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色归读 侵权必究,授权转载见文尾。

有句常见谚语“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话常被全国人民用来打趣(间或贬损)湖北人。“九头鸟”又称为九凤、九凤神鸟,相传有九个头、色赤,人头鸟身。“九头鸟”即传说中楚国先民所崇拜的一种九头神鸟,实际上是长有九个头的凤凰。

天上九头鸟地下温州佬(闲话天上九头鸟)(1)

凤凰是我国古代最为崇拜的与龙并称的图腾之一,象征着吉祥幸福。楚人祖先一直有崇凤的传统。楚国大诗人屈原在《离骚》中写到神游天国部分时,第一句就是:“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凤凰涅盘的故事最早也出自屈原的《天问》。楚国从君王、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对凤凰的热爱与崇敬,达到了无出其右的程度,楚人认为其祖先祝融就是“九凤神鸟”的化身。

“九头鸟”最早出自《楚辞》、《山海经》中一些古老的神话。原先一直是一种人面鸟身而九头的“九凤”,是楚人先祖所崇拜的一个半人半鸟的神格化图腾形象,凤凰贯穿了楚文化发展的始终,楚文化也可称为凤凰文化。但是后来“九头鸟”却完全丧失神性,并逐步异化甚至沦落为摄人魂魄、人见人嫌的“妖鸟”、“妖怪”。

这主要要拜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与其名义上的属臣——“蛮邦”楚国长期的明争暗斗所赐。楚国立国不久,就迅速“野蛮生产”,周天子基本上失去了对它的而控制。

别的诸侯每年毕恭毕敬地进贡当地珍奇,“蛮荆”有一年没一茬地送上几车包茅(实际上就是楚国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一种茅草);周室承认的“春秋五霸”尽管权倾天下,但是其他“四霸”都只敢称“公”(如齐桓公、秦穆公),楚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文王、武王、庄王等;为征服楚国及获取楚国的铜矿,周昭王曾三次率师攻楚,结果六师尽丧汉水,周昭王姬瑕也成了异乡之鬼,让周室大失颜面,连史书上也只能以“昭王南征而不复”的曲笔记载来遮丑。

天上九头鸟地下温州佬(闲话天上九头鸟)(2)

更过分的是,当年楚庄王率军攻打晋国时候,带得胜之兵到洛水边“观兵于周疆”,实际上是在周天子都城洛阳陈兵示威。他甚至询问忐忑不安的周王派去的慰劳使节王孙满:“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搬到我们楚国去怎么样?”这种礼器大鼎实际是象征国家政权,不是做臣子的楚王应该过问的。

可是楚国就是这么藐视和挑衅周天子,后世就有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至今湖北地区还有“不服周”这句方言。如果在武汉街头看见两帮混混打架,一帮把另一帮打趴下了。胜方或许还会揪着对方的耳朵、薅着对方的头发悠悠地问:“你服不服周?”,意思是“你服不服气?”。

但是毕竟周天子代表华夏正宗,“统治天下在乎德而不在乎鼎”,暴发起来的“荆楚”后来就被周室及其拥护者“黑”了,“黑”一方从“精神图腾”方面下手最有效率吧!

天上九头鸟地下温州佬(闲话天上九头鸟)(3)

汉代小说记载“周公(旦)居东,恶闻此鸟,命庭氏射之,血其一首,犹余九首”,也就是“九头鸟”本来是“十头鸟”,它的第十个头是被周公旦命令猎师庭氏射掉了,以后那个没有头的脖子鲜血只流,而且永不愈合。这样“九头鸟”从此染上妖邪之气,在中国民俗中演变成让人厌恶、不祥的“鸟怪”乃至“妖怪”。

从春秋时周天子败于楚人开始,“九头鸟”就受到仇视和妖魔化。后世多引用上文汉代小说所记,或无心以讹传讹,或有意抹黑、污名化,而且越来越夸张,把“鸟神”彻底抹黑成吓人、可恶的“鸟怪”。

比如“九头鸟”九个头都可以鸣叫,每个头又有一双翅膀合计十八只翅膀。被箭射掉的那个头后来附会成被天狗咬掉的,没有头的那个脖子鲜血淋漓,滴一滴到哪户人家就是一标记,随后灾祸无穷。乃至它的羽毛、身上的尘土落到小孩裸露的部位都会生病。

天上九头鸟地下温州佬(闲话天上九头鸟)(4)

这种“鸟怪”喜欢在阴郁的天气飞鸣着略过天空,看见有灯火的人家就落下来,轻则掠取人家的小孩自养,重则攫食儿童、摄人魂魄。甚至“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这个已经不止是“凶鸟”、“怪鸟”了,简直就是堪与孙大圣匹敌的法力高深的“妖怪”!

