 一枪干掉仨鬼子(1)

号称“周拐子”的抗日英雄周雄

周拐子是诨号,他的真名叫周雄。根据浠水党史部门给记者提供的信息,他就是百岁以上的抗战老兵。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曾手持双枪,纵横大别山,在战火硝烟中抒写辉煌。

当记者来到“周拐子”面前时,他已经106岁。虽然经历了漫长历史岁月,年岁如此之高,但身体依旧硬朗,看起来还是精神矍铄。

据“周拐子”的儿子周兴琼介绍,父亲是湖北浠水人,出生于1909年,由于年龄偏高,视力已经开始模糊,耳朵也不是那么好使,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些吃力。

周兴琼从小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长大,对父亲的铁血征程和那些陈年往事,知道得一清二楚。听说记者想采访和核实一枪干掉三个鬼子的事,他急忙说:是真的,是真的,当年好多人都知道这个事,只是往事已久,知情者除父亲之外已全部去世,现在的人哪还有知道的?

考虑到父亲年岁已高,语言也表达不清,周兴琼决定代父向记者讲述那段抗战历史。

1938年夏,侵华日军兵分两路,沿长江西进,武汉会战打响。

由于军事实力对比悬殊,正面战场的国军只是滞阻了日兵的侵略步伐,包括武汉在内的周边县城,相继落入敌手。

驻防大别山地区的桂系国民党军队开始当起缩头乌龟,但一心抗日的共产党人,却抓紧组建抗日游击队,勇敢的逆流而上。

当年10月23日,黄冈县城陷落,国军早已望风而逃,但以刘西尧为首的中共黄冈中心县委却不等不靠,勇敢地担负起抗日责任。

从延安派回大别山的张体学,早已来到黄冈与麻城两县交界地带的张家山,正在策划建立抗日游击队的事。

就在黄冈城沦落敌手的第二天,就在张家山,在中共黄冈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张体学挺身而出,勇敢树起新四军鄂东抗日挺进队的旗子。

一个抗日英雄从大别山走出 一枪干掉仨鬼子(2)

张体学简介

游击队组建之初,虽然只有二三十人,因为真心抗日,迅速赢得老百姓支持和拥护,队伍像滚雪球一样很快就壮大起来。

周雄的家乡在浠水,离张体学树立抗日大旗的地方并不太远,知道信息后立即投奔而来,在麻城参加了张体学的抗日队伍,准备和大家一起打鬼子。

因为训练认真,决心强大,周雄很快就被提拔为班长。不久他就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战斗,奉命攻打日军在当地的一个据点。

战斗打得很激烈,正面的鬼子有一挺重机枪,不停扫射,将游击队压制得死死的。周雄虽然首次参加战斗,但他并不像某些初上战场的新兵听到枪炮就胆寒,而是像个老战士一样沉重勇敢。

虽然参加游击队并没多长时间,但他训练刻苦,学习认真,已经掌握战场上应该运用的技巧。他见鬼子机枪不停吐出火舍,正面进攻难以达到效果,就带着战士迂回到敌后。

一个抗日英雄从大别山走出 一枪干掉仨鬼子(3)

眼见操纵机枪的3个日本兵恰好在一条直线上,他抓住机会马上瞄准。只听啪地一声,3个鬼子应声倒下,没有机枪掩护的日军马上被歼灭。

“这就是父亲一枪干掉三个鬼子的真实经历。”周兴琼非常自豪地对记者说。

就在周兴琼一边给记者讲述当年的战斗场景,一边举起手臂比画父亲打枪动作的时候,一直安静坐在旁边的周老突然显得有些激动。

儿子的讲述也激起他对当年战斗生涯的回顾,只见他高高抬起手臂,比画出一个开枪射击的动作,然后又缓缓团起手掌,再伸出3个指头,接着就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我一枪过去,啪的一声,打倒3个鬼子!”

一个抗日英雄从大别山走出 一枪干掉仨鬼子(4)

抗战老兵周雄讲述抗战故事(2015年7月29日)。

一枪击中三个鬼子,闻所未闻,但初次上战场的周雄,的确是创造了奇迹。他迅速成为远近皆知的大名人,战士们交口称赞,领导也纷纷表扬,大家都说他是抗日英雄。

周雄虽然在战场上创造了奇迹,但在后来的战斗中,不幸被敌人子弹击中,右臂负伤。尽管得到及时医护,但是因为受伤严重,已经难以复原,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灵活自如弯曲。

但这改变不了他坚持抗日的决心。他仍然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勇杀日寇。周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所有人崇敬和佩服,大家送给他一个外号“周拐子”。

从此,“周拐子”的名声,伴随他“一枪击倒三个鬼子”的故事,开始在大别山地区广为流传。

由于手臂已经无法弯曲,他又一心要抗日,根本就不愿意离开抗日战场,然而又无法灵活地操持步枪,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将他调到手枪队,后来又担任了队长。此后人们只要提到他,总是习惯性说:手枪队的周拐子。

在血与火的硝烟中,周雄历尽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只要能够接到打鬼子的任务,他就精神抖擞,浑身是劲。要是一时半会没有战斗任务,他就闲不住,组织战士们认真训练。然后再时不时找领导,主动申请任务。为了营救被捕的战友,为了给受伤的战士寻找医药,他曾无数次化装闯入日军据点和县城。

1939年春,李先念回到大别山,鄂东地区的抗日游击队,先后被整编到新四军主力部队序列,周雄的手枪队也被升编为警卫营。他身残志坚,主意办法也多,被任命为警卫营营长。

一个抗日英雄从大别山走出 一枪干掉仨鬼子(5)

李先念

后来,为了开辟鄂南地区的抗日战场,周雄依依不舍地离开朝夕相处的战友,被派往长江以南地区的阳新县从事敌后秘密工作。他机智灵活地与日伪顽三方反动势力周旋,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此时,他原来所在的部队已经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14旅,旅部政委就是他的老领导张体学。

周雄的情报对张体学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大作用。抗战胜利后,内战风云将起,中原突围大战即将发生。在国共和平谈判之时,新四军第五师开始实施战略收缩,长江南岸地区的抗日武装和干部群众,奉命向江北地区转移。

在此背景下,周雄奉命从江南撤到江北,被派往老家浠水工作。回到故乡工作的周雄如鱼得水,他是李先念中原大突围的历史见证人,也是张体学在鄂东地区坚守大别山游击战的历史见证人。在坚持浠水境内的游击战期间,他亲自迎接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雄先后在浠水县担任巴河、兰溪两区的区长,领导家乡人民实行土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后调往县城担任工业局长,在县总工会主席的岗位上退休。后来因年龄越来越大,行动不便,就前往黄石随同儿子生活。

从2004年起,时年已有95岁的周老,开始撰写回忆录和随笔。虽然年岁已高,但仍然坚持每天写作,这种执着的精神,就像当年英勇顽强打鬼子那样,总是令人敬佩折服。

听说周老有回忆录,记者又来了兴趣。周兴琼马上从书房里抱出父亲的心血之作。厚厚大一沓,摆在记者面前。

周兴琼告诉记者,父亲的回忆录大部分由父亲亲自书写,小部分由父亲口述他和妻子整理,一共有10万字。

10万字的回忆录,既是周老对个人过往战斗生涯的回顾,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