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山之骨”的说法,并不是今天我们的新论断,而是来自于数百年前的元代。

元书画评论大家汤垕(hou)在《画鉴》中,对吴画、晋画、六朝、唐五代、宋金元等朝的画家一一予以评判,在讲到北宋山水画时,他说到一段话:

宋世山水超绝唐世者, 李成、董源、范宽三人而己。尝评之:董源得山之神气、李成得山之体貌、范宽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 为百代师法。

范宽“得山之骨”的美誉就来自于这里。

范宽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今天,亦文亦物老师简述一下北宋“山水三家”之一的范宽:

范宽其人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1)

范宽出生于北宋初年,约在建国同年的公元960年,确切年份有争议。当时,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动乱,文艺重新复兴,属于艺术的一个复原期。他原名范中正,字仲立,范宽并不是他的真名。因其性格宽厚,大度能容,故诨名范宽。他也乐于接受,索性自称为“华原范宽”,算是自己的艺名。此人终生没有进入仕途,也未曾进入国家画院,他的成名非常奇特,完全靠自学,主要是靠临摹。

据《宣和画谱》的记载,范宽初学李成,又学荆浩,感悟画家的技法都是来自于生活,便认为还不如自己索性到大自然中去观察,于是在终南山、太华山的山岩林壑间游居数年,由此山水画大成。

艺术造诣

范宽喜欢观察自然山川,对景写意,崇山峻岭,老树密林都生动无比的展现在他的笔下。他画巨石,硬派雄健,有种压人的气势,笔短而硬,被后人誉为“雨点皴”。由于下笔重,在沉郁的画面风格中,衬托出山的险峻和硬朗,所以才有人说他是“得山之骨法”,言下之意就是用笔硬朗,能突出山体的苍浑之气。

代表作品

北宋时期,范宽的作品就非常知名。大鉴赏家、书法家米芾很喜欢他的画作,称“范宽山水,显显如恒岱”,《宣和画谱》著录了当时宫廷收藏的范宽作品,共计有58件之多,这批名画流传到今天的不多,最为经典的几幅作品应该都在海外,最知名的应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和《临流独坐图》(3幅),此外,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雪景寒林图》也被鉴定为范宽作品。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2)

《溪山行旅图》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3)

临流独坐图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4)

雪山萧寺图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5)

雪景寒林图

南宋时期,山水画一派几乎全出自范宽门下,元代赵孟頫盛赞“真古今绝笔也”,明代董其昌也称其“宋画第一”,可见范宽技法的高超。

山水画在宋朝达到顶峰,范宽更是宋代画家里的大师级人物。他被美国评为“对人类最有影响的百大人物”第59位,曹雪芹和居里夫人都排在他之后。他的《溪山行旅图》现藏于台北故宫,被喻为宋代绘画“神品”,董其昌评价《溪山行旅图》为“宋画第一”。那么这幅画到底牛在什么地方呢?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6)

中国绘画笔墨随性挥洒,层峦叠嶂中的诗意家园尽现。山水间,浸透的是中国人的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五代宋初,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被推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北宋范宽就是其中一员大将。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这件作品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7)

由于在这幅画中并没有明显的画家落款,几百年间,人们只能依据史料记载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画上的题跋来推测这幅画的作者。此前尽管有董其昌的题跋,但那时还并不能完全证明这张画是范宽的真迹。董其昌在跋上写的是“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董其昌观”董其昌写的不是鉴定两字。而像董北苑《龙宿郊民图》与巨然的《雪图》,董氏就写了“董其昌鉴定”几个字。董其昌评价《溪山行旅图》为“宋画第一”,面对这么高的评价不要骄傲,首先要判断是否为真迹,这点不得不防,自古以来造假、贩假的层出不穷。看上图这些印章都不能证实就是范宽真迹,只能证明流转的历史。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8)

在冥冥中,几乎所有的人都相信《谿山行旅图》是范宽的真迹,可是就是没有真凭实据。直到1958年8月5日,李霖灿(时任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从画的右下角发现了画家的签名,在树丛处有“范宽”二字才确定是真迹无疑,此画是世界上唯一一幅范宽签名版国画。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9)

“忽然一道光线射过来,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后,夹在树木之间,范宽二字名款赫然呈现。”李霖灿在回忆录中将那个激动人心的一刻化为了永恒。李霖灿指出,自己采用的是在考古发掘时最常用的网球法,才发现了范宽的签名。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10)

这俩个字隐蔽的极好,和树丛融合一体,很难被发现,可能还有人要问,难道这签名不能造假?仔细看:1.签名的墨色不是后添,2.原绢有一条裂缝,签名随裂缝走势变形,3.小巧隐蔽的签名是当时的风尚。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11)

这幅画远山多正面,折落有势,山顶密林,突兀大石,溪山深虚,水若有声,画里面充满细节,引人入胜。石头上这种画法叫“雨点皴”,就像雨点拼接起来一样来体现石头质感。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12)

有了山水,一定要有行旅的人,否则只能叫《溪山图》,画上的人看样子应该是商队。在高大的山峰下人类也是渺小的,在永恒面前我们都只是过客。有没有发现这条小路是倾斜的?其实是为了避免与中线垂直,从而避免构图上的⊥大忌。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13)

实在无聊可以算算,看看符不符合黄金比例?这种在画面正中央构图的方式很少见,一般都是在中心偏一侧画主体,可能作者为了体现顶天立地所采用的尝试。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14)

这个僧人就是宋代理学的代表,还有一组人物就上面提到的商队,僧人和商人的追求不同,就连走的方向也是相反的,这就形成了对比。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15)

其实有时候评价一幅画的有多好很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另一幅画对比。乾隆在判定两幅溪山行旅图时,将赝品定为了真迹,还在赝品上面题诗一首,不过乾隆看走眼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16)

这道瀑布没有那种要淹没一切的磅礴,原因是这道深谷非常深,这道白线只是一道反光而已。并且这道白线是留白,不是画的。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17)

瀑布从高处留下来就会产生水雾,所以在画面的三分之一处是渐变的。这层水雾也正好连接了前景与远景,所有的构图安排都是画家安排好的!不然你真以为都是巧合?

开创南宋山水画新风的画家是(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18)

"巍峨的高山顶立,矗立在画面正中,占有三分之一的画面,顶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鲜明的印象。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踢声。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