而且很多古籍煞有其事地记载了关于“九头鸟”的应对之法:如果九头鸟飞过,要吹灯灭火、放狗驱赶。所以一旦看见这个“瘟神”,“家家槌床打户(拍门),捩(扭、揪)狗耳,灭灯烛以禳之 ”,小孩则全身穿衣包裹,除呼吸外不露出身体任何其他部位等等。

这个逻辑现在清晰了:一个部落的神,在敌对部落那里必然会被说成妖。周人将楚人的“九凤神鸟”图腾说成妖怪,并编出箭射或天狗断其一首的故事,且后世人不断铺陈敷演。所以从“九头鸟”的演化来看,它是一段时间的“鸟神”(周楚死敌之前或者充其量延续到汉代之前),更长时间的“鸟怪”;局部的“鸟神”(主要是楚国的圈子里),大部分区域(楚人圈子以外的广大华夏地区)的“鸟怪”。

从现代社会“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谚语来,无疑是在用“九头鸟”来指征“湖北佬”,褒贬不一。褒义是说湖北人象九头鸟一样有九个头,自然聪慧、精明能干、智商相对较高。一般的鸟只有一个头,与有九头鸟(湖北人)打交道,当然颇费脑筋。而且九头鸟有九个头,即九条生命,死了八次还有一次可活人,可见生命力、适应力是极强的。

从贬的方面说,湖北人的“聪明”与其他省人的不同,说得好听点,是“狡黠的机智”,心眼多,过于精明;说得不好听点,九个头用到歪处就是“小聪明”,办事不按规矩出牌,没有长远眼光,乃至阴险狡猾、刁钻奸诈,更极端的就是见利忘义,过河拆桥 ,不讲信用。另外九头鸟九个头可能各行其是、离心离德,或许会窝里斗、互相拆台;没有开阔器宇,上不了大台面等等。

天上九头鸟地下温州佬(闲话天上九头鸟)(5)

“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话的来源,说法不一。最广泛的说法是与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湖北江陵人(今荆州市)张居正有关。说是张居正当首辅时大权在握,一口气举荐了九个湖北老乡做御史 。他一方面大力推行“万历新政”,另一方整顿吏治,从严查处贪官污吏。尽管政风一新,成效显著,但是那些受到惩处整治的贪官污吏,心怀不满,私下大肆咒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也就是说,是政敌散布出来以对九个御史(九头鸟)及张居正这十个“湖北佬”的攻击。

湖北人烂熟的一句顺口溜:“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三个汉川佬,比不上一个天门苕”。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据说是说明清时期,汉口周边的居民编制一种叫斗笠的遮雨挡阳竹制帽子。黄陂人编的斗笠是圆锥形尖顶,孝感人编的斗笠是绞了边的圆顶,而汉川人博采众长,编的帽子既绞了边又是尖顶,于是就有了“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这句话。

天上九头鸟地下温州佬(闲话天上九头鸟)(6)

后来由于汉口开埠,大量的黄陂、孝感、汉川(都是武汉近郊)的人口涌入汉口,同时带来了各自老家的精明世故。一些对他们这种行为不满的人出于挖苦这三个地方的人奸狡的一面,把这一俗语中的“尖”(尖顶)变成了奸诈的“奸”,“绞”(竹编的一种工艺动作)变成了狡猾的“狡”,于是以贬义为主了,就是“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

这样原来是描述斗笠不同外型和加工工艺的一句话意思就变了:黄陂人奸诈,孝感人狡黠,汉川人既奸诈又狡猾。那么后半句“三个汉川佬,比不上一个天门苕”就很容易理解了:黄陂、孝感、汉川这三地的人中汉川人最“厉害”;但是强中更有强中手,汉川人还不及天门人的三分之一“厉害”!也就是说天门人脑子活、“精亮”,算是湖北人中的第一等聪明人。

天上九头鸟地下温州佬(闲话天上九头鸟)(7)

这句顺口溜反映了湖北不同地域人的一般性格特点,当然更多是带有戏谑的成分,不必当真!要不然反过来一理解,就是洪桐县里无好人,黄陂,孝感,汉川、天门各地的人都不是善茬!这不是打倒一竿子人?让大家心里都觉得冤枉、添堵、不痛快?

说这句顺口溜其实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谚语。因为黄陂、孝感、汉川、天门、武汉这些地域群落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湖北人的一个“微缩版”。即湖北人如果能把自己的性格、禀赋用到正能量的方面,就是敢拼敢斗,善于运用智慧与外敌抗争,能适应各种环境客服困难;但是如果着力到歪处,则会在人际交往或者生意场、政坛之中刁钻狡诈,这样就不太好了。

天上九头鸟地下温州佬(闲话天上九头鸟)(8)

总之是把湖北人比作九头鸟,完全只是一种印象或者想象,是从九头鸟之九头想象或派生出来的。随着湖北人地域性格及其历史地位的丰富发展,九头鸟这句俗谚自然也会具有新的注解。

特别是当今社会,得力于发达的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再加之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各个不同地区的人由于迁居、就业、通婚、商务、旅游、求学参访等因素,相互交流和往来越来越紧密,导致不同地域的人越来越互相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和融合。

天上九头鸟地下温州佬(闲话天上九头鸟)(9)

仅以求学为例,武汉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的武汉,拥有包括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98所普通高校,仅次于北京居第二;武汉以118万的在校大学生人数居全球大城市中第一,其中外地生源不在少数。这个不就能很好的促进湖北和全国其他地区的人互相了解和融合?

话又说回来,十个指头有长短,哪个地方都是人上一百,种种色色:都有好人和坏人,猛人和怂人,杰出的人和平庸的人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地域歧视、地域黑!

天上九头鸟地下温州佬(闲话天上九头鸟)(10)

当我们听到“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句话时,如果别人是善意的,我们不必得意、沾沾自喜;当少数人夹杂些许“不怀好意”时,我们也不必心存芥蒂,甚至火冒三丈。大家不妨都以一种玩笑、戏谑的眼光看待,不必当真,兢兢业业做好自己就好!

欢迎交流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