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刚上小学时,识字很少,我曾尝试着通过让他读一读各种招牌海报之类的办法快速增加他的识字量。但是因为急于求成,反而欲速则不达,即使你要求他去读某些招牌或者广告上的字,他也依然“王顾左右而言他”,没办法,只好暂停下来。

但随着他识字量的逐步增加,他对各种招牌广告慢慢都感兴趣起来,不仅仅是招牌广告,凡是有文字的地方,他都想要看一看写的是啥,甚至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读一读。

这不,住宅楼电梯里的广告经常更换,每次回家乘坐电梯,他就很自然地把那些广告读一读。

小孩老读错题(儿子读错别字闹了个大笑话)(1)

结果,那天看了一个汽车的广告,听他读着读着,我忽然大笑起来,原来他把一个字读错了:“购置税”读成了“购置脱”。秀才遇字读半边,有时候一些形近字成人也会读错,不过,这个错字读得有一点儿离谱。

我赶紧给他解释,“脱”是月字旁的,而“禾”字旁的是税,还有,比如,“说话”的“说”是言字旁的,“喜悦”的“悦”是竖心旁的,他们都有共同的部件是“兑”,就是在银行中常见的“兑换货币”的那个“兑”字。

但在给他顺口讲了这些的过程中,我是一边讲一边头脑中闪现出了一连串新的问号。诸如,除了我刚刚举出来的几个常见字之外,还有哪些字有“兑”这个部件。它们都是形声字吗?“兑”在这些字中各自起什么作用,做形旁还是声旁,如果是形旁,都是取相同的意思吗?……

我的习惯是一旦有了这些关于文字的疑惑,只要有时间就马上查一查工具书,想办法解决一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常用的网络工具书“汉典网”和“国学大师”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先利用“汉典网”的汉字拆分功能,查出带有“兑”这个部件的字都有哪些。

小孩老读错题(儿子读错别字闹了个大笑话)(2)

很快找出符合条件的常见字如下:

悦 税 脱 蜕 说 锐 阅

然后逐一点击相应汉字,看它们的字源和基本含义。

悦:形声。从心,说省声。本作“说”。本义:高兴,愉快。

税:形声。从禾,兑声。本义:田赋,征收的农产品。

脱:形声。从肉,兑声。本义:肉去皮骨。

蜕:形声。从虫,兑声。本义:蝉、蛇之类脱皮去壳。

说:形声。从言,兑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

锐:形声。从金,兑声。本义:芒。

阅:形声。从门,说省声。象在门里清点东西。本义:在门内考察、计算事物。

这样查下来之后,发现一些共性,也有一些特性。都是形声,但是,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兑”为声旁的字,即:税脱蜕说锐,另外一类虽然有“兑”这部件,但却不是以它为声旁,而是“说省声”,所谓省声指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为某字的省略。因此“说省声”就是以“说”为声旁的,但是省略了“说”的一部分。

从这些形声字中可以看出,基本上声旁和本字的读音已经不相同了,甚至相去甚远。但从字源的角度追溯,它们依然是以形声的方式造出来的字。

在了解了这些字的字源以及本义之后,我又做了一些更详细的探究,又收获了很多从前不知道的或者虽然知道,但并不细微并不准确的知识。

因为是从“兑”这个字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所以,还要回过头来把“兑”研究一下,看看是怎么回事。

兑:会意。从人,从囗,八象气之舒散,兄者与祝同意。从八,与曾同意,今字作悦。本义:喜悦。

原来,这个“兑”我们现在常用的“兑换”这个意思,是引申义,本义是喜悦。我又查了查国学大师中提供的字源解析。

小孩老读错题(儿子读错别字闹了个大笑话)(3)

看了这个图片,就知道“八象气之舒散”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像咧开嘴巴微笑的样子。

通过查看详细解释,可以看得到“说”和“悦”在古代常常通用,最常见的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那为什么这两个字可以相通呢?

悦,犹说也,拭也,解脱也。若人心有郁结能解释之也。——《说文系传统论》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

有了这些解释,再仔细琢磨,原来“说”实际上就是把某些东西用语言讲清楚了,具象一点来说,就像是把某些被束缚或者包裹住的东西解开了一样,而“悦”在很大程度上也无非是因为心结打开了,自然就有开心的感觉。

税,租也。——《说文》

敛财曰赋,敛谷曰税,田税曰租。——《急就篇》注

再看这两个解释,就知道为什么“税”要以“禾”字作为形旁了,原来是与田地有关,与田地有关,当然必须和庄稼联系在一起,与禾苗联系在一起,自然以“禾”作为形旁就好理解了。而且,还由相关的注释知道了“赋”“税”“租”的细微区别了。

锐,芒也。——《说文》。段玉裁注:“芒者,草耑也。”

锐的本义为“芒”,那“芒”又是什么呢?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解释是“芒者,草耑也。”“耑”同“端”,所谓“草耑”就是草叶的尖,草叶的尖部当然比较锋利,由此豁然开朗,“芒”“锐”最初都是名词,然后进一步转化为形容词。也从这个字的发展更深入理解了古人造字的基本原则“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不仅仅知道以上所讲的这么多,例如,还由“阅”联想到“读”,又进一步关注两者的异同等等,这个以后有机会可以在谈阅读的文章中说到。

这些东西有用吗?什么时候用?在什么场合用?这些我都不太在意。我知道一定有用,一定有机会用到。这要比孔乙己掌握“回”字的四种写法有用得多。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快乐,更深地理解了什么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什么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最近关于量子力学的“广泛应用”引发了热议,有什么诸如几分钟读一厚本书之类的以量子阅读命名的极高效的阅读方法,也有什么据说利用了量子纠缠原理,孩子病了给父母扎针灸就能治病的极高明的医术,这些我都不信。

不过,儿子读错别字闹了个大笑话,我这个当爸爸的却从中收获了很多。这也算是一种另类的“量子纠缠”吧。我只是通过行动,给儿子树立了一个榜样,说不定以后他一旦对某些字感兴趣,想学得更深入,我就可以把我这个实践经验讲给他听呢。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更大的可能我会在课堂上把这个例子讲给学生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