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对地理的贡献(为什么三言二拍)(1)

小说如“三言二拍”、《金瓶梅》,戏曲如汤显祖“临川四梦”,散文如《徐霞客游记》、张岱文集等……这些文学艺术作品都出现在“一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展现奇光异彩的时代”,这与当时明代的思潮和世情有哪些千丝万缕的关系?明清文学研究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夏咸淳在新近出版的《明代学术思潮与文学流变》一书中,以学术思潮与文学思潮的跌宕起伏为视角,梳理一代文学总体发展趋势脉络和各阶段演变特点、相互关系、内在原因等,勾画出一幅明代文学发展波澜荡漾的历史图谱。

日前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举办的研讨会上,业界评价,这是一部突出断代文学流变研究的力作,具有独特视角和鲜明特色,并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晚明情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特殊而重要的时期,明代文学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因素,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部著作为进一步理解明代史学提供了思路,揭示了其间一定的条理性、有序性和规律性。”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王光东研究员评价。

徐霞客对地理的贡献(为什么三言二拍)(2)

《明代学术思潮与文学流变》

夏咸淳 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在中国学术史上,宋代理学地位显赫,为古今学者所公认;而晚明情学,认为不但人类有情,天地山川鸟兽草木也皆有情。“三言二拍”“临川四梦”正是当时情学思潮的体现,而清朝《红楼梦》《聊斋志异》也可谓晚明情学思潮的余响。

与夏咸淳相识35年的老友、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陈伯海谈到,《明代学术思潮与文学流变》把文学跟心态联系起来,从晚明的整个生态、生活状况来看晚明文学,并从一般的心态扩展到园林山水审美,扩展到学术、社会文化多个方面,再集中到文学上,予人启发。

时至今日,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是多学科的综合,是政治学、经济学,特别是哲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各种学科的综合。这本书虽然侧重点是从明代学术史来看文学,但学术史也不是孤立的东西,本身也是社会观、哲学观、政治观、经济观等的综合体现,在这种情况下,明代文学有了独特的发展。夏咸淳感慨,文学史的性质用三个字“一大片”,“写文学史要一大片的,文史哲都要打通的,不能文学就文学。”

徐霞客对地理的贡献(为什么三言二拍)(3)

在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曹旭看来,明代文学总体上重世情和魏晋不同,“魏晋的情是士大夫的高雅的情,是上层清流的情,而晚明的情是比较世俗的,然后是通向红楼梦、金瓶梅的这种情。”

“文学发生的内在机制是情,社会功能是传情,作者的价值体现在其情为后世知见,因此,情是文学的本质,文学的生命。”书中写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戏曲大家汤显祖“为情所使”,创作《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等“临川四梦”,又赋予每个剧中人以鲜活的情致、性格,“探其七情生动之微”。

在他的笔下,爱情作为人性中一种天然的美好的情愫是不会从人们心中泯灭的,虽然在严密禁锢和层层重压下仍然争取开出绚烂之花,哪怕以生命以殉,洒鲜血浇灌,或者以幻想、荒诞、变态的样式表现出来。而明代后期正是这样的时代,有关男女之间浪漫奇艳的社会新闻层出不穷,到处流传,其中也确有生死之恋。这也就不难理解,《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因游春而产生对爱情的渴望,“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而“春情”常常成为爱情的代名词。

徐霞客对地理的贡献(为什么三言二拍)(4)

再以写出“三言”的冯梦龙为例,“少负情痴”,不顾“异端之学”的诋,穷搜博采古今情爱故事,《冯梦龙全集》中爱情体现了生命的活力,是生命结出的鲜艳之花,点缀出世界明丽鲜活的欣欣春意。冯梦龙将人类有爱情,比作“草木之生意,动而为芽,情亦人之生意也,谁能不芽者”?如果禁止人们相爱,无异于“是欲以隆冬结天地之局,吾未见其可也”。

由此可见,爱情与生命息息相关,不仅仅是人之大欲的体现,还显示出生命和整个世界生生不息的活力,姹紫嫣红的春色。这背后的社会动因正在于,晚明文人抛开礼俗,热情赞扬那些敢于冲破门第界限、跳出金钱框束、拒绝父母媒妁摆布的大胆男女。

徐霞客对地理的贡献(为什么三言二拍)(5)

“晚明文士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他们胸中也藏忧愤苦恼,但其生活态度基调是乐观向上的,对人生百态、自然万象充满了好奇心,有着广泛的爱好和浓厚的兴趣,诸多情好中,山水泉石之癖最为普遍。”书中介绍,明代中后期特别万历以来,士林中出现了一批旅行家、地理家群体,既有官吏,也有布衣,其游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不畏巉岩不畏死”,有一种不怕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明代中后期地理大发现、地学大发展、游风大流行等社会文化因素,孕育了这种性格和精神,同时也根于这一群体对自然山水审美价值的独特观照和深切体悟。

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徐霞客游记》,徐霞客常叹造物之奇使丹青“皆为俗笔,而画苑可废”,又谓石笋玲珑剔透,“真刻楮雕棘之所不能及”。明代文人还体悟到,山水具有调节和净化心灵的功能。人生常有烦恼、郁闷和忧伤,这些情绪郁积胸中而不获排解,就会产生各种“心病”,导致心理失衡,损害身心健康。而一旦离开嘈杂扰攘的尘嚣,置身湖光山色、清泉白石、幽壑奇洞之间,各种可恶情绪就会一扫而空。“俗抱尘心,萧然冰释”“肤里无间,渣滓不留”“浣濯肺腑,疏瀹尘垢”云云,都是明人游赏山水的心理体验。

作者:许旸

图片:出版方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