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白发三千丈”出自李白的五言绝句《秋浦歌》。这首诗对于日本人来说也耳熟能详,其开头的“白发三千丈”更是不知从何时起,因为夸张的表达而在日本变得格外有名。

似乎仍有不少日本人因为“白发三千丈”这一句诗就武断地认为“中国人说话喜欢夸大其词”。为了解开这一误会,请再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摘录)吧。

白发三千丈

白髪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愁に縁って箇の似く長し

不知明镜里

知らず明鏡の裏

何处得秋霜

何れの処にか秋霜を得たる

“白发三千丈”是李白远离故乡,暂居于安徽省池州的秋浦时,叹息自己老去所作的诗。我试着将它译成了口语。

我的头发是因为忧愁才长到三千丈这么长。从明镜中看到自己的头发,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上面?

我们讨论的“白发三千丈”,一丈约等于3米,那三千丈就是9000米,要说夸大的话,的确是夸大到离奇。

但是,读过这首诗就应该明白,这里只不过是文学中夸张的修辞手法,这里的“三千丈”和“孔门弟子三千”“食客三千”“宫女三千”一样,是一种用于表示数量之多的习惯性表达。

这样一说,可能有人会反驳“再怎么夸张也要有个度吧”,不过,这里的三千丈不仅仅表示物理层面的夸张。

请注意承句“缘愁似个长”。这里的“长”指的可不仅仅是白发的长度,还有“忧愁之长”的含义。不知不觉间变得越来越长的头发,象征着李白本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深深的愁闷。可以说,“白发三千丈”承载着李白内心真实的感受。

若只因这一句话就说中国人喜欢夸大其词,那么使用“汗流如瀑”“眼睛瞪得像盘子(一样圆)”这类比喻的日本人不也是一样吗。汗流得再多,也不会变成瀑布。顺便一提,在中国,前者对应的表达是“汗流浃背”,后者对应的则是“眼睛瞪得像牛眼大”。和盘子相比,牛的眼睛真不算夸张。的确,中文中常常喜欢用夸张的表达,例如气势高昂称作“气吞山河”,将色彩缤纷称作“万紫千红”,但这是一种传统,或许是受到了文学的影响。

什么叫为赋新词强说愁(趣谈新词新语)(1)

走在飞舞的柳絮之中的北京市民(图片由刘德有提供)

讲到文学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我想起了一个中国的故事。

因为在日本也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魏国变得广为人知。取代魏国的是晋国。在晋国,有一名叫谢安的宰相。一日,突降大雪,他将家人聚到一起,问道:“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大家都说说看。”他的侄子谢朗答道:“可以说是‘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则说:“不如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伯父谢安听了大喜,连连称赞。自此之后,谢道韫便因才女的美誉而名声鹊起,“柳絮之才”一词被用于夸赞有文采的女性。

1996年4月,青森县八户的一个俳句爱好者组织TAKANNA策划了一次日中汉徘交流之旅。冈山县出身的俳人难波政子参加了此次活动,人生中第一次来到北京,被机场和故宫上空飞舞的柳絮之美深深吸引。此后,为了观赏这一美景,她曾多次在春天到访北京。为了抒发这种感慨,她还将自己出版的俳句集命名为《柳絮》。其中有一首是“前門の空より柳絮湧くごとし(前门碧空中 柳絮翩翩随风涌 春意暖融融)”。这本俳句集中收录了300首俳句,其中,吟诵中国之旅的有36首,占了十分之一还多,从这当中,也能感受到难波女士对中国深深的感情。我曾拜读过《柳絮》,我认为,难波女士非常敏锐,富于表现力,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女性俳人。

看到题目《柳絮》,我眼前立刻就浮现出了深爱着中国的难波女士的脸。我还想起,俳句集出版前我曾受邀“简单写几句”时,因想到了上面讲的“柳絮之才”的中国故事,便写下了一篇小文。

什么叫为赋新词强说愁(趣谈新词新语)(2)

曾被无数诗歌赞颂的富士山美景(图片由刘德有提供)

我在日本人所作的汉诗中看到了十分新奇的比喻。请先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富士山

仙客来游云外巅

仙客 来たり遊ぶ雲外の巓

神龙棲老洞中渊

神龍 棲み老ゆ洞中の淵

雪如纨素烟如柄

雪は紈素の如く煙は柄の如し

白扇倒悬东海天

白扇倒に懸る東海の天

大概的意思是,仰望富士山,曾有仙人来游的那座山顶上,因积雪而白茫茫一片。很久之前,富士山的喷火口曾被人们认为是神龙栖息之处,绸缎一般的白烟从那里袅袅升起,看起来就像是扇柄。富士山宛如东海上空倒悬的折扇。真是美极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石川丈山(1583~1672年),山河国(静冈县)人。他是德川初期武士出身的文人,非常善于作诗。他曾在广岛寄食于浅野侯门下,后又在洛北修建诗仙堂并隐居于此,以诗文自娱,度过晚年。代表著作有《诗仙堂志》《丈山壁书》等。

在日本,自古以来歌咏富士山的诗歌数不胜数,但这首可谓是代表作品之一。上智大学的山田胜美教授曾对此诗高度评价,称这首诗虽然在个别表达上存在缺点,但从整体来看,将富士山的秀丽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结尾的“白扇倒悬东海天”,成为后人无法效仿的名句。中国的著名作家刘白羽也曾对“倒悬白扇”这一比喻赞不绝口。

什么叫为赋新词强说愁(趣谈新词新语)(3)

刘德有

1931年出生于大连,日本文化专家,记者、翻译家。

1952年任《人民中国》翻译,编辑。

1955年到1964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做翻译。

1964年到1978年作为《光明日报》和新华社记者在日本工作15年。

1986年到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著作:《时光之旅》(時は流れて)《战后日语新探》(戦後日本語新探)

译著:《祈祷》(祈祷,有吉佐和子)、《山芋粥》(芋粥,芥川龙之介)、《突然变成的哑巴》(不意の唖,大江健三郎)、《残象》(残像,野间宏)等。

(翻译:李家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